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中美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美國繼續嘗試維持其全球領導者的努力,勢必導致美國在未來較長時期(20至30年)都會與中國進行對抗,中美關係必然將從建交以來過去四十年的“合作中競爭”轉變爲“競爭中合作”。1. 基於當前GDP水平,如果中國以2012-2018年年均GDP增速的70%,即4.8%的GDP增速較快增長,我國GDP總量將在2039年超過美國。

田軒、陳卓:中美關係——多維對抗下的冷思考 | 宏觀經濟

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助理教授、民生財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卓

12年前,牛津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英國《星期日電訊報》撰文,首次提出了“中美共同體”(Chinamerica)的概念。12年後的今天,當年“中美全球共治”“G2”的熱點已經被圍繞“修昔底德陷阱”的各種討論所替代——當時的人們一定不能想象,12年後的今天,中美兩國竟能爆發出如此這般多維度的對抗。

工業革命後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發展時期的現代西方國家如今也難以想象,曾經是“盤中餐”的國家,現在也坐在餐桌旁,拿起了刀叉。人人都能變好的和平發展增量時代已經結束,一個畫風迥異的存量競爭大時代正在慢慢拉開序幕。

在如今這個微妙的時點上,樂觀與悲觀之間,該如何權衡立場?該如何應對大國競爭的新冷戰鐵幕?

一、千萬別因爲一時的緩和,重拾“回到過去”的幻想

首先,我們應該自信地看待自己: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增長。1980年,我國GDP總量僅佔美國GDP總量的10%,而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65%, 我國已成爲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國。

中美GDP總量對比

田軒、陳卓:中美關係——多維對抗下的冷思考 | 宏觀經濟

但是,從另一個維度進行比較,中國人均GDP佔美國人均GDP的比例,從80年代不到2%增長到2018年的15%, 至今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

中美人均GDP對比

田軒、陳卓:中美關係——多維對抗下的冷思考 | 宏觀經濟

與發達國家人均GDP的巨大差距,也意味着中國從政府到人民都有強烈的意願和能力繼續發展經濟,提高全體公民的生活質量。從競爭對手的角度看,中國完善的工業製造能力、高端核心技術的不斷進步、強大的增長潛力,使得美國不得不把中國視爲國家安全和全球戰略的最大威脅。

反觀美國過去的十多年——內部金融危機、貧富差距擴大和民粹勢力抬頭,再加上外部歐債危機、歐洲難民危機等國際事務,都牽扯了美國極大的精力。同時,兩次反恐戰爭使本該流向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層面的社會資源減少。基於上述問題,當前美國內部面臨着不同階層、團體分裂加劇的挑戰,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正在逐步下降。

因此,中美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美國繼續嘗試維持其全球領導者的努力,勢必導致美國在未來較長時期(20至30年)都會與中國進行對抗,中美關係必然將從建交以來過去四十年的“合作中競爭”轉變爲“競爭中合作”。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美國對中國政策的轉向是戰略性的,不會由某個總統的個人意志爲轉移,也不會因執政黨的更迭而轉變。即使中美貿易爭端暫時平穩解決,我們也應放棄中短期內兩國關係緩和甚至回到過去的幻想。

二、如何做到“競爭中合作”?

首先來看關於未來的樂觀的一面。我們做了一個預測:基於當前中美兩國的GDP水平,假設美國以年均2.7%(即1980-2018年均增長率)的速度增長;

1. 基於當前GDP水平,如果中國以2012-2018年年均GDP增速的70%,即4.8%的GDP增速較快增長,我國GDP總量將在2039年超過美國。

2. 即使經濟增速放緩,保持2012-2018年年均GDP增速的一半(即3.4%)的速度,2050年我國GDP總量佔美國GDP總量也將超過80%。

中美未來GDP總量對比

田軒、陳卓:中美關係——多維對抗下的冷思考 | 宏觀經濟

因此,在中美關係已經發生根本性、不可逆轉變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我們要警惕經濟發展的停滯;另一方面,只要我們保持耐心,持續穩定地發展經濟,美國將難以抑制中國的發展。雖然近年來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但短期內並沒有看到如蒸汽機、信息技術等革命性變革出現的可能。一些高端製造業取得大跨越式的科技進步,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技術性的突破,短期內難以實現,這給我國弱勢行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提供了大約10至20年的時間。

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於歷史和意識形態因素,美國在國際社會的盟友仍然多於中國。但樂觀的一面是,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美國及其盟友的關係並非牢不可破。我們應該團結與美國漸漸疏遠的國家,加強商業、科技、文化上的交流。特別是,我們應該深化與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開發其他市場,將我國的產品、科技和標準推廣到這些國家。

我們更應該看到,在美國內部也存在着不同的聲音,一些利益集團也許無法完全與我們統一立場,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企業間的商業合作、學界的學術溝通、文化領域的交流等形式強化雙方的合作與聯繫。美國內部各個代表不同利益的團體會讓美國政府無法長期穩定執行強硬的對華政策,爲可能面臨的緊張局面預留緩和的空間。

但是,需要重視和警惕的是來自中國內部的4類自身風險:

1. 老齡化的問題進一步加劇。我國65歲以上老人的佔比將在2040年超過美國,意味着我們還有20年的時間享受人口結構的優勢。

中美未來超過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對比

田軒、陳卓:中美關係——多維對抗下的冷思考 | 宏觀經濟

2. 在信息時代輿論宣傳工作需要高超的技巧,嚴防出現社會分化和撕裂的風險。

3. 需要加大新興科技的研發和國際前沿科技的跟蹤,爭取中國率先發展出革命性的新技術的可能性。

4. 要高度警惕亞洲的局部衝突特別是軍事衝突,準備危機預案,在美國及其同盟國採取強硬的對華措施時保持冷靜的態度,採取冷處理的應對方式。

三、關於未來:誰能改革進步解決自身問題,誰就是贏家

中國要向前發展,勢必要衝破舊秩序的藩籬。基於對未來中美關係的判斷,我們有一些初步的想法:

1. 對外隱藏鋒芒,積蓄力量。

應該認識到,中美貿易戰是中美未來20年甚至更長期激烈競爭的開端,而不是結束。對於美國可能採取的強硬反制措施,在輿論宣傳上應冷處理,宣傳口徑上強化合作共贏的優勢,避免中國對於美國威脅加大的輿論宣傳。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國的綜合實力將站在世界的鰲頭。

2. 強化對高科技行業的政策扶持。

針對高科技行業的政策扶持應該是長期的、全方位的。在稅收層面,應將高科技企業和相關人才的稅收優惠落到實處;在補貼層面,應減少直接資金的補貼而是降低制度成本,同時降低高科技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在人才吸引層面,應給予符合條件的外籍科技人才及其家人中國綠卡,並減少其在中國工作的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成本。

3. 加強法制建設,嚴防社會資源的濫用。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對高科技企業的上市融資、財政補貼等方面的支持都持續加大。然而,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造假、騙補等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行業的發展秩序。相關監管機構可以採用“黑名單”終身禁入制度、強化刑事處罰、嚴懲涉案公職人員等方式加強執法力度,防止社會資源流向僞高新企業。

4. 增加國防、教育領域國家的投資。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國防等國家安全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同時,教育乃立國之本,決定了我們未來是否有足夠的實力贏得國際競爭。因此,需要加大對國防、教育領域的投資,增加能夠強化國際地位、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本文轉自“田軒的田字格”微信公衆號。編輯:王曄君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田軒、陳卓:中美關係——多維對抗下的冷思考 | 宏觀經濟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於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