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銳參考丨在英國,學術造假會被納入誠信記錄跟隨一生

參考消息網2月25日報道(文/張代蕾)爲遏制和防範老師和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爲,英國高校對學術不端的界定、調查和懲罰,都有一套明晰、細緻、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失信行爲都會納入個人誠信記錄,長期影響其未來工作和學習,構成對當事人最嚴厲的懲罰。

對學術不端有詳細規定

英國高校的學生一入學,就會拿到學術指南、學生手冊等指導性文件,裏面一定有對學術不端概念與類型的詳細界定。學校網站上也可以查到同樣內容。

不同高校對學術不端類型的說明會有所不同,但本質上,一切在學術、科研活動中發生或圖謀發生的欺騙行爲都屬於學術不端。主要包括僞造、抄襲、欺騙、隱瞞、惡意干擾、破壞等。

許多高校對學術不端的界定詳細程度之高,如同法律文本。比如,一些高校在長達幾十頁的學生手冊中不僅指明何爲抄襲,還會根據抄襲數量和嚴重程度,把抄襲劃分爲輕度、中度、嚴重、惡劣等不同等級。其中,抄襲幾個短句爲輕度抄襲,抄一到兩個自然段爲中度抄襲,抄一兩頁爲嚴重,抄襲三頁以上或大量使用他人觀點且不標明出處則構成惡劣抄襲。

此外,抄襲性質也有分類:作業抄襲、科研論文抄襲、考試作弊抄襲、實驗造假。每一類都有具體說明和舉例。

全英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全英學聯)主席張岑向本報記者介紹說,英國高校會爲學生開展各類講座和培訓,讓學生明確這些行爲的定義和後果;在學生提交學位論文之前,必須簽署一份聲明,表明他們已經清楚學校關於抄襲等行爲的指導性文件;學生寫論文初期,學校也會安排相關培訓和指導,培養良好的學術實踐行爲和習慣。這些操作都有助於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爲的預防。

任何人都有舉報義務

英國高校強調任何人,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有檢舉學術不端行爲的義務。學校的網站上通常都有檢舉學術不端行爲的表格,方便檢舉人下載打印。

如果接到學術不端舉報,英國高校通常會授權成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開展調查。初步調查委員會的成員至少包含兩名與該學生非同一院系、無利益關係,有時候甚至是外校的人員,以確保調查過程公正、恰當。一旦認定舉報屬實,學校會啓動正式的調查委員會,校方董事會或執行理事會介入,負責審查和評估所有證據,以確認當事人應承擔的責任和造成的影響。

不同學校對學術不端的懲罰略有不同,通常會根據嚴重程度分級處理,輕則警告、訓誡、取消考試成績,重則開除。但無論輕重,每個高校都對學術不端的懲罰有明確說明,做到有章可循。

以英格蘭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倫敦都市大學爲例,該校在網站上公佈的學生行爲準則長達31頁,其中把對學術不端的懲罰分爲6級,每個級別分別對應哪些具體的學術違紀行爲,都寫得非常清楚。

英國媒體曾收集並披露一些知名學府學生學術不端行爲和受罰情況。牛津大學一名學生因爲把複習筆記帶進考場,被罰款100英鎊;同校一位歷史學博士因多次抄襲,被剝奪博士學位;劍橋大學一名學生把課本帶進考場受到扣分處罰。

造假可能斷送學術生涯

英國是西方國家中誠信體系比較健全的國家,誠信觀念深入人心。因此,學術誠信其實是建立在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礎上。如果學術不端行爲被記錄到個人檔案中,個人信用程度會受損,嚴重影響今後的學術和職業生涯,這對很多人具有巨大威懾力。這也是英國整體而言發生學術不端事件概率較小的主要原因。

張岑說,英國高校的學術職位競爭激烈,並且晉升時間較長,因此學者十分珍惜個人的學術聲譽和前途,所以不太可能冒着失信的風險做出學術不端的行爲。而嚴於律己的學者往往也會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帶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華人教授寧陸濤介紹說,西方國家期刊在發表論文時都會採用電子檢測手段,如果文章內容重複率很高,會直接退稿;而學者已經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一旦被發現抄襲,期刊在覈實後會立刻公佈結果,該學者今後在幾乎所有期刊上都很難再發表文章,意味着學術生涯就此終結。

他以近期發生的一起學術造假案舉例說,一名大學教師被發現學術論文造假,學校出於種種考慮沒有直接辭退他,他也希望以實際行動悔改。但因爲個人信用不復存在,學生們開始不斷質疑這個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最後他不得不選擇主動辭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