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李白仙诗卷》此作苏轼书于五十八岁时,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58岁《李白仙诗卷》赏析

该帖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苏轼58岁《李白仙诗卷》赏析

苏轼的很多作品因注重创造意识,透过它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多少领会到作者的苦心孤诣,换句话说,是露出了刀劈斧凿之痕的。那线条的优雅,行气的从容,章法的疏密有致,给人一种精美绝伦之感。这当然是一种美,但这种美中的形式因素相对要多一些。试观此《李白仙诗卷》,却大有“粗服乱头”之感。据载是由汴都道士丹元子口诵李白诗二首,由苏轼录之而成的。毫无安排、设计的余地,便只好露出了“马脚”,这"马脚"便是苏轼的真性格,真情感。刚举笔时,作者还很从容落墨,不失平日书卷时的雅致。

苏轼58岁《李白仙诗卷》赏析

因之,起首一行半,均仍由横势展开,肥阔之笔,不失俏媚风姿,正有诗中“巧妍”之意。及至第二行“只知雨露贪”起,用笔遂趋重厚,诗的意境已把作者带入了一种悲凉、旷远的心境。作者想必一边耳听丹元子的诵诗声,一边在追寻先贤李白心灵的辙迹。这时,他已忘情于笔墨,心性的脚步不断加快,到“青松霭朝霞,缥渺山下村”时,笔势起伏,左突右撞,潦潦草草,不顾左右。及至到“无后玻璃魂”,已经完全失去了平日的优雅韵致了。到了最后两行“今此一脱洒,长啸登昆仑,醉著鸾凤衣……”时,已变行书为行草,感情迸发,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状。笔墨随着情感的宣泄,达到了非常流畅的 “共振”状态。古人与今人,诗意与笔墨已经浑然一体,兴许达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净化”之境。

苏轼58岁《李白仙诗卷》赏析
苏轼58岁《李白仙诗卷》赏析
苏轼58岁《李白仙诗卷》赏析
苏轼58岁《李白仙诗卷》赏析
苏轼58岁《李白仙诗卷》赏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