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丢失淮北四州前后对比图

NO.146

沈文秀固守不降,率领将士日夜奋战,头盔铠甲一刻都不离身,以至于里面都长满了虱子。

直到公元469年春,在坚守了近三年后,孤城东阳才最终陷落。

城破之日,沈文秀手持皇帝所赐的符节,端坐在大堂之中,面不改色,静待最后时刻的来临。

魏军蜂拥而入,将他带到慕容白曜面前,逼他跪下。

沈文秀厉声驳斥道:我们两个彼此分别是两国的大臣,我为什么要向他下跪?

慕容白曜对他的气节非常佩服,便没有为难他,而是好言好语安抚,好酒好菜招待,将其礼送到了平城。

由薛安都叛逃引起的持续近三年的南北大战就此结束。

经此一役,刘宋元气大伤——徐、兖、青、冀等淮北四州悉数丢失,宋魏两国的分界线也从之前的黄河退到了淮河。

而北魏帝国则抓住刘彧的失误,连续得分,实力大增,在与南朝的对峙中占有了明显的优势!

年仅16岁的少年天子拓跋弘更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他现在已经亲政了。

如果说用一个字来概括拓跋家族的特点,我觉得应该是“早”——早熟早婚早育早死……

别人还在尿床的时候,他们已经和女人上床了;别人还在懵懂无知的时候,他们已经威震天下无人不知了;别人的孩子一尺高的时候,他们坟头的草已经三尺高了……

拓跋弘也不例外,两年前他才14岁(注意是虚岁)的时候,嫔妃李氏就为他生下了长子拓跋宏。

冯太后对这个皇孙特别喜欢,将他接到了自己身边,悉心抚养,而执政大权则交还给了皇帝拓跋弘。

少年心事当拿云,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气盛的拓跋弘一心想干一番大业。

但此时的他还是太年轻了,做事难免有些毛躁。

比如为了反腐,他曾经下过这么一个著名的诏令:任何官员只要收受辖区内一只羊或一斛酒,一律处死,行贿者以从犯论处;举报尚书以下官员犯罪的,免除被举报官员的职位,由举报者接任。

很显然,虽然这个命令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振振有词,但实际上完全是夸夸其谈,绝无实施的可能。

前面说过,北魏官员是没有俸禄的,故而大多数官员多多少少都有些贪腐的问题,如果真要这样严格执行的话,必然会人人自危!

至于后一条就更为离谱了。

假如一个文盲举报了一个负责编修国史的著作郎,岂不是要让这个文盲去修史?

他能胜任得了吗?

也不是没有可能——只不过要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才行!

因此,此令一出,顿时舆论大哗。

雍州刺史张白泽的上书说出了官员们的心声:当初周朝最低级的官员,都有足够雇人耕田的俸禄;而如今的朝廷大臣,辛勤工作却没有任何报酬。假若大臣稍微收一点薄礼就要受刑,让举报者代替他的职位,奸人就有机可乘,忠贞之士则会灰心丧气,这恐怕不是个好办法。

见反对的声音实在太大,拓跋弘不得不废除了这道命令。

不过,他的内心却并不舒服——为什么身为一国之君,他的指示却得不到贯彻?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他接连办了两起大案——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和南部尚书李敷两位重臣先后人头落地,震惊朝野!

之所以要杀慕容白曜,拓跋弘给出的理由是他当初在乙浑专权时曾党附乙浑。

但这似乎有点牵强,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为找罪名胡扯淡”的味道——乙浑权倾天下的时候,党羽很多,为什么只针对慕容白曜?这事已经过了几年了,为什么现在要旧事重提?更何况,他还刚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

在我看来,也许真正的原因是拓跋弘是想要借慕容白曜的人头警告群臣,我连战功赫赫的慕容白曜都敢杀,何况是你们这些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