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進入7月,各國陸續發佈的6月份PMI(採購經理指數)數據表明,全球製造業進入了2012年以來最疲軟的狀態。不斷低迷的經濟環境使市場預期利率將進一步降低,與此同時,各國國債在瘋狂上漲,收益率在持續下滑,特別是歐元區一半以上債券已出現負收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債券對外資的吸引力在增強。

近日,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指數顯示,6月錄得49.4,跌至6年半最低水平,弱於5月前值49.8,這也是該指數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首次連續兩個月不足50的榮枯線。從數據來看,包括產出水平、訂單數量、出口數量和就業崗位等等,都通通變成負值,顯示生產指數已經全面惡化。

在經濟不斷低迷推動下,各國市場對於寬鬆政策的期待正日益強烈,特別是歐元區更爲顯著。 美銀美林的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全球35家央行中已有澳大利亞聯儲、新西蘭聯儲、印度央行等9家央行邁開降息步伐,下半年預期還會有14家央行降息,而對債券收益率走向影響最大的,無疑就是美聯儲與歐洲的降息動作。高盛集團預計,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基未來的繼任者——拉加德或將通過降息或新的量化寬鬆政策來增加刺激措施。到2019年底,歐元區基準收益率將下滑至負0.55%。

受此影響,7月4日, 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0.698%,創下2016年8月來的最低水平;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跌破歐洲央行存款利率-0.40%;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更是跌至-0.106%,爲有史以來首次。這也就是說借錢給德國政府和法國政府,借10年,每年要付給德國政府0.4%和0.1%纔可以借出去。

不僅是法國, 奧地利、瑞典等國家的10年期國債,也都不約而同地首次轉負。而歐元區的德國,目前15年期及以下的德國國債收益率全部處於負值區域。目前,全球負利率的狀況還在深化,負收益率的債券數量在不斷增加。

隨着歐洲和日元的負收益率債券不斷擴大,也讓投資人開始尋找外部的投資機會——特別是中國市場的機會。據瞭解,境外投資者在不斷加倉中國債券,雖然中國國債收益率也在持續下滑,但是中外利差仍然明顯,令中國債券的性價比凸顯。

中央結算公司日前發佈的2019年6月份統計月報顯示,截至6月末,境外機構在該公司的債券託管規模達到1.645萬億元,創歷史新高,並較5月末增加346.18億元,爲連續第7個月增加。

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的最新數據,7月4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爲3.15%,比去年同期下降36.28個基點(bp),繼續保持下降態勢。而在美國國債市場,10年期國債收益率爲1.956%,創2016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在這種環境下,中國債券對外資的吸引力無疑繼續增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