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000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給教師的建議

第76條

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實踐,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這些都使我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

學齡前期和學齡初期兒童的家長和教育者所接觸的,乃是自然界裏所有的東西中最精細、最敏感、最纖弱的一樣東西——即兒童的腦。如果兒童感到學習困難,如果別人都能夠接受的東西他卻不能接受,那就說明,他在童年時期沒有從周圍的人那裏獲得對於他的發展來說應當獲得的東西。

兒童正是在這個年齡期——從1歲到7、8歲,變得頭腦遲鈍的。

如果教育者這時候還沒有看到、沒有懂得這一點,沒有去查明兒童偏離正常的智力發展的根源,那麼兒童今後的智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還會更加嚴重起來。而如果這些原因和根源經過調查、研究而弄明白了,那麼就可以動用教育這一強大的力量,——像治療病人一樣建立在同樣嚴格的科學原理基礎上的教育。

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喫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智育在形成人的精神面貌、道德面貌和公民品質上所起的作用一年比一年更重要了。不能容許學校裏總有一批學生,他們感到自己沒有學好,幹什麼都不行。這不僅是一種道德上的創傷,而且也是一種直接的原因,使得某些地方總有一定數量的少年離開學校,而後又離開生產單位,爲形成一夥使社會感到不安的在馬路上閒蕩的人造成有利的環境。在未成年者和青年當中發生違法行爲的原因之一,正在於有一部分少年由於感到自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而經受着內心的痛苦。如果再加上家庭環境的不順利,那麼這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在道德行爲上出毛病的危險性就會更大。我想特別強調指出的是:

必須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在我們教師看來首先是可教育的,必須使學習成爲他們樹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領域。

我們應當有一種明確的認識:不管我們的彼嘉——在學習上很困難的一個學生將來成爲什麼樣的人,成爲學者、工程師、哲學思想家、工人或者農民,他都首先要成爲共產主義社會的公民,他有權利享受人生的幸福。而離開創造性的勞動,不會思考,缺乏知識,這樣的幸福是不可思議的。由不知到知是一條很複雜的道路,每一個兒童都是按自己的方式來經歷這條道路的。對這一個兒童來說,這條道路沒有多少困難,而對另一個兒童來說卻要一幫再幫,否則他遇到的困難就無法克服。然而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爲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爲他個人的財富。

那些學習困難的兒童的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經常表現在他們缺乏求知慾和好鑽研的精神。教師常常會感到莫名其妙甚至驚訝,有的兒童竟笨得出奇:答案就在眼前,只要你看一下,用思維的鏈條把兩樣東西連接起來,馬上就能弄懂,可是學生卻什麼也看不見。但正是在學習困難兒童的智力發展的這一特點中,在他的求知慾遲鈍、對周圍世界視而不見的特點中,隱藏着一條線索,它能幫助有經驗的教師抓到癥結,找到使這些兒童得到智力發展的手段。

一個人所應有的東西,是在他出生以後,依靠人與人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而在他身上形成起來的,——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應牢記這一重要的真理。爲什麼彼嘉正在把應用題的條件讀到底的時候,就已經忘記了條件的開頭?爲什麼他在自己的意識裏無法把蘋果、籃子、樹木這三樣東西聯繫在一起?也許,是大自然在分配的時候把彼嘉遺漏了,也許,他的頭腦生的跟別人不一樣?爲什麼彼嘉學習起來那麼困難呢?這是因爲彼嘉在童年時代所處的那個環境,沒有把他在這個時期所應得到的全部東西都給予他。

人的思維是從疑問(“爲什麼?”)開始的。兒童在1歲半到2歲的時候,能看見周圍世界的許許多多的現象,但這時候他已經不是簡單地感知這些現象,而是用常人的眼光來看待它們了。他看到蜜蜂飛到正在開花的蘋果樹跟前,落在白色的花瓣上,然後又飛走了。兒童感到驚奇:蜜蜂飛到哪兒去了?爲什麼?一種鳥在樹上築巢,而另一種鳥在房頂下面銜泥建窠,這又是爲什麼?等等。

這種不可遏止的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的願望,在大自然的奧祕面前(還有,請注意,特別是在周圍世界的美的面前)的驚奇和讚歎,——所有這一切都並不是先天賦予的,而是從人那裏獲得的。這就正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這一極其重要的因素對於人的正常發展之必不可少的緣故。

如果兒童看到一隻黃蜂鑽進牆上的小洞裏去,驚奇地發問:它爲什麼以及鑽到什麼地方去,——那麼他之所以驚奇,並不因爲他天生就是好奇的,而是因爲父親、母親和周圍的人們已經教會了他驚奇,教會了發問。處在兒童周圍的人不大留意兒童的好奇心在不斷地覺醒。兒童的好奇心的根源,就在於我們成年人不斷地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示在兒童面前。我們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現象越多,他就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就越加感到驚奇和高興。在兒童的意識和下意識裏,也會產生對於美的驚奇和讚歎,對於人的智慧和雙手的技巧的歎賞。所有這一切也就是人類思維的棱鏡,來自周圍世界的信息就是通過它而傳導過來的。兒童在認識事物,做出發現,但他不是“自然而然”地發展的。不,使他得到發展的,乃是人類思想的幾千年的經驗。

在學校工作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學裏對兒童進行教學,這首先就是教給他們觀察和發現世界。請你們觀察和研究一下一至四年級的教學和教育工作:孩子們靠自己獨立的努力看見發現了哪些東西?發展年幼兒童的思維,這首先就是發展他看見和觀察的能力,就是通過對周圍世界的視覺感知來豐富他的思想。

教育者的任務就在於讓兒童去覺察事物和現象中那些最細微的差別和變化,思考各種因果聯繫。

到學校來上學的那些聰明伶俐的孩子,一般都來自這樣的家庭,即父母都教會了孩子能看見極其細微的色彩和色調、運動和變化、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依存性和關係。最積極、最緊張的學習,正是在兒童看見了什麼新的、不懂的東西而感到驚奇的時刻進行的。

智慧訓練開始得離兒童出生的時間越遠,這個孩子就越難教育,——關於這一點,可惜有些教師忘記了,而有些家長則根本就不懂。直到現在,在家長們中間還流行着一種錯誤看法:在入學以前還是讓兒童的頭腦像乾淨的白板一樣保留着吧,不要教孩子認識一個字母,不要教孩子讀書,這樣到入學後才能學得更好。

在學齡初期所反映出來的學前教育的一個特別危險的毛病,就是兒童所處的周圍環境沒有促進他的認識慾望的發展。

沒有認識的慾望實質上就沒有智育。

我們設想能夠做到這麼一點倒是不錯的:每一位小學教師都想出一套管用幾年的智育基本大綱。這個大綱具體地規定出:兒童應當從周圍世界中看見和發現哪些因果聯繫,他在認識慾望日益增強的過程中應當經歷哪些階段。學前教育機構特別需要這樣一個大綱。凡是那些沒有讓兒童每天都發現周圍世界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地方,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會熄滅。

END

內容來源丨(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