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9年,黨中央在上海成立華興書局,責成時任團中央委員兼宣傳部長兼任中共江蘇省委工作的華崗,按照1888年恩格斯親自校訂的英文版《共產黨宣言》,重新翻譯出版中文譯本。1899年2月,上海廣學會出版的《萬國公報》第121期刊載《大同學》譯文,是在已發現的歷史資料中第一次在中國提出馬克思和《共產黨宣言》的文章。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爲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全文由馬克思執筆寫於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於1848年2月21日在倫敦第一次用德文發表,1848年2月24日正式出版。馬克思和恩格斯先後在1872年至1893年,先後爲《共產黨宣言》的德文版、俄文版、英文版、波蘭文版、意大利文版撰寫了7篇序言,根據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對《共產黨宣言》作了必要的補充和修改,成爲《共產黨宣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共產黨宣言》翻譯史話

介紹馬克思和《共產黨宣言》

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歐洲社會主義運動時,第一次讀到《共產黨宣言》,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及其革命活動。

1899年2月,上海廣學會出版的《萬國公報》第121期刊載《大同學》譯文,是在已發現的歷史資料中第一次在中國提出馬克思和《共產黨宣言》的文章。

1900年12月6日,中國留日學生戢翼翬、楊廷棟、楊蔭杭、雷奮等在東京創辦《譯書彙編》,在這天發行了《譯書彙編》創刊號。其中刊登了“坂崎斌”譯的有賀長雄著《近世政治史》。《近世政治史》全書共七章,在第三章第一節:“萬國工人總會及德意志支部”說到馬克思流亡倫敦、召集各國工人首領創立萬國工人總會(第一國際),並簡述第一國際的宗旨、規約、組織機構、鬥爭綱領及在倫敦、日內瓦、洛桑、伯爾尼、巴塞爾等地召開會議的決議。這是在中國報刊上第一次出現“社會主義”這個詞語,首次把馬克思與社會主義學說結合在一起。

1902年10月,梁啓超在《新民叢報》第18號上發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其中介紹:“麥客士(馬克思),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麥客士(馬克思)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多數之弱者爲少數之強者所壓伏。”

1903年,中國留學生主辦的《譯書彙編》上刊登君武(馬君武)的《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附社會黨鉅子所著書記》,其中寫道:“馬克司(馬克思)者,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也,馬氏嘗謂階級競爭爲歷史之鑰。”文章中列出了26種著作供讀者研究社會主義參考,列出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

1903年,上海廣智書局出版《近世社會主義》。這本由日本人福井準造著、趙必振翻譯的介紹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著作,第一次以較大篇幅系統介紹了“加陸·馬陸科斯(卡爾·馬克思)”的生平和學說。

1905年11月26日,《民報》第2號刊登了朱執信寫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文中把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的“到目前爲止的一切社會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翻譯成:“自草昧混沌而降,至於吾今有生,所謂史者,何非階級爭奪之陳跡乎。”朱執信譯文依據的是日本幸德秋水和堺利彥譯自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

1906年6月,《民報》第5號刊登署名勥齋(宋教仁)編譯的《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是根據日本社會主義者大杉榮發表在《社會主義研究》創刊號上的同名文章編譯的。文中評價《共產黨宣言》稱:“馬爾克之事功,此役爲最”。

開始翻譯《共產黨宣言》

1906年8月,《民報》第7號刊登署名夢蝶生(葉夏生)的《無政府黨與革命黨之說明》,其中列舉出了《共產黨宣言》中的十條綱領。

1906年12月,東京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了蜀魂譯的日本幸德秋水所著《社會主義神髓》。在該書後面附有社會主義研究社的“社會主義叢書出版預告”,所列書目中,有蜀魂譯的5本書,其中就有《共產黨宣言》。但至今未能證實該書確曾出版。

1907年8月31日,章太炎、劉師培、張繼、陶成章等在日本東京成立“社會主義講習會”,講習所人員也曾譯述《共產黨宣言》。

1907年12月,在東京出版的《天義》第13、14卷合刊上,刊登戴震述的《女子革命與經濟革命》,該文的附錄摘要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第2章關於家庭和婚姻制度的段落。

1907年12月,《天義》第15卷刊載了恩格斯1888年爲《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撰寫的序言,這是第一篇比較完整的恩格斯著作中譯文。1908年3月,《天義》在第16—19卷合刊上,刊登了《共產黨宣言》的前言和第1章,還專門發表了署名申叔(劉師培)撰寫的《共產黨宣言》序。指出:“欲明歐洲資本制之發達,不可不研究斯編;復以古今社會變更均由階級之相競,則對於史學發明之功甚巨;討論史編,亦不得不奉爲圭臬。”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出現了許多介紹和討論《共產黨宣言》的文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1919年4月6日,《每週評論》第16號在“名著”欄內刊登成舍我用白話文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第2章《無產者與共產黨人》最後部分,主要是十條綱領的全文。4月20日,在《每週評論》第18期上面,李大釗再次介紹《共產黨宣言》,他說,今天我們要談共產主義,“惟其中有一段歷史、不可不知道的:即馬格斯(馬克思)曾手草過一篇共產主義宣言。”

1919年5月,《晨報》分3期連載淵泉翻譯的日本河上肇所著《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文中介紹了《共產黨宣言》第1章的主要內容。

1919年9月,《新青年》第6卷第5號刊登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該文的第5、6部分摘譯並介紹了《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思想。

1919年11月1日,《國民》雜誌第2卷第1號刊出李澤彰摘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章。

1920年3月31日,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倡導的“北京大學馬克斯(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研究會會員集資辦起的圖書室,命名爲“亢慕義齋”,分爲英文、德文、法文三個小組。德文組有李梅羹、王有德、羅章龍、商章孫、宋天放等,他們曾集體翻譯了德文版《共產黨宣言》全文,印發了少量油印本,在校內外流傳。

1919年6月,戴季陶等主辦《星期評論》創刊於上海,戴季陶邀請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1919年底,陳望道回到家鄉分水塘村開始翻譯工作,由於所帶回的只有戴季陶給的日文版《共產黨宣言》和一些參考資料,難以滿足翻譯需要,陳望道就託陳獨秀通過李大釗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借來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克服困難種種,1920年4月下旬,《共產黨宣言》的中文譯稿全文完成。1920年5月,陳望道到上海後得知戴季陶調往廣州。1920年6月,《星期評論》被當局查封,在該刊發表《共產黨宣言》隨之落空。

1920年8月,陳望道的《共產黨宣言》翻譯稿,後經陳獨秀、李漢俊的校閱,並與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商議,由維經斯基籌措經費,在辣斐德路成裕裏12號租了房子,建立名爲“又新印刷廠”的小型印刷廠,承印《共產黨宣言》,以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名義出版。這個《共產黨宣言》版本,至1926年5月,已印行17版,流傳廣泛。

1920年初,蔡和森在法國譯出《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段落,在勤工儉學的學生中廣爲流傳。

不同的譯文版本

1929年,黨中央在上海成立華興書局,責成時任團中央委員兼宣傳部長兼任中共江蘇省委工作的華崗,按照1888年恩格斯親自校訂的英文版《共產黨宣言》,重新翻譯出版中文譯本。華崗參照陳望道的中文譯本,於1929年年底完成了翻譯任務。1930年初,華興書局出版了華崗譯的《共產黨宣言》中英文對照本。

193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馬列學院,學院下設編譯部,專門組織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宣傳部得到德文版《共產黨宣言》,決定讓成仿吾譯前半部,徐冰譯後半部,譯完後,由成仿吾通讀定稿,稱爲成徐譯本。8月,作爲“馬恩叢書”第四種,在延安解放社出版。9月,在武漢、上海又由中國出版社、新中國出版社、新文化書店等分別印製出版。

1942年10月,配合延安整風運動,中共中央宣傳部成立由博古等組成的翻譯校閱委員會,根據俄文版《共產黨宣言》對成徐譯本重新校譯,並增譯1882年俄文版序言。這個譯本被中共中央指定爲“幹部必讀”之一,先後由延安解放社在各解放區印行,是1949年前影響最大的版本。

1943年9月,陳瘦石翻譯的美國人洛克斯和霍德合著的《比較經濟制度》(上、下冊),由中山文化教育館編輯,爲“中山文庫”叢書之一。商務印書館將該書列入《西方經濟學名著》出版發行,在該書下冊有8個附錄,第一個附錄就是《共產黨宣言》,故需一併譯成中文。陳瘦石的翻譯文字,較爲準確流暢,符合漢語規範,故其《共產黨宣言》單行本,後來也曾流行於解放區。

《共產黨宣言》翻譯史話

隨着革命形勢發展,對《共產黨宣言》的需求與日俱增,到1949年10月,已有5箇中文譯本陸續問世,譯文質量不斷提高,收入的序言不斷增加,發行數量也日益擴大。

1948年2月,中共中央爲紀念《共產黨宣言》出版100週年,印製了莫斯科譯本的紀念版。這個蘇聯外國文書籍出版局的中文譯本,由唯真(謝建民)根據德文原版《共產黨宣言》譯出,收有馬克思恩格斯所寫的7篇序言,是內容最全的一個版本,印刷質量好,紙質精緻,印製完成時已經是1949年,所以,蘇聯外國文書籍出版局註明了“莫斯科、1949年”。運到中國時,已經是1949年夏天了。(李權興 任慶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