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卡夫亨氏斷臂 成本壓縮法失效)

事實證明,能坑“股神”的不只有蘋果,還有卡夫亨氏。在一夜之間連累巴菲特遭遇43億美元虧損之後,這家昔日的食品巨頭似乎把希望寄託在了斷臂自救,不幸的是麥斯威爾很可能會成爲被拋棄的對象。從曾經的盛極一時到如今的麻煩纏身,這家食品巨頭的結局似乎並不樂觀,管理者們也開始懷疑,削減成本換取盈利的方式是否已經失靈。

棄子

卡夫亨氏正在盡一切努力挽回損失。北京時間25日,CNBC報道稱,卡夫亨氏正與瑞士信貸溝通評估麥斯威爾業務,未來有可能會把該品牌出售。消息人士稱,麥斯威爾目前的業務收入約爲4億美元(未扣除利息、稅收、折舊等因素),而基於其他消費品過往的出售結果和購置稅等因素,該品牌的出售價格可能爲卡夫亨氏帶來30億美元收入,有利於進一步剝離資產並減輕債務。對此,北京商報記者求證亨氏中國,但截至發稿前,對方並未對此進行回覆。

2012年,卡夫食品將其國際業務分拆爲億滋國際,三年後,卡夫又在巴西私募巨頭3G資本和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促成下與3G資本收購的亨氏進行了合併,合併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其大約27%的股權,3G資本的持股比例約爲24%。卡夫亨氏也順利成爲了全球第五大食品巨頭,其旗下擁有8個單個價值超10億美元的品牌,包括奧利奧、麥斯威爾、果珍等。但現在,麥斯威爾顯然已經不能給卡夫亨氏帶來榮耀了。

事實上,早在2016年末,這個曾經靠着“滴滴香濃,意猶未盡”的廣告語而在中國大火的麥斯威爾咖啡,便已經傳出其在廣州的生產工廠處於員工放假、停產階段。而2014年廣發證券的一份數據報告顯示,雀巢速溶咖啡品類市場份額達到驚人的73.5%,而排名第二的麥斯威爾甚至不到12%。而在去年7月普華永道發佈的“2018全球100大公司”排行榜上,一年前還在第63位的卡夫亨氏已經滑出榜單。

退出中國後的麥斯威爾在美國本土的日子也不好過。有分析認爲,美國的咖啡市場正從家庭消費向咖啡店的即時消費轉移,低價咖啡也讓即溶咖啡市場被壓縮。麥當勞咖啡可續杯,唐恩都樂變身“低價版星巴克”,在價格戰陰霾的籠罩下,即溶咖啡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

麥斯威爾越來越沒有留下來的價值了。此前卡夫亨氏便在投資者會議中提到,公司正在尋求剝離資產償還債務,特別是那些“看起來沒有明確的競爭性優勢”的品牌。而在邁出這一步之前,卡夫亨氏還曾出售過其旗下的加拿大天然芝士品牌Cracker Barrel。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麥斯威爾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很大,但關鍵的問題在於麥斯威爾已經撤出中國市場,而中國正是咖啡行業新興的火爆國家,麥斯威爾退出中國再加上卡夫剝離麥斯威爾,其實能夠反映出像麥斯威爾這一類的品牌已經不再是卡夫的業務重心,而卡夫也有心想要對其業務重心進行調整。而且巴菲特作爲資本家是非常趨利的,當一個品牌或者一個品類沒有給他帶來預期利潤的時候,他寧可選擇拋售之後再去併購一些有發展前景或者利潤較高的板塊,他的投資家身份決定了他的投資理念就是傾向於短平快的運作。最後從現在的結果來看,當初卡夫與億滋國際的分開是錯誤的,當時卡夫把這兩大塊分離是想着更加聚焦和專注,但他沒有想到這種操作會使其更多地失去規模效益,隨着卡夫的主要業務板塊的萎縮,整體業績和利潤都打不到投資人期待的時候,剝離麥斯威爾主要也是想增加他的利潤,即非營業外的利潤。

失靈

卡夫亨氏的斷臂來的並不突然。在市場傳出這一消息之前,因爲巴菲特一年一度的致股東信,卡夫亨氏已經率先火了一輪,原因在於卡夫亨氏一系列的負面消息導致巴菲特受了連累,“無形資產減值產生了30億美元非現金損失,幾乎全部來自我們持有的卡夫亨氏股權”。

上週四美股盤後,卡夫亨氏公佈了其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業績,數據顯示卡夫亨氏調整後的每股盈利0.84美元,營收爲68.9億美元。而據Refinitiv consensus預估,這些業績不及華爾街預估的0.94美元每股盈利和69.3億美元營收。更重要的是,卡夫亨氏在財報中透露,四季度計入了逾150億美元的商譽減值,令其淨利潤直接轉爲負值。

屋漏偏逢連夜雨。卡夫亨氏甚至還披露稱,2018年10月收到了與公司內部採購調查相關的美國證監會SEC的傳票。在消息公佈後的盤後交易中,卡夫亨氏股價一度暴跌近20%。

從雲端到塵埃,一系列負面消息都預示着卡夫亨氏的策略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也直指其背後的3G資本。據瞭解,3G資本最大的特點就是擅長優化成本結構及快速併購,而合併後的卡夫亨氏也自然成了一個激進的成本管理者,他們把省錢的奧祕放在了合併上面。

事實上,3G管理模式的第一步就是批量更換高管團隊和大刀闊斧地削減成本,3G資本曾經在一天之內解僱了亨氏12人高管團隊中的11位,而當亨氏收購卡夫時,10位高管也迅速被撤職,此後一系列削減成本的做法層出不窮,大幅裁員、關閉工廠、壓縮成本……這些操作讓卡夫亨氏在18個月內將營業利潤從18%上升到了26%。截至2017年底,卡夫亨氏通過合併每年削減了17.5億美元的開支。

但現在,這種做法似乎已經失效了。包括摩根大通分析師Ken Goldman和瑞士信貸分析師Robert Moskow在內的專業人士均認爲,也許是卡夫亨氏在緊縮策略上走得太遠,反而導致其創新能力不足,損害了品牌價值,最終導致資產減記。卡夫亨氏首席執行官Bernardo Hees在面向華爾街分析師舉行的業績會議上也承認,對尚未實現的成本節約過於樂觀。

出路

靠削減成本並沒能改善經營的卡夫亨氏,也開始嘗試做出改變。去年9月,卡夫亨氏還完成了一樁收購交易——買下了加拿大本土有機咖啡品牌Ethical Bean Coffee。Bernardo Hees也曾表示集團要尋找並投資更多能擴大其產品線細分品類、並能在不同地區市場擴張的品牌,此外還將推出更多符合千禧一代新興消費趨勢的產品。

而在收購Ethical Bean Coffee之前,卡夫亨氏甚至還將橄欖枝拋去了聯合利華。早在2017年2月,卡夫亨氏便提出以1430億美元,收購全球第二大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以打造一家全球性消費品巨頭,當時便有分析稱,合併之後公司生產成本將會下降,而且卡夫亨氏可以藉助聯合利華在新興市場的渠道來提高產品銷量。但僅兩天後,由於聯合利華的堅決反對,這場合並計劃便宣佈告終。

收購有成有敗,卡夫亨氏顯然無法將全部希望寄託於此。隨着將卡夫亨氏推向高潮的熱愛高熱量食物的美國消費者轉向了健康食品,卡夫亨氏也開始尋求轉變。但作爲垃圾食品的一員,卡夫亨氏的健康牌打得並不算好。

雖然卡夫亨氏正在努力去掉原有產品中含有的化學合成物,如奧斯卡梅爾熱狗的亞硝酸鹽、人造防腐劑,但在去年8月,澳洲公平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卻表示,卡夫亨氏被罰款1000萬美元,原因是其產品包裝上包裝上寫着“產品99%的成分爲水果和蔬菜”,但實際卻含有60%的糖分。

投資健康食品公司也成了如今卡夫亨氏的另一條出路。去年10月,據彭博社報道,卡夫亨氏計劃成立1億美元規模的風投基金,投資與食品行業相關的技術創新公司,旨在尋找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健康、有機的食品品牌。根據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的數據,在美國,健康零食市場預計將達到89.5億美元,在過去5年裏增長了近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