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由青羚公益基金、易觀與青領會聯合發佈的《中國大學生成長白皮書》顯示,95.7%的大學生存在迷茫和困惑,其中大一和大四學生更爲明顯。國內最大的招聘平臺58同城招聘也發起了一項針對畢業生羣體的調研,有72.36%的95後選擇的畢業關鍵詞爲“迷茫”。

2014年,北京大學曾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最近畢業的大學生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仍舊依靠父母生活。

由於中國教育過於強調應試性,彷彿只要讀好書、考好試,一切就萬事大吉,卻忽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所以很多剛步入社會的中國大學生經濟無法獨立、對未來感到迷茫,甚至會出現“高分低能”、“就業不適應”的現象。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如何提高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或者家長們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答案——《少年時代》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該部影片在豆瓣評分爲8.5分,爛番茄指數97%,曾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提名)、第72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影片。值得注意的是,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執導是理查德·林克萊特,他曾執導《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以及《愛在午夜降臨前》三部曲。

這部電影講述了出生在離異家庭的少年梅森(艾拉·科爾特蘭飾演)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故事。梅森從6歲時的懵懂,到青春期和女生談戀愛、吸菸,再到自己打工掙取旅遊費用、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思考未來,最後終於在18歲之際步入大學。在這12年中,梅森和姐姐薩曼莎(羅蕾萊·林克萊特)經歷了三次家庭離異,並一直跟隨母親奧利維亞(帕特麗夏·阿奎特飾演)輾轉各地。

雖然梅森的12年成長波折不斷,並因此形成了陰鬱的性格,但原生父母的關愛和良好價值觀讓梅森得以健康成長,包括母親奧利維亞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和上進獨立,梅森父親與子女頻繁的思想溝通。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不僅是梅森在不斷成長,母親奧利維亞和父親也在歲月的流逝中不斷成長,母親在事業上愈發風順,父親也從最初的不成熟、無業遊民狀態,成長爲可靠的人,並組建了幸福的新家庭。

事實上,我在騰訊觀看這部電影時,許多彈幕說到,“無法堅持看下去”、“看不懂”,而我的觀影感覺也確實如此。一方面,這部影片長達2個半小時,但電影劇情中充斥着各種瑣事、長對話,戲劇性衝突較少,會稍顯枯燥。另一方面,很多劇情變故都隱藏在人物對話中,如果不仔細觀影,很容易產生“爲什麼劇情突然變成這樣子?”的疑問。

那麼,問題就來了,對於這樣的電影,爲什麼能夠獲得這麼多獎項以及高評分?——因爲真實

《好萊塢報道者》等媒體評論稱,電影的情節和生活裏所發生的故事幾乎一模一樣,而從來也沒有什麼影片能對生活做出如此的表述,《少年時代》是部“微言大義”的電影。《紐約時報》稱,電影裏的人物一定會讓觀衆覺得似曾相識,有的人物你會覺得就是你自己。

爲了營造這種真實感,該部電影歷時拍攝12年,所有的主要演員都未曾換過,爲的就是能夠更加真實地呈現美國男孩梅森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以及他的家庭,包括父母、姐姐12年的成長、變化。

也正是因爲與現實貼近,我們從影片中可以感受到美國社會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在生活和思想上的獨立能力。

影片中多次出現父母教育子女學會經濟獨立的場景。梅森在16歲時,和父親的一次常規聚會中發現,父親把許諾送給自己的汽車賣了,並用這筆錢購買了新的保姆車。梅森對此非常不滿,父親則讓梅森自己攢錢買輛自己的車。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作爲父母,確實很多時候無法做到或者忘記他們曾經給予過子女的承諾,這一點也提醒父母要慎重對待自己許下的承諾。

但從現實角度來看,父親說的也並沒有錯,汽車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花錢購買的,他對這輛車擁有所有權,所以他可以對這輛汽車的做任何事情,即便是反悔這種行爲。梅森只有努力工作,掙錢購買屬於自己的車纔是解決之道。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除此之外,梅森父親在得知兒子已經工作後,大力鼓勵梅森,併爲他感到驕傲。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經濟獨立能帶來人格、行動的獨立,這在孩子們心目中已經是默認的事實。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不僅是鼓勵孩子們經濟上的獨立,長輩們也讓孩子們直面現實,獨立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無論是鼓勵孩子在經濟上獨立,學會自給自足,又或是督促孩子積極思考自己的未來,這都直指一個核心,就是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相對比之下,中國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在這方面的教育力度非常弱。許多孩子都是在工作之後纔開始學會獨立生活和思考、學着承擔責任。

這部電影不僅展現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迷茫,也呈現了父母的脆弱。在孩子們眼中,父母是堅強的,他們似乎可以解決所有的事情。但事實是,他們迫於身上的責任而必須堅強,他們也有許多崩潰的時刻。

奧利維亞的第二任丈夫有酗酒行爲和家庭暴力傾向,爲了保護梅森和姐姐薩曼莎,奧利維亞只能選擇迅速帶離孩子們,沒有任何時間找住所,也沒有收拾任何行李。在那段時間裏,奧利維亞只能暫時居住在朋友家中。但接下來該怎麼辦,她也是完全迷茫的。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作爲母親的奧利維亞不僅要面對未來生活的壓力,還需要面對孩子的指責、抱怨,這個時候的她是崩潰的、氣憤的。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當梅森要離開家庭前往大學時,奧利維亞的所有責任終於完成,但這似乎並不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因爲奧利維亞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完成了人生所有的重大任務,面對未來,她只有無盡的空虛感和對死亡的恐懼感。正如她所說,“我只是以爲會有更多”。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在這部連拍12年的電影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差距

這其實是所有家長都會面對的問題,當事業達到頂峯、子女不再需要自己照顧的時候,自己剩餘人生的價值是什麼?這種迷茫可以擊垮每一個家長,尤其是在人生已過半的時候,更會帶來死亡的恐懼感。

《少年時代》通過對少年梅森12年成長的細微描摹,讓我們得以體會美國少年的真實成長曆程,也讓我們看到爲人父母的難處。但這畢竟是美國的“少年時代”,與我國青少年的“少年時代”並不太兼容,這也是爲什麼許多網友無法堅持看完整部電影,甚至看不太懂的原因之一。

希望未來,我們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真實、細膩的青春電影,而不再是單純依靠“愛情CP”、“流量小生”賺取觀衆眼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