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陽城南距信陽市區25公里,北距明港鎮12公里,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軍事重鎮,也是當時楚國的文化政治中心之一。考古學家們發現這座小小的城陽城周圍,竟然埋葬了兩百多名楚國的貴族,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楚國墓葬羣,這也證明了城陽城在楚國的重要地位,這才使得如此多的貴族選擇此地長眠,城陽城遺址也成爲今天研究楚文化的重要資料來源。

7月2日,跟隨着今日頭條 #頭條帶你遊河南##去看更大的信陽#活動來到城陽城遺址。

城陽山勢戍楚塞,信陽曲折接淮流

城陽城南距信陽市區25公里,北距明港鎮12公里,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軍事重鎮,也是當時楚國的文化政治中心之一。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78),秦破楚都,這裏曾經充當過楚國的臨時國都,故又被稱爲楚王城,是國內六座楚王城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城陽城建於西周末期,在隋唐時期徹底荒廢,歷經一千餘年,隨着考古的發掘和歷史文獻的出土,城陽城的故事,慢慢展露在了今人的面前。

城陽山勢戍楚塞,信陽曲折接淮流

城陽城的前身,是西周末年的太子城。西周末年,周幽王寵溺褒姒,廢黜太子宜臼,宜臼是申國國君申伯的外孫,申伯便爲自己的外孫築了這座太子城。太子城遺址在今天城陽城遺址東北,民國時期被髮掘。據《續修信陽縣誌》記載"太子城南北三十餘丈,東西略窄,中可容萬人。"宜臼遷居後,申侯聯合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宜臼遷都洛邑建立東周,成爲了東周開國君主周平王,而太子城作爲天子故居也就此興起,成爲了豫南地區的重要城市,並在之後持續發揮着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城陽山勢戍楚塞,信陽曲折接淮流

周莊王九年(前688),楚國攻申滅鄧,把太子城納入了統治轄區,並在太子城不遠處修築了一座更加宏偉龐大的新城,取名“負函”,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楚王城了。

相比太子城的多重作用,新修建的負函更多是起着軍事作用。楚武王將負函當作楚國北上的軍事基地,因此在城中駐紮了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進可北上中原,退可鎮守三關,負函也因此成了楚國最爲重要的軍事據點之一。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負函的作用也慢慢多元化了起來,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要塞。楚昭王時期,孔子在覆函面見了楚國高官、負函的首領葉公,兩人開展了一段有關治國、修德的討論,這一段對話在《論語》、《史記》等書中皆有所記載,之後葉公還在負函收容了蔡國的難民。

城陽山勢戍楚塞,信陽曲折接淮流

戰國時期,中原地區戰爭的愈發激烈,負函的戰略地位大大提高。《史記》這樣形容覆函:"控據三關,爲全楚之襟要,北接陳汝,襟帶陳洛,南連襄郢,肘腋安黃。"楚國也更加用心經營這一座城市,將其改名爲城陽。

而城陽城也沒有辜負楚國的期望,成爲戰國時期楚國拒秦、抗魏的一道鐵壁。據《史記》記載,秦國多年爲進攻楚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不便"。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國都郢,楚頃襄王倉皇出逃,抵達了最爲堅固的城陽城,將此地作爲楚國的臨時國都。在這裏楚頃襄王召見了之前被他放逐的謀士莊辛,兩人在城陽城的對話,爲後人留下了“亡羊補牢”的故事,這也是城陽城最輝煌的時候。

城陽山勢戍楚塞,信陽曲折接淮流

楚國滅亡之後,城陽城的光芒隨着楚國的消逝而漸漸黯淡。秦朝時期,秦始皇在今天信陽地區設立城陽、西陽、安豐等縣。到了漢代,仍然在此地設立城陽縣,歸屬於汝南郡管轄。魏晉時期,爲了紀念楚頃襄王建都城陽,人們又將城陽改稱楚王城,這也成了城陽城最後的光芒。

隨着河南南部經濟重心的轉移,隋唐時期的城陽城已經逐漸荒廢,隋朝大業十二年(616),隋煬帝廢城陽縣,改設義陽郡,義陽郡的經濟、政治重心就在今天淮河畔的信陽市。這座千年古城,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城陽山勢戍楚塞,信陽曲折接淮流

城陽城始建於西周,發揚於春秋,輝煌於戰國,沉寂於秦漢,消逝於隋唐,卻在史書中留下了無數的故事,它一度成爲縈繞在考古學家心頭的一團迷霧。直到一位農民無意間喚醒了這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這才爲我們揭開了這它神祕的面紗。

城陽城的發現引起了考古學界的轟動,它輕輕拂去了歷史的塵埃,向今天的我們款款走來。考古學家們發現這座小小的城陽城周圍,竟然埋葬了兩百多名楚國的貴族,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楚國墓葬羣,這也證明了城陽城在楚國的重要地位,這才使得如此多的貴族選擇此地長眠,城陽城遺址也成爲今天研究楚文化的重要資料來源。

人們從這些墓葬羣發掘出了數量驚人的珍貴楚文化銅器和工藝品,其中最爲重要的發現就是墓葬中一批書寫竹簡的毛筆。相傳毛筆是由秦國將領蒙恬所發明,但楚國墓葬羣中出土的毛筆,就打破了這一說法,這也是我國出土最古老的毛筆。

城陽山勢戍楚塞,信陽曲折接淮流

歷史的機遇,使得這座荒地變爲城市,從城市發展成爲繁華的都城。但又是歷史,將它的繁華褪去,使它歸於沉寂,又隨塵而去,不禁令人感慨滄海桑田。古城陽城不會爲自己的繁華而欣喜,也不會爲自己的沒落而悲傷。因爲,它一直都靜靜戍衛着它腳下的那一片土地,不曾離開。

@頭條帶你遊中國@頭條旅遊@今日頭條文化頻道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