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窗花簡直美炸!

中國古代製作窗戶的材料以木、磚、石爲主,其中石窗花費最大、製作最難、也最爲少見。作者和攝影師將帶您走進浙江沿海,去看看石窗雕塑出的光影魅力。

前童古鎮位於浙江省寧海縣,是迄今爲止爲數不多依舊在使用石窗的古村鎮,這裏除了窗戶之外,房屋、橋樑、道路皆由石頭製成。不同的是,做石窗的紅色石頭來自蛇蟠島,其他的石材大部分是就地取材的。攝影/楊曉軒

2009年8月10日,因爲颱風“莫拉克”的來臨,爲《中國國家地理》拍攝石窗的攝影師楊曉軒,滯留在溫州的一家酒店裏,酒店外是深達數米的積水,酒店裏停水停電。據報道,“莫拉克”重創中國東南沿海,上千萬人被迫轉移。我突然想到,使得這裏的人民下決心用石頭做窗戶的,很可能就是颱風。

古村落:石窗最後的棲息地

我走在浙江寧波前童古鎮,遍佈全鎮的明代建築或者清代的明式建築上,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用石頭雕刻的窗戶。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窗戶則是房屋的眼睛,滯重的石材在工匠的雕琢之下變成窗戶,絲毫沒有呆板之氣,反倒像孩子的眼睛一般靈動。

石窗的圖案或爲幾何形狀,或爲梅竹、鯉魚、仙鶴甚至傳說人物、戲曲故事等,既有采光通風的功能,又是一幅美輪美奐的工藝作品,讓人不由讚歎民間石匠技藝的巧奪天工。

石窗除了常見的比較簡單的幾何圖案外,這種表現歷史人物和戲曲故事的,也屢見不鮮。攝影/劉劍平

中國古代,窗的材質以木最多,然而明清之際,石窗卻突然在江南一帶興起。石窗又稱石花窗、石漏窗,一個“花”字,讓人對它的藝術性浮想聯翩;一個“漏”字,又讓人對其通風透氣採光等實用性管窺一斑。中國古典建築往往是審美與實用並具的,石窗即是其中的典範。

自古以來,一直到民國,石窗在浙江各地都是廣泛分佈的,位於浙江省的曹娥江、甬江、甌江的兩岸,有數不清的使用石窗的古村落羣,隨着舊城改造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它們迅速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被夷爲平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那些美麗的藝術品一般的石窗,大部分也隨之變成了建築垃圾,少部分流入了博物館和收藏家的手中。新建起來的房子,都用上了金屬製的窗戶。像前童古鎮這樣大規模保留石窗的地方,已經很少了。

這幾年由於旅遊業的興起,當地人也有了保護的意識。不過,畢竟晚了些,浙東農村興盛的彈石子路,幾乎全被水泥所覆蓋,被保護的古村落變得不倫不類。

隨着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的古村落古建築被夷爲平地,石窗也隨之被毀。而一些圖案特別精美的石窗則被保留下來,進入收藏家的手中。攝影/劉劍平

三門縣的深土洋村、西陳村、下岙周村、楊家村、黃泥洞村,寧海縣的陳家村、前童古鎮,象山縣的儒雅洋村、黃埠村、溪裏方村、南充村,這些保存較爲完好的古村落,美麗而脆弱,成爲了石窗最後的棲息地。

鋁合金窗對石窗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即使在古香古色的前童古鎮,更明亮和便宜的鋁合金窗也佔到一席之地。在這戶人家,老人的房間仍在使用石窗,兒女的房間則裝着鋁合金窗。攝影/楊曉軒

位於三門縣城關鎮東南二十多公里的深土洋村,始建於南宋景定年間,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其建築有典型的江南特色:馬頭牆高高翹起,青瓦白牆,獸脊飛檐。行走於深深的古巷,常會忽然看到一個以花體字書寫的福字石窗,彷彿在向路人祝福。在石窗的雕刻形式上,這屬於文字紋的一種。文字紋在石窗中是比較常見的,也是別具面貌的一個題材,通常有直接刻畫、借形賦字、圖紋隱字三種形式。

直接刻畫容易理解,借形賦字其實是上面所提到的花體字,這在民間較爲流行,如藉助龍的盤曲形成福、祿字樣,既有樸素的民間趣味,又表達了主人的願望。圖紋隱字主要是將福、祿、壽三字演化爲圖紋來加以表達,其中以壽字最爲豐富。雕鑿文字,沒有統一的條條框框,往往不拘一格,真、草、篆、隸、行並用,字數有單字,也有多至六字者。字形大者佈滿整個欞心,筆畫壯實,力可扛鼎;字形小的則秀麗瀟灑,居中停勻,媚人眼目。

福、祿、壽、喜是文字紋石窗永恆的主題,其他有康、魁、安、龍、三元、喜報以及狀元及第、壽考維祺等內容。這些文字,既有獨立造型的,也有與其他紋飾相連接組合造型的,無論古樸或遒麗,都給人以設計巧妙、匠心獨具的印象。

這個石窗是個很抽象的圖案,雕的是一隻獅子嘴裏叼着一把寶劍,是大戶人家用來避邪的。攝影/劉劍平

寧海縣的前童古鎮,是寧波地區童氏的發祥地。它始於宋,盛於明清,至今留下了一千三百多間原始模樣的明清民居。在童氏宗祠、司其居、好義堂、明經堂等古民居中穿行,青藤白牆黑瓦之間,隨時映襯着飽經歷史風雨的鏤花石窗戶。

石窗的造型除了表達當地人的審美取向和民俗內涵外,還體現了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一窗中往往看見宇宙。石窗的圖案設計都具有整齊、勻稱、飽滿的特點,邊框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天地,內部的造型總是對稱的,即使一個人物或一個動物,也始終處在石窗的中心。既適合建築的實際需要又體現了主人的審美要求,整體上則透露出儒家“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中庸思想,這是石窗藝術造型圓滿性的反映,這也是我國傳統宇宙觀的體現。

許多石窗的圖案還有極強的象徵性。譬如以石榴、蓮蓬來寓意多子多福,牡丹寓意富貴,靈芝寓意長生不老,松、鶴象徵長壽等。還有以諧音來寓事,如蓮(連)年有魚,馬上封猴(侯),瓶(平)升三戟(級),喜上梅(眉)梢,三羊(陽)開泰等等,都表達了房屋主人美好的生活願望。

石窗的形狀各式各樣,但以豎長方形最爲常見。

在我的家鄉象山縣的一些古村落中,比較常見的是金錢窗、唐草窗和龍紋窗。

象山民諺:窮人當族長,有話講不響。金錢,俗稱“銅錢”,在石窗中主要採用圓錢的形式,有單錢、雙錢、多錢之分。

唐草,又名“卷草”,它來源於佛教,以盛行於唐代而得名。這一形式在石窗中運用最多,這是因爲它的形體能突破侷限,隨意變化,並且象徵繁衍不息,富貴和華麗。

龍也是石窗形象中的一個大類,在圖案構成上,有云龍、團龍、升龍、坐龍、“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

馬到成功、福壽滿堂、高中狀元這樣的圖案都是古代人的最愛。

石窗在唐詩中輝煌

任何民間藝術都受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影響,石窗也不例外。浙江是沿海地區,多雨、多臺風,一般的木質窗戶在浙江地區極易腐爛變質,石窗在避雨防腐方面有着木窗不可替代的優勢,在防火、防盜等方面也比木窗實用;浙江是多山的丘陵地區,有着豐富的石材;此外,浙江又是當時中國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商賈雲集、人文薈萃,手工業發達。

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和青田石雕並稱“浙江三雕”。此外,南宋時期的寧波石雕,影響也遠及東瀛。這些天時地利,都爲風格多樣的石窗藝術奠定了基礎。

石窗在浙江,曾經主要的存在地是紹興地區、寧波地區和台州地區,而西施故里紹興的諸暨市,三門灣的象山、寧海、三門三縣,台州的溫嶺可爲代表。

象山、寧海、三門三縣由於採用伍山石和蛇蟠石,所遺留的幾乎都是“紅石窗”,在白牆黑瓦的古民居中,它們的暖色調給人以溫馨的感覺。三門縣曾是一方的手工業中心,當年能工巧匠數以千計,俗稱“細石工”,有專門的“石行”,他們的足跡遍佈浙江寧波、溫州、紹興、舟山,遠及福建、江西等地。所以,三門縣境內遺存的石窗比較豐富,一屋數窗比比皆是,已被評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爲蛇蟠島上一個因洞內採石留下的洞窟,能將一座石山裏面全部掏空。

紹興的北部和南部越劇之鄉嵊州等地,由於多產火山石,石質粗礪,因此石窗的雕琢大刀闊斧,厚的甚至達到20釐米,一個小小的窗往往有上百斤重,具有粗、重、拙的特點,由此也可看出紹興人的審美特點。紹興雖處典型的江南水鄉,其藝術卻別具一格,比如紹劇激越高昂,類似秦腔,徐渭的繪畫和徐生翁的字都有大、拙的特點,紹興“女兒紅”酒更是後勁十足,可醉人三日不醒。

唐代詩人陸龜蒙和皮日休都吟詠過四明的石窗,可見當時的建築上,石窗的普遍存在。四明便是現在的寧波,四明山就在寧波下屬的餘姚市境內,著名的河姆渡遺址就在山腳下。

明清兩朝,石窗的使用達到了一個興盛的狀態,至民國開始走向衰落。已故的象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符永才先生,以房屋構建年代爲依據,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對浙江鄉村和城鎮的三百例石窗進行了統計:“它們有明中晚期九件,清初期二十一件,清中期一百十三件,清晚期七十件,民國初年三十四件,民國中晚期三十三件,民國後期至解放前夕十七件,有十三件年代無法斷定。”由此也可見興衰之時計。

變山爲湖:古代採石工人的傑作

在浙江的東部沿海,有這樣一條線路,從紹興的東湖、吼山→寧波的伍山石窟→台州的長嶼洞天和蛇蟠島。它們都是名聲在外和正在開發的旅遊區,但是你去看了以後,會發現這些地方的山石,都有被刀劈斧砍一般的痕跡,其原因在於:它們都是古代人們遺留下來的採石場。

位於三門的蛇蟠島是浙江地區重要的採石基地,自唐宋開始開採,至今島上仍有石匠以採石爲生。島上採石留下的大小洞窟、石倉有1300多個,場面十分壯觀。攝影/楊曉軒

浙江是一個多山的省,石材資源非常豐富,分佈在全省各地的古代採石宕遺址星羅棋佈,加上河道密佈,便於運輸,石材廣泛被用於民間建築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沒有火藥和機械的年代,古代的採石工人,僅僅是利用榔頭和鑿子,就能開採掉上億立方米的石料,很多的石山變成了洞窟,變成了平地,甚至變成了湖泊。

吼山,在紹興城東12公里處,原名狗山、犬亭山。吼山最可看的是那塊雲石,古人稱其爲:一筍矗霄,可當選十丈,亭亭如雲。其高達22米,彷彿天外飛來,當地的旅遊部門很不喜歡宣傳這是漢代開鑿山岩以來,留下的一塊石頭,而將其叫做“飛來石”。其他採石而留下的棋盤石、煙蘿洞、放生池等也就不勝枚舉了。

東湖則是紹興城外另一處著名的景點。它原名青石山,因爲山石爲青色的石頭。相傳秦始皇東巡至此,曾駐駕飲馬,故又名箬簣山。自漢代以來,這裏便是石料場,經過不斷的鑿穿斧削,隨着源源不斷的石料運出,竟被鑿成了五十多米高的懸崖峭壁和深入地面20至40米的一處人工湖泊,後來便索性改成了一個風景名勝區。郭沫若曾有一首描述東湖的詩,較爲貼切:“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

伍山石窟位於寧海縣東南的長街鎮,採挖歷史也是千年有餘,留下洞窟800多個。這裏歷朝歷代出產一種紅色的頁片石,或叫葉片石,因其像書頁,又像樹葉,十分易於開採,是雕琢石窗的好材料。這是離寧波港口最近的一處採石場,由於史料的欠缺,我無法確定它開採的確切年代,但就唐詩中描述浙東寧波地區石窗的信息而分析,應不晚於唐朝。

最壯觀的採石遺址還屬蛇蟠島,其在三門灣的蛇蟠洋裏,其最近點距大陸只有2.5公里。蛇蟠島單設一個鄉,人口約有四千餘,面積17.4平方公里,是台州市的第一大島。相對於其他的已經成爲風景區的採石地點,蛇蟠島上至今仍有石匠在開採石頭。因爲是海島,古代運輸較爲困難,這裏的開發年代也較晚,普遍認爲是宋代,不過經我考察認爲,至少始於唐代,而興盛於明清。明萬曆年間尤爲興旺的說法,那是有據可查、一致公認的。

很多古代採石的遺蹟,都被改造成了旅遊景點,比如安徽花山迷窟、浙江吼山、東湖等等。但是當地的旅遊部門都很不喜歡宣傳這是採石留下的遺址,而宣稱其爲“千古之謎”。圖爲三門蛇蟠島上已經被開發的採石洞窟。攝影/楊曉軒

千百年來,在蛇蟠島偌大的範圍內,人們不斷地開採,以致留下了1300多個石倉。大的有一千多平方米,小的則僅可容一人,而積水的洞窟尤其多,看上去如玻璃一般,綠色透亮,看不出其深淺,頗有些神祕感。洞的形狀千奇百怪,名稱也林林總總,什麼黃泥洞、山前洞、高樓巖洞、羊欄穿山洞、上山頭洞等,或反映其開採的情況,或反映其屬於哪個主人。它們雖由人作,但是宛若天成,前賢有詩讚曰:千年盡露波濤聲,萬古猶存斧鑿痕。

蛇蟠石因地得名,乃是江南名石,其色澤赭紅,硬度適中,利於開採,宜於雕琢,用於建築,顏色非常鮮亮。除近銷台州、寧波、舟山等地外,在古代便遠銷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地,很受當地人歡迎。

古代船運相對陸上運輸要容易得多,所以這些採石場均是近河近海,便於運輸。而浙東沿海多石窗,也就有了地緣上的依據。並且,同樣是沿海地區,如象山、寧海、三門、奉化等縣,近海近河的村落,石窗要多一些。而海拔較高,相對閉塞的山村,石窗就成了奢侈品,只有大戶人家纔會使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