在上海工作的章先生平時工作很忙,抽不出時間去實體店配眼鏡。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微信中看到上海贏領眼鏡能提供上門專業驗光服務,而且用戶的口碑也都不錯,於是他在微信公衆號上預約了這家公司的移動驗光車服務。

這家公司的客服在幾分鐘內回覆了章先生訂單,打電話來確定上門的時間和地點。通過後臺的GPS定位,指派最近的驗光車爲章先生提供上門服務。驗光的整個過程約半個小時,驗光完成後過幾天章先生便能收到配鏡公司寄來的產品。

據該公司的負責人介紹,開一家實體眼鏡店包含了開設成本和運營成本,在國內開一家傳統眼鏡店的成本平均需要30萬至50萬元,而一部移動驗光車包含了車輛改裝、車船稅、保險、上牌貨品等全部在內大概也就17萬元,比傳統實體店要節約50%到70%的成本。而且移動驗光車通過互聯網方式進行預約,哪裏有生意就往哪裏跑,每天的接單量是傳統實體店的3到5倍,移動驗光車有效地解決了成本和效率問題。據瞭解,一部這樣的驗光車再配合移動互聯網的工具能夠產生四到五個店的經濟效益。

渠道變革

爲了適應新的商業模式的競爭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眼鏡銷售企業對銷售方式和產品線進行變革是當下的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研究報告稱,目前中國近視人數6億多人。國內近視羣體逐年增多,同時在剛性需求的推動以及健康消費、體驗消費、時尚消費帶來的消費升級影響下,眼鏡的消費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中國眼鏡市場空間持續增長。根據歐睿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的報告,中國眼鏡零售市場規模從2006年的兩百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700多億元,並將在2018年到2020年保持4.79%的年均複合增速。預計2020年中國眼鏡行業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將達850億元人民幣。

眼鏡行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市場前景看好,市場的各方參與者爲了爭奪更好的市場份額,從產品質量和服務能力等方面不斷進行提升,以獲得穩健的增長。

博士眼鏡連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於1993年的眼鏡零售企業,旗下有博士眼鏡、Presidentoptical、ZELE、砼四個子品牌,以博士眼鏡市場佔有率最高。根據博士眼鏡的公開資料,其公司門店已遍及全國18個省份,截至2017年年底,博士眼鏡共設立377家門店,其中高端定製的門店共33家,主要分佈在一線城市,“專業視光”的博士眼鏡共262家門店;快時尚ZELE和潮流端“砼”分別爲36家和22家,博士門店的銷售策略是用不同門店定位來滿足差異化消費需求。

“公司正在興起店鋪的形象,在裝修或者市場定位上會比以前更明確,在服務方面也是很刻意地去爲消費者提供最好的服務。針對中國市場中一些年輕的高消費人羣,他們選貨很不容易,我們增加了快時尚店面,並用心選擇了一些比較受歡迎的產品。”博士眼鏡的一位高層介紹。

在國內的眼鏡市場,外資是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也是國內企業在競爭中存在的挑戰之一。2017年,兩大國外眼鏡巨頭意大利陸遜梯卡和法國依視路宣佈達成合並協議。在中國市場,依視路分別於2010年和2013年收購萬新公司和廈門雅瑞光學各50%股權,獲得暴龍和陌森兩品牌。而陸遜梯卡收購雷朋後,便爲其在中國市場設立了70多間獨立專賣店。

這兩家公司在中國生根多年,從供應鏈到產品到渠道,它們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實力。這被認爲是中國企業在產業鏈或者產業結構上面臨的一個挑戰。

除此之外,人才緊缺和缺乏自主品牌也被認爲是目前行業發展存在的兩大“瓶頸”。根據相關資料,截至目前爲止,全國開設五年制眼視光醫學專業的大學和四年制眼視光醫學專業的大學均不到20所。同時,目前國內沒有較爲知名的自主品牌,絕大多數眼鏡知名品牌的擁有權均屬於國外。

“我們國家每年從本科院校畢業的視光人才只有不到2000人,這些人員也不是全部都能夠真正地在視光行業沉澱下來,這樣的人才提供量遠遠達不到現在中國6億多人口需要矯正視力人羣的需求。另外,我們企業多數是代加工,自己擁有的品牌非常有限,設計規劃和產品拓展能力也比較弱。”博士眼鏡總經理範勤透露。

除此之外,行業人士認爲,國內消費者護眼意識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國外人均換眼鏡頻率是一年到一年半,而國內人均換眼鏡頻率是兩到四年。

由代工轉型自主品牌

事實上,不少代理品牌的公司和加工企業因爲代理和加工薄利而轉型升級開發自主品牌。

唯視良品是一家線上品牌眼鏡銷售平臺,其聯合創始人莊栩栩在這個領域做了近十年,產品遠銷全球30多個國家,網上銷售超過180個品類。代理的毛利率較低,沒有定價權,供應也不穩定。爲了尋求突破,唯視良品充分利用中國是全球最大眼鏡生產基地的優勢,於4年前開始創立自有品牌,2017年年底,公司自有品牌銷售額佔到了總銷售額的20%。

深圳愛彼得眼鏡公司是另一家擁有自有眼鏡品牌的企業,其負責人陳卓雄透露,以前他們也曾從事過品牌代工,但是代工利潤微薄,制約了企業發展,通過對行業的調查研究,他着手打造了一家集合科技與互聯網元素的高端智能實體店。

雖然目前眼鏡行業中一些傳統零售模式的企業經營得不錯,但人工、租金各方面成本非常高,並不利於長期發展。如何運用新的思維,新的模式,結合新的互聯網技術來打造一種新型的銷售渠道,去降低一定的成本,成爲相關企業轉型的關鍵。

降低成本

Zenni是美國一家成立於2003年的由私人控股的眼鏡銷售公司,到目前爲止沒有過任何外部資金注入,平均年增長在25%到30%之間。2017年,Zenni售出的處方眼鏡超過400萬副,收入達到了1.76億美元。公司成立至今,已經賣出了超過2000萬副眼鏡,Zenni稱這相當於“1000家實體店5年的銷量”。

雖然高質量的眼鏡是它們吸引顧客的原因之一,但促使它們取得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它們眼鏡的價格非常優惠,從6.95美元到40美元不等(包含運費)。

通過技術,這家公司解決了配眼鏡時面臨的各種障礙。Zenni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TiborLaczay說,他的發展動力來自於想爲需要的人們提供他們負擔得起的眼鏡。

Zenni發明了一款名爲EyeQuePersonal Vision Tracker的設備,將其裝在智能手機上,可以用於視力測試,用戶可以用測試得出的數據在線訂購眼鏡。

EyeQuePersonal Vision Tracker售價30美元,用戶第一年的訂閱費免費,之後是每年5美元。擁有了EyeQue Personal VisionTracker,用戶可以無限次的進行視力測試。據悉,Zenni即將發佈一款在線工具,有了這款工具,用戶可以用電腦或智能手機上的攝像頭來測量自己的瞳距。這解決了人們網上購買處方眼鏡的一大障礙,有利於處方眼鏡業務在電商市場的發展。

有專家呼籲,這是一個所有傳統眼鏡零售商都需進行自我調整的時代。技術的進步,將對傳統眼鏡零售商店造成巨大壓力,同時,也給處方眼鏡零售電商帶來巨大商機。

雖然網上購買眼鏡的文化還處在培養階段,但鑑於已有多個類別產品實現了線下到線上的轉化,而且隨着消費者網上配鏡所遭遇的麻煩慢慢被解決,眼鏡電商市場份額必將持續上漲。

“把成本降低了,把銷售渠道的中間環節降低了,讓利給消費者,消費者纔可能把眼鏡的低頻消費變成高頻消費品。”廣東省眼鏡商會會長陳洪標指出。

眼鏡行業朝互聯網發展,眼鏡的價格必將因爲競爭而走低。現有眼鏡商店將有可能面臨收入不足、難以維持店鋪日常經營的窘境,其中有許多可能不得不關閉。

專家預測,如果這種情況發生,Zenni這類在亞洲擁有工廠,可以控制眼鏡生產成本的眼鏡零售電商將獲得爆炸式的增長。隨着眼鏡電商市場的發展,眼鏡的整體售價將下降。

今天的一些尖端科技,在明天可能就會成爲主流。那些在現在看起來超前的想法,被大衆所接受的速度可能比你想象的快得多。當這種情況發生在眼鏡電商市場時,普通品牌只有提供低價才具有競爭力,而奢侈眼鏡公司則可以保持原有姿態,提高高價優質產品,而中端品牌的處境就很難說了,多數可能備受煎熬。

技術、渠道和商業的變革,讓傳統的眼鏡市場暗流湧動,一切皆有可能。

網絡編輯、製作:張聰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工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