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認知|教育銳觀|心理學zou'd'z美育|科學|思維

關於STEAM教育

將Arts(藝術)學科與STEM原有四個學科融合,形成STEAM,是由G.Yakman在2006年首次提出的。STEAM的本質是發現學科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並進行融會貫通的滲透,結合動手實踐,進行創新創造。

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任美國總統的時期,就多次在公開致辭裏表達了對STEM教育的重視。美國人有一個普遍認識,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取決於創新能 力,而創新能力取決於新生勞動力創新水平,新生勞動力是指從幼兒園到大學年齡段的人羣。而新生勞動力是否能夠具備創新能力和水平,取決於這個國家在科學 (S)、技術(T)、工程(E)、數學(M)四大門類學科的教育水平。之後歷屆美國政府無一例外地都表達了對STEM教育的支持。在2015財政年度,奧巴馬政府的財政預算中就包含投向STEM領域的“培養下第一代創新者“的1.7億美金。

STEAM教學環境

STEAM代表着一種現代的教育哲學,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在過程中讓學生聽到不同的觀點,嘗試不同的想法,在不斷試錯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設計思維的指導下,設計出新的作品,如智能硬件、機器人、遊戲;或者提出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城市交通、地球環境、人類生存等,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做小創客、小創業家、小導演、小設計師、小碼農的成就感和樂趣。

傳統學校教育,主要是“講座式”的教育,老師無論是風趣還是無趣地在講臺上講課,學生或是專心或是走神地坐着聽課,這種教學方式其實是基於我們對於知識的一種假設:也就是知識可以通過老師傳遞給學生。但Constructionism(姑且翻譯成“建構主義”)支持者認爲這種“傳遞”假設是不正確的,他們認爲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建構起來的,需要給學習者提供能夠讓他們自己建構知識的環境和機遇。

STEAM教育注重實踐、注重動手、注重過程,正是受到了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影響,希望讓孩子們通過製作自己喜歡的東西,在製作的過程中建構起關於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知識,所以STEAM教育不一定是在桌椅整齊的教室上課,而是在充滿各種工具、畫筆、電路板、芯片、3D打印機(筆)、或各種黑科技教育產品的工作坊或創客空間。

這種注重動手的學習體驗,其實源自於美國的Maker Movement (創客運動)。最早是DIY,自己動手做傢俱;慢慢地加入更多的科技元素,製作電子設備;之後又融入了設計思維,製作樣品,不斷改進。而創客運動下,在城市的圖書館,博物館或者社區中心,建立起了許多“創客中心”,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製作工具(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等等)以及專業的指導人員。而這股創客之風也吹進了學校,結合對於科學、技術、數學、藝術、工程的重視,生出了注重實踐動手的STEAM教學。讓孩子們像“創客”一樣投入到創造之中,從“做”中“學”,擁有自己的作品,同時也擁有創造作品的學習過程。達芬奇、愛因斯坦都是傑出的創客,是跨學科綜合應用的典範。

中美STEAM教育有何不同?

(部分摘自鯨媒體-知乎)

有個網絡段子:據說爲了瞭解中國高速發展的原因,美國派了一個專家團到中國調研STEM教育發展情況;中國聽說美國在大力提倡STEM教育,也向美國派出了一支考察團,彼此瞭解一下對方的STEM教育狀況。中國團的考察結果是:NB!美國的科技教育領先中國太多了,因爲美國學生從小學甚至更早就開始進行動手實操。美國考察團也很緊張,因爲他們發現:臥槽?中國60%到70%的大學生的專業竟然都集中在STEM四大領域。

現在問題來了,雖然兩國都很重視STEM教育,在兩國,STEM教育又有何不同?

前面那個段子並非空穴來風,它的確真實地反映了中美兩國STEM教育發展的差異。在中國,STEM教育主要是放在高等教育階段進行,更注重理論及認知的培養;而美國則注重從小在生活中、深入骨髓地對學生進行方法論、實操方面的培育。除了年齡段之外,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內容在學習過程中的佔比中美也正好相反。

美國是怎麼上課的呢?以小學的一堂建構課程爲例,中國用的是塑料積木,美國則用大沙盤,還有微縮的小磚塊,自己可以調配水泥,學生得通過了解建築的結構和穩定性,最後完成微縮房屋景觀的構建。在美國的STEM教育中貫穿着一個理念,就是大量地把真實世界的工業產品微縮化進入到課堂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微型機牀之類的設備並不罕見。

STEAM中國現狀

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科技教育(科學和技術教育)2000年後纔開始逐漸成型;2002年,國家將小學自然課正式改名爲科學課。政府教育體制內開始瞭解美國的STEM概念則是在2010年後,2010年中國市場上引進STEM概念的主要是兩家主打拼插積木產品的公司,一家是主攻公立學校採購的智慧天下,另一家是拼插玩具巨頭樂高,當時樂高主要做的是課外培訓市場的生意。

從課程內容和授課形式上,STEM教育在中國的雛形是勞技課……呃,勞!技!課!K12學校內的科技教育比如計算機課、機器人課、科學實驗課,但在課程設計、教學效果、課堂形式上都沒有持續的評價和記錄,這些問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其實是不值一提的,最後都成了不了了之。

近十年中國提倡在K12教育中引入科技教育內容,現在不少幼兒園已開了科學課,小學也有信息技術課、社會實踐課、機器人和科學課,初中有科學課、機器人程,高中有通用技術課和綜合實踐課程。

國家倡導的“課程改革”和爲中小學生“減負”,成爲體制內推動科技、科學教育的動因,“課後一小時”和“社會實踐課”爲學校面向社會教育資源打開了一扇窗。

比如“全課程”理念的提出,要求:從學科內的局部整合到學科間的主題整合,再到“全課程”的統整,逐步推進。同時鼓勵教師開展包班教學、協同教學、跨班級跨年級走班授課,科學、靈活地安排課時。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是課改中“全課程”理念的源頭。

以科技教育爲代表的素質教育在政府層面得到支持。以北京爲例,2014年1月份,北京市教委正式發文,將在全市範圍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 動計劃”。北京各區縣、學校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15:30至17:00的課外時間安排學生活動,每週不少於3天,每天不低於1小時。 通過課外活動計劃, 讓中小學生逐步掌握至少兩項體育技能,體育、藝術、科技等方面的興趣和素養得到進一步培養。通知提出:按照“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學校組織、學生自願”的原則,提倡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開展體育、文藝、科普等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

正是由於STEAM教育在中國起步晚,從源頭上的教研教學人才匱乏,缺乏整體設計規劃,沒有相對體系化規範化的課程;教學用的材料產品(教材)也屈指可數。絕大多數STEAM教育從業者首先要解決的是教育培訓(課程教學)環節,這對師資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其次,還要解決教材(教學材料和產品)環節,需要更大的投入。

中國STEAM教育實景圖

1、教研團隊成員專業背景單一。相對於美國的課程,中國的改革晚,在課程設計方面經驗不足,教研教學的老師嚴重不足,專業背景單一,不具備跨學科設計課程和教學的能力。

2、這些年,中國部分學校在努力地通過信息技術促進各學科教學內容和模式的變革,讓孩子在信息技術課上玩創造:幾個發光二極管、幾根導線、幾隻彩色小燈泡,加上開關、門鈴、木板、小車輪、各種各樣的裝飾材料……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張串聯電路圖,孩子們手腦並用地鼓搗起來。但大多還是停留在知識的傳遞上,沒能把各個學科融會貫通;我們往往過於重視和提升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而創新意識卻沒有得到增強。

3、很多學校,尤其是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教育主管部門也在積極探索STEAM教育,但由於對STEAM教育本質缺乏足夠的認識,教研教學人才的匱乏,許多還停留在利用政府預算拼命添加硬件上,對師資力量的建設缺乏足夠重視;

4、過分強調結果呈現而忽視過程引導,違背STEAM教育“跨學科滲透融合”的理念。當過分追求結果呈現時,給予學生探索的空間就會被替代,大多數時候只能模仿老師或者老師幫助搭建;對學生而言,缺乏參與感,持續的挫敗感,使得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下降。

5、在市場認知方面,許多家長對STEAM教育知之甚少,特別對課程這樣專業的環節缺乏認知,很多家長甚至以爲“樂高”=創客教育=機器人教育,樂高只是創客教學中的一種低門檻的探索方式;而機器人教育也只是一門入門級跨學科課程,強調手腦並用,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沒有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這些課程概念,只有一個個主題和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真正享受學習的快樂!

點擊下列原創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