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记者向清凯、姜锦铭)7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煤河”疏浚人的一天》的报道。

仲夏时节,桑干河畔的王家湾在重载列车的汽笛声中迎来新的一天。

不到7点,身着安全服、携带防护设备的养路工整装待发。他们是中国“煤河”——大秦铁路的疏浚人。

“今天要巡检线路、整理道床,大伙把工具带齐了!”“早点名”后,阮小五开始布置任务。

阮小五是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公司大同工务段王家湾线路车间主任,在这里已工作了11年。车间位于燕山腹地,担负着大秦最偏僻路段的养护任务,管内线路82%是桥隧,还有26条曲线,且多为长大坡道,养护最难,作业环境最差,生活条件最苦。其他线路流传这样一句话,“谁不好好干,就调他去王家湾。”

两辆工程车载着18名养路工颠簸驶上简易公路。车间党总支书记李天元指着旁边的山坡对记者说,上面有5座坟茔,长眠着修筑大秦铁路时牺牲的5名铁道兵战士,“那是1984年,他们20多岁……”烈士的14名战友,1988年兵转工后留在王家湾养护大秦铁路。每一年的清明,他们都要在坟前为烈士点支烟。

半小时后,养路工到达位于赵家二号隧道和张家湾隧道之间的作业地点。大秦铁路原设计年运量1亿吨,最初通车时仅2700万吨,到2018年,年运量达到了4.51亿吨。单列运量也由5000吨增加到如今的2万吨,每列重载列车有210节车皮,从车头到车尾得走半小时。开通30年,这条“煤河”累计输送煤炭62亿多吨,贡献了全国西煤东运的40%。

2万吨列车对轨道的冲击力巨大,但轨道允许误差仅几毫米,线路养护“疏浚”责任重大。“上面万吨重,下面毫米算。”阮小五说。

“疏浚”只能在两趟列车通过的5分多钟间隙“抓空儿”进行。负责安全瞭望的4名防护员就位后,其他养路工像医生一样沿着轨道查看各种“病害”:螺丝是否松动,钢轨是否有裂纹,列车通过后砼枕受压是否正常。更多时候则是把轨道中间的石砟用大叉铲出去,或者将轨道两边的煤粉和列车制动时洒落的砂子用铁锹铲进一个袋子,抬到护网外。

“可别小看这些个小活细活,如果这些洒落的煤灰不及时清理,极易腐蚀固定轨道的螺栓,会埋下大的安全隐患。”阮小五介绍。

进入隧道,没有灯光,往里漆黑一片。阮小五说,大型养路机械目前还不能在隧道作业,养护全靠人工,外面能干5处的,里面1处都干不完。隧道里由于常年积水,会发生道床翻浆冒泥、线路软硬不匀、粉尘掩埋扣件等病害。他们通过人工作业,硬是将35公里隧道线路养护成了安全线、优质线,30多年没大修过一次。

“有车了!下道!”随着防护员王栋的指令,记者与养路工迅速走下轨道,进入避车洞。一声汽笛,车辆未到风先到,列车如同活塞一样,推着夹杂些微煤粉的风浪涌了过来,耳边充斥着列车滑过铁轨的刷刷声。2分钟后,列车驶离,轨道还是热的,养路工又迅速上道作业。

这样的作业周而复始。

下午1点多回到驻地,刚好前年退休的老同事韩玉金回来了,大家高兴地拉着他问长问短。老韩是大秦铁路的筑路老兵,转业留在王家湾,儿子韩建秦也曾在王家湾养护大秦铁路。他给儿子取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自己当铁道兵修大秦的那段岁月。

对于27岁的韩玮来说,辛苦倒不怕,远离城市多少有点孤独。不过,他也能想开,“和老一辈比,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也可以上网,我们有责任把线路零事故纪录保持下去。”

“保大秦线畅通,让重载列车多拉快跑,是王家湾人一直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李天元说。

太阳继续照在桑干河上,王家湾人还将继续疏浚“煤河”。养路工像燕山一样沉默坚守,像桑干河水一样依恋河床,像道钉一样钉在铁轨上,负重万吨,坚守分毫。又如那无数条枕木无数颗石砟一样,常常被忽视,却又无可替代。(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