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位臺灣首富,爲何能得到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的大力推崇?

摘要:兩岸青年要做到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腳踏實地,真正提升謀生能力、創新能力與奉獻能力。

上海臺北城市論壇進入第十個年頭。昨天,來自海峽兩岸官員、學者與青年共聚金山,通過主題演講、分論壇互動等形式,共議兩座城市的“創新、合作、未來”。

  期待臺青能共襄盛舉

“我有幸見過臺塑集團的王永慶先生。他是白手起家的典範,無數個王先生引領了臺灣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他的成功絕不是簡單的運氣使然,而是靠涓涓細流、蔚爲大觀的人生努力。”王永慶是臺灣前首富。在論壇主題演講上,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提出,兩岸青年要做到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腳踏實地,真正提升謀生能力、創新能力與奉獻能力。

青年人的能力培養,離不開各方的努力。目前,上海正推進滬臺全方位交流合作,爲臺灣青年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注入新動力、拓展新空間。數據顯示,上海涉及臺青創業項目基地有20多個,涉臺創業企業及團隊800餘個,臺青在滬創業人數超2000人。上海還率先出臺了《關於促進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爲大陸首個省級層面推出的惠臺政策。

當下,更大舞臺展現在兩地青年面前,那就是“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這都會對兩岸青年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周漢民表示,真誠期待臺灣的青年人能順勢而爲、乘勢而進、共襄盛舉,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之一,“形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同奮鬥氛圍。”

“見人見物見生活”

在之後的文化分論壇上,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宗雄以鬧市村落“寶藏巖”爲例,與上海同行分享了都市更新的經驗。上世紀60年代,民衆在此處搭建了大量建築,經年累月後破舊不堪。從2010年起,臺北市政府藉助“藝居共生”概念,通過藝術家駐村爲老建築注入新生命,如今成爲了島內文青打卡地。“我們不僅要保留老屋的歷史風貌,更要關心裏面有什麼人、做什麼事,這樣才能讓老建築真正‘活’起來。”

臺北的做法得到上海同行的呼應。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於秀芬介紹了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提出要“見人見物見生活”。在剛剛過去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上海爲市民送出了非遺文旅大禮包,其中既有12條精心設計的非遺旅遊線路,還有品嚐上海味道的非遺美食地圖,“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讓市民感到並不遙遠。”

2010年上海臺北簽署文化交流備忘錄,爲兩市文化交流合作奠定長效機制,這些年來兩地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我們也想借助這一平臺,學習臺北的好做法與好經驗。”於秀芬向臺北朋友表示,希望兩岸繼續以共同的中華文化爲紐帶,進一步加強雙城在文化領域交流與合作,推動文化藝術界攜手共贏。

“歡迎上海同仁去臺北”

“打造城市治理一張網,要像繡花一樣精細。未來人工智能也會用在生活垃圾分類上。”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在介紹上海智慧城市發展時說。

吳金城說,上海在城市安全運行、社會管理服務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這都需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加以解決,“智慧城市需要通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來拓展新空間、激發新動能。”

吳金城還告訴臺北客人,通過建設雙千兆寬帶城市,上海已成爲5G發展最領先的城市之一。與此同時,上海正聚焦推動社會智能化治理,打造精細之城。聚焦便捷普惠的民生服務,打造溫暖之城。聚焦數字技術賦能發展,打造創新之城。

“上海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呂新科介紹了臺北智慧城市的創新協作生態。這一生態以政府爲平臺,打造臺北智慧生活實驗室,使各類要素逐步到位,努力打造宜居永續的智慧城市。“熱忱歡迎上海同仁能去臺北走一走看一看,給我們提出建議。”呂新科向臺下的上海朋友發出了邀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