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送門點擊——《教育的不是靠嘴說!動亂的民國,爲什麼可以出如此多的大師?》

傳送門點擊——《教育不靠嘴說!民國百位大師科普(上)》

因爲上面那篇文章,有很多小粉紅非常不服氣,覺得我所說的那些民國大師都是徒有其表,所以我準備特意寫一百個民國大師的簡歷(分上中下篇),說一下那年代的大師,做了那些事!

喜歡的點個訂閱!我是歷史照妖鏡!

19。嚴濟慈(1900.12.4-1996.11.2),譜名澤榮,字慕光,號廠佛,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四生於浙江省東陽縣下湖嚴村。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開創人之一。1923年赴法國留學,1925年獲巴黎大學數理碩士學位,1927年獲法國科學博士學位。他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工作的創始人這一,也是中國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研製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20.趙忠堯(1902.6.27-1998.5.28),1902年出生,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留學美國後,回國在清華等名校任教。後從美國引進先進的物理研究設備和器材。爲中國原子能研究乃至整個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21.丁肇中(1936.1.27-),籍貫山東省日照市,知名物理學家、華裔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並把那種新粒子命名爲“J粒子”。1974年丁肇中與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教授伯頓·里克特幾乎同時各自發現新的基本粒子-J/ψ基本粒子,1976年兩位教授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及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2013年4月3日丁肇中及其阿爾法磁譜儀項目團隊宣佈,藉助阿爾法磁譜儀已發現680萬個正電子,這些正電子可能來自人類一直尋找的暗物質。

22.王大珩(1915.2.26-2011.7.21),男,生於日本東京,原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第三屆副主席,著名光學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哈爾濱理工大學名譽校長,長春理工大學名譽校長,中國計量學院名譽校長,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23.任之恭(1906.10.2-1995.11.19),物理學家,生於山西省沁源縣。曾先後在北京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擔任教職並進行實驗研究工作。任之恭提供了電離層存在的最早的實驗證據之一。他對於氫原子電離能譜的理論計算,在量子力學的早期發展中也有重要意義。他長期執教於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在物理學、電機工程等領域爲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二戰後,他於1946年出國研究,1955年留居美國,主要從事微波光譜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任之恭親屬的捐贈爲基礎,清華大學設立了“清華大學任之恭獎學金”,紀念任之恭先生對中國教育和科技事業的貢獻,鼓勵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生勤奮學習。

24.林家翹(1916.7.7-2013.1.13),國際公認的力學和應用數學權威、天體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生於中國北京,從1940年代開始,他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一代人的研究和探索。他用漸近方法求解了Orr-Sommerfeld 方程,發展了平行流動穩定性理論,早期湍流統計理論的主要學派。1960年代起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創立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成功地解釋了盤狀星系螺旋結構的主要特徵,確認所觀察到的旋臂是波而不是物質臂,克服了困擾天文界數十年的“纏卷疑難”,並進而發展了星系旋臂長期維持的動力學理論

25.張志三(1920.6.22-),物理學家。直隸(今河北)玉田人。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1年起從事發射光譜的研究,建立實驗室,發展了發射光譜分析方法。生於河北省玉田縣。熱心進行激光光譜的應用研究,促進了中國激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的發展。

化學家:

26.任鴻雋(1886.12-1961),化學家和教育家。一生撰科學論文、專著和譯著等身,內容涉及化學、物理、教育、科學思想、科學組織管理和科學技術史等多方面。他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和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誌— 《科學》月刊的創建人之一,也是傑出的科學事業的組織領導者之一,爲促進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成就:《科學》月刊的創建人之一;代表作品:《建立學界論》,《建立學界再論》。

27.曾昭掄(1899 .5.25 - 1967.12.8)中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899年5月25日生於湖南湘鄉,1967年12月8日卒於湖北武漢。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堂,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與化學,1926年獲該校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教授等職。1948年當選爲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起,歷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化學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等職。早期從事無機化合物的製備、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有機理論方面的計算,以及分子結構和炸藥化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晚年從事元素有機化學方面的研究。他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創建中國化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並任該會會長(理事長)多年,又是《中國化學會會志》的創辦人,自創刊起即擔任總編輯達20餘年。還對中國化學名詞的命名與統一有重要貢獻。著有《炸藥製備實驗法》、《原子及原子能》、《元素有機化學》等。

28.莊長恭(1894.12.25~1962.2.15)字丕可,化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福建泉州鯉城人。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者,有機微量分析的奠基人。對有機合成特別是有關甾體化合物的合成與天然有機化合物結構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從而引起了國際有機化學界的重視,在國內外化學界享有盛譽。成就: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者;代表作:《麥角甾醇的結構》等。

29.曾昭掄(1899 .5.25 - 1967.12.8),中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899年5月25日生於湖南湘鄉,1967年12月8日卒於湖北武漢。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堂,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與化學,1926年獲該校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教授等職。1948年當選爲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起,歷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化學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等職。早期從事無機化合物的製備、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有機理論方面的計算,以及分子結構和炸藥化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晚年從事元素有機化學方面的研究。他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創建中國化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並任該會會長(理事長)多年,又是《中國化學會會志》的創辦人,自創刊起即擔任總編輯達20餘年。還對中國化學名詞的命名與統一有重要貢獻。著有《炸藥製備實驗法》、《原子及原子能》、《元素有機化學》等。

地質學家:

30.丁文江(1887.4.13-1936.1.5),字在君,江蘇泰興人,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地質事業最重要的創始人。1887年4月13日出生於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米巷。1936年1月5日在湘南調查粵漢鐵路沿線煤礦時因煤氣中毒逝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地質機構——中國地質調查所,領導了中國早期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工作;又在該調查所推動了中國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積極從事地質教育,善於發現與培養人才。着有《蕪湖以下揚子江流域地質報告》、《中國的造山運動》和《申報地圖》等,對中國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地圖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主要成就: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蕪湖以下揚子江流域地質報告》、《中國北方之新生界》。

31.翁文灝(1889-1971)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中國第一本《地質學講義》的編寫者、第一位撰寫中國礦產志的中國學者、中國第一張着色全國地質圖的編制者、中國第一位考查地震災害並出版地震專著的學者、第一份《中國礦業紀要》的創辦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地質會議的地質學者、第一位系統而科學地研究中國山脈的中國學者、第一位對中國煤炭按其化學成分進行分類的學者、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岩漿活動和金屬礦牀形成理論的首創者、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的組織領導者。主要成就:第一本《地質學》講義的編寫者中國出席國際地質大會的代表油田的組織者與領導者;代表作品:《中國礦產志略》,《中國地史淺說》等。

32.朱家驊(1893-1963),字騮先、湘麟,浙江湖州人,中國教育界、學術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然以其特出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精力,擔當過教育、學術、政府、政黨等多項重要職務,與中國政局的演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影響現代中國甚巨。朱家驊曾是中統負責人,1920-1940年代中德關係的重要人物。主要成就: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中國國民黨組織部部長等。

33.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揆,蒙古族,湖北省黃岡縣人,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中國古生物學、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開拓者。他是大清的工科進士,中華民國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立大地構造理論地質力學,對亞歐大陸東部山脈體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是現代板塊構造理論出現之前的大地構造理論之一,對中國的能源、地震、礦產資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

34.黃汲清(1904-1995.3.22),構造地質、大地構造、地層學和石油地質學家。四川仁壽人。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5年獲瑞士濃霞臺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48年選聘爲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在大地構造學、石油地質學、地質製圖、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詣。對中國的二疊紀提出了劃時代的分層。著作《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堅持對東部開展找油工作,爲大慶油田的發現做出了貢獻。

生物學家:

35.胡先驌(1894-1968),江西新建人,植物學家,字步曾,號懺盦。江西省新建縣人。植物分類學家,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中國生物學的創始人,享有世界聲譽的植物學家。畢生從事中國植物分類學研究,是繼鍾觀光後的又一位大規模植物標本採集者。一生髮表植物學論文140餘篇,發現一個新科6個新屬和一百幾十個新種。在教育上,倡導“科學救國、學以致用;獨立創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與錢崇澍、鄒秉文合編我國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學》。首次鑑定並與鄭萬鈞聯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並發表中國植物分類學家首次創立的“被子植物分類的一個多元系統”和被子植物親緣關係系統圖。代表作品:《植物分類學簡編》。

36.陳楨(1894-1957),字席山,後改協三。動物學家、遺傳學家,教育家。中國動物遺傳學的創始人和動物行爲學、生物學史研究的開拓者。在金魚遺傳、螞蟻行爲和生物學史研究上獲重要成果,30年代所編着的高級中學《生物學》教科書,影響數代人,對中國生物學人才培養和中學的生物學教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37.李繼侗(1897.8.24-1961.12.12),中國植物學家,生態學家,教育家。中國植物生理學的開拓者,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的奠基人之一。生於江蘇興化,1916年就讀聖約翰大學,1918年入金陵大學林科,1921年考取清華學校公費留美,進入耶魯大學林學研究院,1925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著有《植物地理學、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的發展》一書

38.童第周(1902.5.28-1979.3.30),字蔚蓀,浙江省鄞縣人,中共黨員,著名胚胎學家,我國卓越的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因在克隆技術上的貢獻而聞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後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他將雄性鯉魚的DNA放入雌性鯉魚的卵子內,成爲首位成功複製魚的科學家。曾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