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春節後23家社區支行“關店” 部分網點開業五年仍未扭虧)

春節後,返鄉的人們逐漸回城,街道兩旁的店鋪陸續開張,然而一些社區支行網點的大門卻不會再打開。根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春節後的15天內,各地銀監局共計發佈了23條社區支行終止營業的批覆,相關《金融許可證》也隨之被註銷,而社區支行網點大門上的停業公告就像一紙離別書,訴說着江湖再見、甚至是不見。

多家社區銀行網點關停

社區支行曾作爲商業銀行物理網點的下沉與延伸,解決了銀行傳統網點到客戶之間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在《證券日報》記者此前採訪中,一條街上甚至有三家銀行的社區支行,支行與支行之間只相隔一堵牆,許多員工是從上一級支行調來,多爲入行沒幾年的年輕員工,曾有員工告訴記者,在社區支行容易幹出成績。

而如今社區支行早已風光不再,《證券日報》記者根據銀保監會相關批覆公告統計,截至發稿,關停的社區支行數量超過了1100家,共計批覆了6000家左右社區支行開業,也就是說,大約有20%的社區支行關店。

事實上,早幾年前,一次性批准開業十餘家社區支行的批覆函並不少見,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紙紙終止營業公告。在今年春節過後的短短15天內,銀監局批覆的社區支行終止營業公告就達23例,其中浦發銀行一口氣關閉了7家社區支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也均有社區支行終止營業。

在這些終止營業的社區支行中,大部分銀行經營滿5年,少一些的也經營了有4年左右,例如浦發銀行深圳星海名城社區支行,該支行於2014年3月份批准開業,到2019年3月份剛好滿5年,由於社區支行關閉後有一系列的收尾工作,因此一般社區支行向銀監局申請終止營業要留出緩衝期。

曾在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社區支行工作過的劉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一般銀行租賃社區支行網點簽訂合同大概是3年或5年爲一個週期,因此這些網點關閉是租房合同到期後選擇不續租而關閉,一部分社區支行是銀行在合同到期前中止,這種情況較少。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也有部分銀行在關閉網點的同時又新增社區支行,例如在春節後,民生銀行新開了3家社區支行,在網點佈局上有所調整。

收益難以覆蓋成本

社區銀行曾經有多火,現在人們或許難以想象。爲了爭奪一個成熟社區最適合經營的門面,曾有銀行互相擡價,最終以遠高於市場價的租金簽下了五年期的合同。在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理財師大賽上,記者也聽過一個社區支行拉來十幾億元存款的經驗介紹。

而如今,曾經讓大爺大媽們喜笑顏開,沒事就進去坐坐的社區支行已經越來越少。在銀保監會網站上,記者查詢社區支行的設立,仍能看到以同一個社區命名的支行多達三、四個,也就是說,曾有好幾家銀行同時看中了一個社區而紛紛成立社區支行,然而這其中的兩、三個在去年底或者今年初已經終止營業。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業績好的社區支行確實有,但是屬於鳳毛麟角,一個社區支行的成本主要在房租和人力成本,大城市裏一年最少也要100萬元以上,而許多社區銀行拉來的存款最多幾千萬元,收益根本覆蓋不了成本,好一點的社區銀行三年能盈利,如果五年還虧損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