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元磊作爲種子計劃常務執行長前來參會,在會議發言中,對新教育的理念理論如數家珍,對郭麗萍老師的具體教學點評到位,對區域、學校、教師如何推動的經驗侃侃而談。元磊幸運地置身於這樣的團隊之中,埋首於一片區域,低調果斷,真抓實幹,這是他的第二塊石頭:以推進區域發展爲目標的新教育工作。

在新教育的三生石上播撒種子

——王元磊老師印象

新教育實驗從1999年萌芽,成長至今已有二十個年頭了。這段時間,在蒼茫歷史上只是短暫一瞬,具體到任何人而言,卻是一段不短的時光。

這些年中,最讓我感動的,莫過於那些和新教育一起前行、一起成長的新教育同仁。其中,新教育種子計劃公益項目的常務執行長、山東省諸城市教科所王元磊所長,就是這樣的一位新教育得力干將。

2016年7月,新教育年度研討會在山東諸城舉行,我在致辭中特別緻謝了諸城教育局的“二李二王”。這四人是諸城新教育團隊引領者、開拓者,“二李”是市教育局先後兩任局長李慶平和李熙良,“二王”是市教研室王德主任和元磊。

元磊姓名中的“磊”字,由三塊石頭組成。他參加新教育實驗至今的歷程,也可以分爲三個階段,就像三塊不同形狀、不同光彩的三塊行動之石。

元磊加入新教育的時間,要追溯至2003年。那一年6月18日新教育官方網站“教育在線”成立不久,王元磊就成爲了網站論壇中的一員。當時論壇中脣槍舌劍好不熱鬧,元磊卻顯然屬於低調的類型。更多的時間裏,他不是發帖而是回貼,多是追問少是回答,留下的隻言片語,能夠看出思考,卻毫不張揚,更不至於傷害到他人。他的語言風格,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網絡世界準則格格不入,因此那時的元磊並沒有引起太多人關注。

我真正注意到元磊,是從2004年開始。那一年,時任諸城實驗中學校長的李慶平先生帶領團隊參加新教育會議,元磊是他的得力干將。那時我就發現,元磊性情溫和,踏實勤勉,行動敏捷,雖然言語不多,但偶有發言,必然是真正有所思考。

緊接着一年後,由山東省教育廳舉辦的“山東省學校文化建設現場研討會議”在諸城實驗中學召開,元磊作爲承辦會議中挑大樑者,就和諸城實驗中學裏樸素的環境、濃郁的書香一樣,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見這樣樂於做事、能幹成事的人才,我也爲慶平校長感到高興。

立足於一所學校,以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等新教育行動,兢兢業業地落實,這就是王元磊的第一塊石頭:以推進學校發展爲目標的新教育工作。

2012年,諸城整體加入實驗區,元磊的崗位也從學校到了市教育局。從一所學校到一片區域,不僅是面積上的改變,也是行動模式的調整。

如果說在一所學校裏開展新教育實驗,就像一位農夫,需要腳踏實地,需要日復一日地默默耕耘,那麼,在一片區域上開展新教育實驗,則要像一隻蜜蜂,需要採擷百花之長,同時又四處傳播花粉,促使百花更好地綻放。元磊卻結合這兩者,一方面自己不斷成長,所有新教育重要會議,都能看見他的身影,任何會議上看見他,都在認認真真地學習,另一方面他也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智慧播撒到更多人心田之中,協助更多人成長。

最讓我感動的,是王元磊不侷限於諸城實驗區一地之侷限,以主人翁心態助力新教育整體更好地發展。

2013年夏,新教育研究院在推進一項工作中,號召實驗區派優秀的新教育教師到北京參加工作一年。優秀教師是無價之寶,優秀教師的調動也牽涉方方面面,是莫大的煩惱。諸城實驗區卻在李熙良局長、王德主任爲首的全力支持下,由元磊親自落實此事。

事後我聽人說起,爲了完成好這項工作,元磊幾乎把整個諸城市優秀教師全部排查了一遍,又悄悄走進幾所學校走訪了重點對象,最後一對一地面談,深入瞭解後確定了一位姜蕾老師。選拔出好老師後,爲了讓好老師安心在北京工作,元磊不僅細心制定了週末回家的差旅費教育局報銷等規定,而且一年中的重要評選都惦記着爲這位老師申報。

一年期滿,新教育方面又需要姜蕾老師在北京再工作一年。元磊再一次親自去老師家中做思想工作,又去老師的所在學校和校領導溝通,還找這位老師的丈夫細緻交流……最後,在他耐心細緻的工作中,各方共同拍板:把姜蕾老師的丈夫也送到北京,讓一家團聚,讓姜蕾老師心無旁騖,全力以赴投入新教育工作……

此事最後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不僅新教育的這次工作,因爲兩位諸城老師增光添彩,兩位諸城老師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了諸城新教育骨幹。

這件事特別典型地體現出元磊心有大局的情懷與風範,讓所有參與此事的新教育同仁,深受感動。

事在人爲。近些年來,諸城新教育發展特別迅速,得益於諸城有着一批優秀新教育人。

我一直記得,熙良局長上任第二天,就親自帶隊奔赴霍邱,參加了當年的新教育實驗區工作會議。那是他到教育局工作後的第一個會議。這些年,對於諸城新教育的任何探索,熙良局長都是大開綠燈,全力支持。

我也一直記得,王德主任對於新教育的深刻理解,他通過教研室的一系列工作,致力於把新教育實驗的理論和行動與常規教學進行融合與協調。他讓諸城新教育的茁壯成長、特色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元磊幸運地置身於這樣的團隊之中,埋首於一片區域,低調果斷,真抓實幹,這是他的第二塊石頭:以推進區域發展爲目標的新教育工作。

從2018年6月開始,元磊又有了新的起點:在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新教育種子計劃公益項目負責人童喜喜執行長的邀請下,他走馬上任,擔任了種子計劃項目的常務執行長。

我完全相信,新教育種子計劃公益項目,會因爲王元磊的加入,有着進一步發展。種子計劃是我一直非常重視的新教育項目之一。我一直期待新教育種子計劃深耕一線,能夠爲教師成長不斷提供新的力量。該項目啓動於2010年11月29日,曾榮獲“中國好教育獎——助力教育熱心公益項目”。該項目致力於免費長期跟進培育一線教師,助力一線教師更爲高效輕鬆地落實新教育的各大行動、課程。迄今已經先後有近2000位註冊種子教師,活躍在全國各個新教育實驗區校,幾乎都是當地的榜樣教師。

我完全相信,元磊是擔任這一職務的最佳人選。他的低調,不是做出來的樣子,而是在名利面前堅決的推辭。幾年前,有一次全國大型的教師評獎中,我準備推薦王元磊。當我派人找他要資料時,他卻婉轉而堅定地絕了,而是推薦了諸城的另外一位老師。這種成人之美的心胸和情懷,不是人人都有的。

2018年6月20日,我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參加該校郭麗萍老師所在班級的畢業典禮。郭老師就是新教育種子教師,她、學生和學生父母們在六年時光中的共同成長,讓與會的領導、嘉賓、媒體都讚不絕口。王元磊作爲種子計劃常務執行長前來參會,在會議發言中,對新教育的理念理論如數家珍,對郭麗萍老師的具體教學點評到位,對區域、學校、教師如何推動的經驗侃侃而談。那一瞬間,我心中浮現出十五年前元磊靦腆微笑的樣子,深切感受到時光對一個行動者的饋贈,又是感慨,又是欣慰。

2018年8月11日至17日,“新教育螢火蟲之夏(2018)暨全國第九屆新教育種子教師研訓營”在山東諸城舉行。因爲報名者踊躍,活動不得不分爲兩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共計1300多名新教育同仁歡聚一堂,進行高強度的研修,得到了各方盛讚。山東諸城作爲新教育示範實驗區的魅力,也因此得到了又一次彰顯。

2018年底,種子計劃的網絡培訓進行了全新課程規劃,精心打磨的教師成長專業課程,以音頻課加文字提綱的方式,便於一線老師以微信爲工具,利用碎片時間隨時學習,一經推出就得到了教師們的熱烈好評,推出兩個半月,已有種子教師5229人次進行了全面學習和熱切交流……

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新教育種子計劃管理團隊的完善,傾注着常務執行長王元磊的心血。新教育種子教師,這支獨特的新教育團隊,匯聚了主動追尋夢想、不斷渴望成長的一線教師,從積極踐行新教育的各類課程,到全面承擔《新教育晨誦》的選編和撰稿,一直在自我突破中不斷成長。

新官上任三把火,元磊還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我滿懷期待。

這就是元磊的第三塊石頭:烈火一樣的熱情,鑽石一般的堅定,以“心爲火種、生生不息,點亮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向着空間的更遠處,向着時間的更深處,永遠探索,永遠在路上。

還記得在我發起新教育實驗之前,有人讀了《我的教育理想》後,表示我在書裏寫得容易,這些理想不可能真正落實在生活中。轉眼這些年過去,新教育實驗儘管和我的理想還有距離,但是,已經真切地改變了許許多多師生的生活,讓“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再僅僅是夢想。

每一點成績的取得,都是因爲在教育一線上,活躍着王元磊這樣的新教育人。他們作爲拓荒者,最初面對的不是鮮花掌聲,而是荊棘叢生,頑石遍地。是他們矢志不移地播種,耕耘,不知不覺中,在時光裏有了綠蔭,有了果實。

一切成績的取得,更是因爲王元磊們的堅持。他們面對新教育實驗,就像面對三生石前許下的誓言,不離不棄,堅持行動。他們真正活出了新教育的模樣,於是,他們也成爲了新教育最好的傳播者。其實,關於三生石的傳說故事,最早版本就是兩個男人的友誼。幸運的是,這些年的新教育探索中,我也和無數這樣的新教育同仁締結了友誼。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人類得以發展的唯一方法。新教育,是一種新的理念,新的行動,更是我們對未來寄予的新的希望,代表着我們心中湧動的美好期待。我相信,當我們一起更爲持久地努力,在新教育的三生石上堅持不懈地播撒下種子,日復一日地盡心耕耘,我們終將看見一朵又一朵新的鮮花爲世界綻放,一篇又一篇新的傳奇被人們書寫,一段又一段新的歌謠在天空下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