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估值”,坊間一直有一個段子:新人熬夜算,老炮張張嘴;投前拍腦袋,投完拍大腿。

估值的思路無非有三:看收益、看同類、看資產。要是追求完全準確,就象要求地震局準確預測地震一樣不靠譜,但用未來收益折現是最接近真相的思想。

所以,關於估值多少一直是個待證命題,很多公司也喜歡拿着估值到外面去說事,其實最終的目的也就是想整些吆喝。而還有很多創業公司,給出的融資數額都會造假,估值就更不用說了。

前幾年有一個笑話,說現在做個APP出來,動不動就估值幾個億;最後沒半年它就掛掉了。於是有人建議,要是有一家“APP典當中心”就好呀。

那麼,從專業的角度來說,一家公司的估值究竟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這其實涉及到兩個具體的問題,誰來估值?怎麼估值?

誰來估值?

通常來說,一家創業公司要做股權交易(增發股權融資、出售部分老股、整體被收購等)的時候,都會聘請一家投行或財務顧問。倘若是一級市場交易或者二級市場控股收購的話,買方也會請一個財務顧問。

投行會把所有適用的估值方法都粗略測算一遍,然後再根據交易本身最適用的方法進行調試,談到最後主要就是一個價格倍數。

所以涉及估值的人有:買方、賣方、買方財務顧問、賣方財務顧問。有的時候還有一個專門的獨立財務顧問來保護股東利益。

怎麼估值?

1、500萬元上限法

這種方法要求不要投資一個估值超過500萬的初創公司。

由於天使投資家投資時的公司價值與退出時的公司價值決定了天使投資家的獲利,當退出時企業的價值一定的情況下,初始投資時的企業定價越高,天使投資家的收益就越低,當其超過500萬元時,就很難獲得可觀的利潤。

這種方法好處在於簡單明瞭,同時確定了一個評估的上限。

2、博克斯法

這種方法是由美國人博克斯首創的,對於初創期的企業進行價值評估的方法,典型做法是對所投企業根據下面的公式來估值:

一個好的創意 100萬元

一個好的盈利模式 100萬元

優秀的管理團隊 100萬-200萬元

優秀的董事會 100萬元

巨大的產品前景 100萬元

加起來,初創公司的價值爲100萬元-600萬元。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將初創企業的價值與各種無形資產的聯繫清楚的展現出來,比較簡單易行,通過這種方法得出的企業價值一般比較合理。

3、三分法

是指在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時,將企業的價值分成三部分:通常是創業者,管理層和投資者各1/3,將三者加起來即得到企業價值。

4、200萬-500萬標準法

許多傳統的天使投資家投資企業的價值一般爲200萬-500萬,這是有合理性的。

如果創業者對企業要價低於200萬,那麼或者是其經驗不夠豐富,或者企業沒有多大發展前景;如果企業要價高於500萬,那麼由500萬元上限法可知,天使投資家對其投資不划算。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效果也不錯。但將定價限在200萬-500萬元,過於絕對。

5、200萬-1000萬網絡企業評估法

網絡企業發展迅速,更有可能迅速公開上市,在對網絡企業進行評估時,天使投資家不能侷限於傳統的評估方法,否則會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

考慮到網絡企業的價值起伏大的特點,即對初創期的企業價值評估範圍有傳統的200萬-500萬元,增加到200萬-1000萬元。

6、實現現金流貼現法

根據企業未來的現金流,收益率,算出企業的現值作爲企業的評估價值。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考慮了時間與風險因素。不足之處是天使投資家有有相應的財務知識。並且這種方法對要很晚才能產生正現金流的企業來說不夠客觀。

7、實質CEO法

是指天使投資家通過爲企業提供各種管理等非財務支持以獲得企業的一定股權,這種天使投資家實際丄履行着企業首席執行官的智能,故稱之爲實質CEO法。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天使投資家只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沒有任何財務方面的風險。而且由於持有公司的股份,天使投資家往往被視爲與創業者的利益一致而得到信任。不足之處在於,由於天使投資家對企業管理介入很深,介入之前,天使投資家應對企業和創業者做更多的瞭解工作。

所以,聽到這麼很專業的講解,是不是感覺一家公司的估值就是一件人云亦云的事。但我覺得,一家創業公司的估值不與實際的盈利能力掛鉤,它被估得再高也沒用。

一個行業的泡沫往往都是因爲存在太多這些虛幻的數字;而真相往往只掌握在少數行業“大咖”的手中。

【免責聲明:文章及圖片源自網絡。未能及時聯繫到作者。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