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鄭春華攜新作品亮相(網絡圖)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寫下,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曾經寫出《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個中國現代家庭幸福美滿樣本的兒童文學作家鄭春華今年秋天帶着《小露珠系列》重回兒童文學的舞臺,她要嘗試着帶着孩子們去面對不完滿的人生。

四位新的主人公分別面對的現狀是離異家庭、農村留守、智力殘疾和失去父親,這同樣是社會個案的縮影。第一部《米斗的大計劃》上月出版就捧得“金波幼兒文學獎”金獎,曾經的“圍裙媽媽”要在沉重的生活中繼續傳遞愛的力量。

爲己正名 “新編”不是我寫的

在《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部馬拉松式的兒童文學中,母親能幹賢惠,父親時刻陪伴在兒子身邊,家庭收入富足,教育觀念倡導民主,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總是響起歡樂的笑聲。但前一陣子,有人轉給了鄭春華一個令她不安的熱門帖:網友通過動畫片裏的蛛絲馬跡,推斷出大頭兒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住在上海市區的豪宅,出行有汽車,假期有旅遊。

圖說:鄭春華與小讀者交流(網絡圖)

這部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鄭春華從1990年動筆,1995年擔任編劇改編了電視動畫片在央視播出,從來沒有人提到過這個角度。如今人們這麼看這部作品,讓鄭春華生氣了好一陣子。她覺得,網友總結的“富二代”熱帖,歪曲了這三口之家,但事出有因,因爲大小觀衆們確實在近年看到了“三觀不正”的動畫片改編。

鄭春華說:“近年來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新編,不是我的劇本,不是我構思的故事,僅僅使用了大頭兒子等三個名字。我對諸多不合適的改編相當不滿,但賣出版權後也無可奈何。後期的《大頭兒子》與一家三口最初的人物價值觀漸行漸遠了,不再聚焦親情和愛,遠離了創作的本意。”

當被問及重新提筆創作的動力,鄭春華直率表態,她看不慣缺少良知、迎合市場的兒童文學寫作之風。

直面失去 成長總會有波折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圍裙媽媽”總是用風趣幽默的作品給孩子們帶來無盡的歡樂,而這一次,她想和孩子們談一個稍沉重的話題——喪失。靈感來自有一天忽然聽在讀小學的女兒說,同學失去了爸爸,鄭春華無法想象小孩子如何去承受那麼大的悲痛——揪心的疼痛之後就寫出了《米斗的大計劃》。

圖說:《米斗的大計劃》插圖(官方圖)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他們終將面臨各種困難和挫折,甚至是巨大的失去。失去至親,對很多成年人來說,都是難以承受之痛,但小小的米鬥,用行動做了最好的示範——勇敢面對朝前走,失去也可以成爲一種力量。所以,《米斗的大計劃》雖然講述失親這樣一個悲傷的主題,但作者想要給孩子傳遞更多的是愛的力量。

在鄭春華看來,像“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和“小餅乾的圍裙媽媽”這樣近乎完美的童年歲月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些不可抗拒的命運會讓有些孩子瞬間跌入谷底。這是一個孩子獨特的人生體驗,它是殘酷的,又是稀缺的。“我要通過文學作品將它傳播開來,讓‘幸福’的孩子珍惜幸福,讓‘不幸’的孩子從懵懂中蛻變和成長。”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鄭春華在小說裏引用了這句歌詞,這是她的“文心”所在。(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米斗的大計劃》故事梗概

米鬥是個二年級男孩,在他讀幼兒園大班時,爸爸就去世了,年幼的米鬥並不懂得死亡的含義。直到一年級的暑假前夕,米鬥聽到蟋蟀的叫聲,回想起爸爸帶他抓蟋蟀的一幕幕,終於明白,爸爸再也不會回來。想念爸爸的米鬥決定去做那些曾經和爸爸一起做過的事,於是制訂了一個又一個大計劃。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米鬥感受到了爸爸的愛和力量,孩子變得勇敢和堅強,接受和擁抱一個沒有爸爸的世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