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代战争史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古代的那么诸侯们,都会去争夺荆州、襄阳等这样一些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呢?全国各地的地盘那么大,城市那么多,为什么不先去争夺那些城市和地盘呢?或者说,当遇到“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的时候,为什么不绕过去,先打别的城市呢?

古代为何要惨烈地去攻打“兵家必争之地”,不可以先绕过去吗

(李自成起义)

历史上其实也有过这样成功的例子,比如李自成起义,他主要就是争夺一些不出名的城市和大片农村,最后打进了北京城。

既然有成功的,为什么古人却并不采用这种方法呢?我觉得,古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消失敌人有生力量,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有生力量,首先是武器、战马、粮草这些,其次才是人。因为在古代,军队的士兵打起来,虽然比普通的老百姓厉害,但是也没厉害到哪里去。最重要的,还是武器、战马和粮食。

而古代无论武器,还是战马,还是粮食,都主要囤积在城市,尤其是被大家公认极为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里。所以,不把这些城市打下来,你就无法获得装备和粮食。没有好的装备和粮食,想打胜仗就很难。

所以,古代战争,总会选择进攻“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为何要惨烈地去攻打“兵家必争之地”,不可以先绕过去吗

(大名府遗址)

二、拥有“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相当于拥有强大的根据地。

根据地对于古代争夺天下的诸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你只有拥有强大的根据地,才能利用这种根据地,势力往前延伸。

古代凡是没有拥有根据地的,都称为“流寇”。而“流寇”注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在冷兵器的古代,最重要的根据地,就是城市。因为城市不仅粮草充足兵源充足,而且有着坚固的城池防守。在山上建立根据地,是很难发展壮大的。《水浒传》里写的“水泊梁山”,那其实是文学的虚构。而且,“水泊梁山”要活下去,还得去攻打“曾头市”“大名府”这样的城市,把城市里的粮草洗劫到山上去。否则,梁山上的人,拿什么来生活?就算生活,规模也不会太大。不会太大,当然无法发展。

而“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就是防守又坚固,粮草又富足的城市。以这样的城市作为根据地,显然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古代为何要惨烈地去攻打“兵家必争之地”,不可以先绕过去吗

(擒贼先擒王,图取其意)

​三、“擒贼先擒王”的理念,决定着“兵家必争之地”必争。

杜甫曾写过一首《前出塞》的诗,里面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样的句子。杜甫不是军事家,但是这句话诗,却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古代的战争理念,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不是以杀人为目的,而是以“擒王”为目的。

“擒王”有什么好处?只要擒住“王”了,“王”下面的那些士兵,群龙无首,自然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都如鸟兽散了。

我这里说的“王”,从军队来说,就是军队的首领。从全国的地理战略来说,就是那些“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一旦你在作战的时候,占有了这些城市。那么,你的战争就拥有了重要的节点。

我们很多人在看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看到了一词——斩首行动。觉得这是美国的一种新型战争方略。其实,这样的东西,我们古代早就有了。

攻下“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其实就是一种“斩首行动”。“斩首行动”实现后,将产生巨大的震慑力。其他一些抵抗力并不强的城市,往往“望风披靡”。

回过头来看李自成。李自成之所以最终失败,就是他一直是流寇。侥幸打进了北京城。如果他拥有几座“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后来他还会败得那么惨吗?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