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鎮賚縣搭建產業扶貧體系 帶領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今年4月,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光榮退出貧困縣序列。圖爲鎮賚縣特色養殖產業扶貧基地。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中國網訊 (記者 董寧)今年4月,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光榮退出貧困縣序列。截至2018年末,該縣共退出貧困村82個,貧困戶18827戶35972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06%。在這驕人的脫貧戰績背後,鎮賚縣設計貫徹疊加覆蓋的“1+4+X”產業扶貧體系功不可沒。

“1+4+X”產業扶貧體系中,“1”是針對82個貧困村,投資3.1億元,爲每村建設1個50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4”是針對59個非貧困村,投資2.5億元,採取“政府+企業+農戶”模式,建設4個大型養殖扶貧基地。目前,光伏和養殖基地收益用於分紅部分戶均達1600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補充。“X”是同步組織鄉村實施庭院經濟、萬棟日光大棚、中低產田改造等產業項目,確保每個貧困戶有兩項以上產業項目,實現疊加覆蓋。

吉林鎮賚縣搭建產業扶貧體系 帶領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鎮賚縣特色養殖產業扶貧基地養殖的和牛,經濟價值高,每公斤售價可達千元。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吉林鎮賚縣搭建產業扶貧體系 帶領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鎮賚縣特色養殖產業扶貧基地帶動全縣59個非貧困村1.3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

7月5日,記者走進鎮賚縣特色養殖產業扶貧基地,舒緩的音樂在牛棚迴盪,一頭頭黑牛悠閒地喫草,牛棚裏安裝了自動加熱飲水機、電動通風系統。原來,該養殖基地養殖的是日本和牛,因其肉質呈現明顯的大理石花紋,又被稱爲“雪花肉”,深受高端消費市場歡迎。1公斤牛肉能賣到上千元。一頭成年和牛售價可達七萬元。這一頭頭“生活舒適”的和牛,寄託了鎮賚縣貧困人口的脫貧希望。

吉林鎮賚縣搭建產業扶貧體系 帶領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鎮賚縣特色養殖產業扶貧基地除了本身發揮扶貧作用之外,還可以帶動周邊飼料種植經濟。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吉林鎮賚縣搭建產業扶貧體系 帶領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鎮賚縣特色養殖產業扶貧基地爲貧困人口提供30個就業機會,沒人月工資可達3000元。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該基地基礎設施於2018年10月由政府投入整合扶貧資金7000萬元建設,企業按照政府投入金額的6%、8%、10%的比例逐年繳納利潤分成,現已兌現利潤分成420萬元,所獲的利潤可持續地幫扶貧困戶。項目採取“政府+企業+貧困戶”的模式,帶動全縣59個非貧困村1.3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一方面,企業僱用周邊貧困人口務工,另一方面,養殖基地又能帶動周邊300餘戶貧困戶參與青儲飼料種植,相較於以往玉米種植,每公頃可增收3000—4000元。同時,成年牛所需食用的喫稻草,又可以使周邊農戶家的稻草變廢爲寶,增加部分收入。

吉林鎮賚縣搭建產業扶貧體系 帶領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鎮賚縣架其村溫室暖棚內,小柿子長勢喜人。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在鎮賚縣架其村溫室暖棚,苗間鋪着地膜,瓜果蔬菜採用無土栽培,自動噴水器固定苗間,兩臺風扇保持大棚內的空氣溫度,現代化的農業設施給秧苗足夠的生長空間。立體式種植槽鱗次櫛比,新鮮的果蔬長勢喜人、嬌翠欲滴。

吉林鎮賚縣搭建產業扶貧體系 帶領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鎮賚縣架其村無土栽培溫室暖棚。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吉林鎮賚縣搭建產業扶貧體系 帶領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鎮賚縣架其村溫室暖棚,目直接帶動貧困人口1027人增收,人均分紅200元。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2017年,架其村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目標,立足提升農業科技含量,轉變種植模式,改善和提升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依託涉農整合資金343萬元,建設高標準溫室大棚10棟,佔地面積30畝,項目產權爲集體所有,合作社承包經營,經營效益按照年收益8%向村裏繳納費用,項目直接帶動貧困人口1027人增收,人均分紅200元,同時幫扶30名貧困村民就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