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3年,身爲山西省督軍的閻錫山下令對全省官辦中學統一命名、統一撥付經費,藉此契機,張杜蘭攜同鄉楊生芳四方奔走遊說,終於讓“山西省立第八中學”在1919年落地榆社。張杜蘭亦官亦商,據說他家的店鋪光是從榆社到太谷里美莊的百里路上就開了七八家。

張杜蘭(1885-1945),字有芝,男,漢族,榆社縣郝北鎮魏城村人。老同盟會員,參加過辛亥革命,是山西省督軍閻錫山的故交。曾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國會臨時參議院議員、護法國會參議院議員、山西省政府參議員,山西省印花稅務局局長和華北菸酒稅務總局局長等職。

張杜蘭思想進步,傾向革命。民國15年(1926),榆社縣城建通俗圖書館,慷慨捐獻《古今圖書集成》一套。抗日戰爭爆發後,派兒子張子西回鄉獻地獻房支持抗日戰爭。1913年,身爲山西省督軍的閻錫山下令對全省官辦中學統一命名、統一撥付經費,藉此契機,張杜蘭攜同鄉楊生芳四方奔走遊說,終於讓“山西省立第八中學”在1919年落地榆社。

張杜蘭亦官亦商,據說他家的店鋪光是從榆社到太谷里美莊的百里路上就開了七八家;太原、北京也有好幾處他家的店鋪。因爲經商有道,張家在短期內就聚集了大量財富。在好友牛定蘭的引導下,他來到了太谷縣里美莊,買下寶和巷一處三進院作爲住宅,又購置下宏記商店,成了村中最大的商貿中心。張杜蘭雖然常年住在太谷里美莊,但從未忘記生他養他的故鄉榆社。在榆社魏城,他重修了文峯塔,建起了奶奶廟和張氏宗祠,還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洋樓院,因其設計借鑑吸收了西洋建築風格,也稱“洋莊院”。可惜此院在日軍侵華時被燒燬。

1945年,張杜蘭因中暑熱病不幸病逝於四川成都。其子張子西,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晉冀魯豫邊區參議員、榆社縣參議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