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億元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可期 投研能力有待提升)

主持人左永剛:2019年,A股市場將迎來銀行理財、量化交易和外資私募等資金。從中長期來看,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入市資金規模可期,此外券商外接量化交易放開、外資私募等也將爲A股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距離《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落地已過去兩個多月時間,在此期間,銀保監會相繼批准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同時還受理了多家商業銀行的申請。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應習文表示,設立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對實體經濟、金融市場都具有深遠意義。其中,理財子公司可直接投資股票,有利於擴充機構投資者,爲股市引入更多的長期穩定合規資金。

增量資金入市可期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於銀行理財資金入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監管層進一步放鬆理財產品投資股市的門檻,但短期來看,入市規模仍相對有限,不過,隨着市場愈發成熟之後,有望爲A股帶來萬億元資金。

“包括五大行,以及目前尚未批覆的多家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申請,預計能夠撬動萬億元理財規模。”應習文指出,要注意的是,在這龐大的理財資金規模中,一方面是需要承接原有的理財產品,另一方面預計仍會有大部分規模投資於固收、現金管理、非標等領域,因此,短期內真正能夠進入A股市場的規模仍相對有限。從長遠角度來看,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於增加A股機構投資者比例和中長期資金比例都有積極的影響。

昨日,太平洋證券非銀金融組組長羅惠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制度允許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股市,但並不意味着理財資金會立即大量進入股市。大多數投資者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是爲了穩健安全,預計銀行大資管業務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不會快速提升。不過,考慮到理財資金體量龐大,其入市規模仍將有利於提振A股市場以及投資者信心。

亟待提升投研能力

從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業務範圍來看,《管理辦法》明確其包含發行公募產品、私募產品、理財顧問、諮詢服務及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的其他業務。

爲了能真正實現大類資產配置,羅惠州建議,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搭建完善的投研體系,進一步補齊此前在權益市場投資經驗不足的短板。此外,對於非標資產方向的投資需要兼顧資金安全性和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的考量。

儘管當下理財子公司發展迎來一系列政策紅利,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未來所要面臨的競爭壓力依然很大。應習文認爲,這些壓力主要來自四方面:一是原有理財的管理體系、風險文化與產品存量的轉型包袱較重。由於傳統的銀行理財業務已開展多年,在銀行內部形成了一定固化的管理體系與風險文化,設立理財子公司後,可能會經歷一定時期的轉型陣痛。

二是權益類投資的競爭力不足。商業銀行理財過去主要集中在固收和現金管理領域,在權益投資領域的投研能力相對不足,人才儲備有所欠缺。

三是設立理財子公司需要具備一定門檻。10億元註冊資本的要求將一部分中小銀行擋在門外,而有能力成立理財子公司的商業銀行在覈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上也會受到影響,若不考慮資本補充將影響貸款規模的增長。

四是理財子公司與母行原有資管條線及其他資管子公司存在一定業務重疊,需要承擔一定的融合、協同成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