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19298號,這是太陽系中一個普通的小行星;

小行星19298號,這是太陽系中一個並不那麼特殊的小行星;

2007年4月2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佈第59386號《小行星通報》,將19298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爲“中國科大星”。

眼鏡湖,也西湖;一鑑亭,占斷羣芳亭;孺子牛,科技之花;

有人說,這裏很小,因爲面積之小甚至不如一些高中;

又有人說,這裏很大,因爲看不見悠閒的人,並不會感受到面積狹小的擁擠;

在這裏,郭沫若、錢學森、華羅庚、郭永懷、趙忠堯、嚴濟慈、趙九章、貝時璋、吳文俊等諸位大師的光芒與清晨的陽光和實驗室歸來的晚霞交相輝映;

這裏就是“千生一院士,百生一傑青”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校園一角

柏拉圖在《斐多篇》說,“當靈魂一旦獲得了獨立,擺脫了障礙,它就不再迷路。”這一片學術的沃土不僅記錄下了無數頂尖學子在大師陪伴下成長的青春歲月,還以自身的條件爲衆多立志科技報國的熱血青年指引了方向,無數“獨立思考的靈魂”從這裏走出校門,其中就包括來自6系“人機語音通信實驗室”的一羣學生。

“紅專並進,理實交融”:夢想在這裏出發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印記。在1959年開學典禮上,首任校長郭沫若以《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爲題發表長篇演說,將中科大的校風概括爲“勤儉辦學、艱苦樸素、紅專並進、團結互助”。因此對於科大來說“紅”和“專”就是他爲每一個學生刻下的印記。

如今一個甲子過去,科大培養了大量的學生,誕生了諸多知名校友,從73名兩院院士,到210名“傑青”、357位“青千”,再到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的首位華人何江、哈佛大學史上最年輕華人正教授尹希、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莊小威、美國科學院院士駱利羣、楊培東……老校長“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期冀在一代又一代學生的肩膀上得以實現,在這些人中,也有着科大訊飛團隊的身影。

作爲脫胎於科大實驗室的團隊,科大訊飛自誕生伊始,血液中就充滿了中國科大“又紅又專”的色彩:成立之初所提出的“讓中文語音技術掌握在中國人手裏,讓中文語音技術由中國人做到最好”口號就充滿了報效祖國的榮譽感與使命感。

如今,科大迎來了60年校慶,科大訊飛也走到了創業的第19個年頭,歷經無數的堅守和奮鬥,我們初步已經實現了當初的目標,“頂天立地”的口號和“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訓在這裏實現了統一:國際語音合成大賽、LUNA、SemEval、Cityscapes、ICPR MTWI、CHiME-5等一系列世界級大賽的冠軍讓世界聽到了來自中國科技的聲音,而集成相關技術的訊飛翻譯機、阿爾法蛋、訊飛輸入法等產品的火熱又再一次驗證了科大訊飛多年技術積澱的含金量。

“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校企合作助力科技創新

嚴濟慈將科大的辦學宗旨總結爲“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隨着時代的變化,校企合作,共同培育“複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自2011年與科大聯合成立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以來,科大訊飛相繼與衆多院校成立聯合實驗室,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與科大聯合成立“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創建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訊飛語言認知計算聯合實驗室”;

與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 (MIT CSAIL)成立人工智能聯盟;

與同濟大學聯合成立“腦智同飛聯合研究中心”;

與華南理工大學聯合成立腦機協同混合智能技術及應用聯合實驗室、行業大數據應用融合創新聯合實驗室;

與華東師範大學共建“華東師範大學—科大訊飛公司人工智能+教育聯合實驗室”;

與東北師範大學共建“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新聯合實驗室”;

時至今日,伴隨着科大訊飛的快速發展和成長,科大訊飛基因中所包含的“育天下英才”的宗旨,不僅走出了科大的校園,甚至已經走出了國門——與衆多高校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不僅可以爲企業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和人才儲備,還可以促進教育與實踐的無縫對接,從而實現更好的培養人才、培養更高質量人才的目標。

 不忘恩師栽培情,永念母校養育恩

“一日科大人,一生科大情”,科大訊飛的成立離不開劉慶峯等創始團隊的導師王仁華老師的支持,沒有老師與學校的支持,就沒有如今在全球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行業佔據一席之地的科大訊飛,因此自從成立以來,科大訊飛一直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報母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級新生“科學與社會”研討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0週年校慶捐款儀式

眼望櫻花路,胸懷報國心,沒有中國科大,就沒有科大訊飛;沒有科大訊飛,世界科技舞臺上就缺少了來自中國的聲音,中國科大的理念與夢想在包括訊飛人在內的一代代科大人手中得以傳承。

今天正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0週年校慶,我們在這裏祝福中國科大,祝願中國科大繼續堅持“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的方向,迎接永恆的東方,把紅旗插上科學的高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