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幾年多項政策的鼓勵下,也很難預估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春天來了,職業院校專業的開設最終還是需要考慮是否對接了產業與市場需求”,楊根來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最近幾年職業院校(包括中職和高職)該專業的發展並沒有隨着家庭服務業的擴容有顯著性的發展,甚至呈現萎縮狀態,主要還是市場沒有得到良性發展。對於家政服務職業教育的未來,楊根來表示,“充滿憂慮但也希望能像醫學護理專業一樣蓬勃發展,畢竟現有勞動力終將老去,一個市場的持續發展還是需要年輕人進入。

月薪上萬,接一單休兩週,高薪月嫂的AB面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媽媽、婆婆和我在手機前擺着三角形陣勢,同處在外地的月嫂視頻通話近一小時,從孩子疾病的應急處理、產婦注意事項到健康證、身份證等,通通問了個遍”,回憶起去年年初找月嫂的經歷,陳爾覺得好笑又折騰。

陳爾表示,早聽說北京的月嫂難找,去年8月預產期的她,在年初就開始了多方面打聽、預約月嫂。“因爲僱傭的月嫂是通過熟人介紹,費用相對便宜,26天總共1.2萬,北京一般的月嫂價格都在1.5萬/月,特別優秀要1.8萬/月。”

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爲7855元/月,月嫂月收入接近數據的一倍。只是高薪的另一面,在已做了十五年的月嫂張青看來,“這碗飯不是誰都能喫的,不能只看到高工資,也要看到月嫂付出了多少。現在月嫂這一行又亂,有口碑的月嫂很緊缺”。

當前,按照經營業態劃分,家政服務業可分爲母嬰護理、養老看護、小時工及其他四類。2018年7月商務部發布《2017年中國家政服務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母嬰護理佔家政服務業超30%。雖然近些年家政服務業發展迅速,但規模以下家政企業數量是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的近三倍,行業規模化程度不高,呈現“小散弱”的特點。與此同時,市場供需矛盾依舊突出,其中,北京市家政服務人員缺口在20-30萬。

在種種矛盾之下,6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爲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提出社保補貼、培訓補貼、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等一系列舉措。此前,人社部、教育部也多次發文提出多項優惠政策以發展家政服務業。

只是在政策的引導鼓勵下,“陳爾們”的需求與月嫂市場的良性發展等難題仍等待着去解決。

稀缺品

“檔期、預約”,這是張青與客戶交流時使用的高頻詞。張青介紹,月嫂一般都需要提前半年預約、告知預產期並籤合同付定金,以防僱主臨時毀約。

張青表示,做月嫂基本是24小時待崗。白天一般六點左右起牀開始照顧孩子,同時一天還需要給產婦準備六頓飯。“晚上不管孩子什麼時候醒,就得起來哄孩子。只有真正喜歡孩子,才能在這一行持續幹下去。現在很多家庭都需要月嫂,從普通家庭、中層家庭到上市集團公司老總,自己也都碰到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一般是幹完一單(26-52天不等)歇個一兩週,一年純粹收入十二萬左右”。

國家發改委數據也顯示家政需求市場不斷擴容,全國有18.2%的家庭有未成年人照料需求,35.6%的家庭有老年人照料需求,30.4%的家庭有雙重照料需求。在需求下,家政服務的市場總規模近些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速,2017年,中國家政服務行業營業收入已達4400億元,同比增長26%。

一名家政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北京地區各種類型的家政人員都是供不應求。甚至一些公司的鐘點工不需要培訓、只要有身份證即可上崗,35元/小時,節假日工資翻倍。”

北京愛儂養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金華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公司爲了找到在崗員工,甚至和呂梁、貴州、河北等地的家政培訓基地簽署協議,由它們每年向公司輸送家政服務人員。其次,鼓勵家政人員介紹老鄉與朋友加入。”

“月嫂更是稀缺,做月嫂需要經歷一個過程——育兒嫂開始做起,從大一點的孩子到嬰幼兒再到新生嬰兒。經驗豐富的育兒嫂薪資一般在6000-8000元/月,而一般月嫂的價格在1.2萬-1.5萬/月之間”,張金華介紹,也因爲此,月嫂行業約定俗成的一個慣例是,客戶費用支付給公司,公司再與月嫂的三七分或二八分成。一般的家政服務員,公司一年只收取一次管理費而不參與抽成。

如何提質?

當前,家政服務人員主要分爲三類:家政服務員自行尋找僱主提供服務;家政服務員通過中介公司尋找僱主並向中介繳納一定的管理費;員工制家政企業員工,即家政公司僱傭家政服務員並向其發放工資並繳納五險一金,而僱主給家政公司付費。

張金華所管理的北京愛儂養老股份有限公司即是第二種。

張金華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冊意味着服務人員與公司簽訂了合同,一年收取一次中介服務費,500-800元不等。此後家政人員直接與客戶簽約,公司不再參與分成。”

此次《意見》提出爲適應家政服務業轉型升級要求,要着力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北京、上海等大中型以上城市要率先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對員工制家政企業要加大社保補貼力度,利用城市現有設施改造作爲其集體宿舍等。張金華表示,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主要是爲了提高家政人員的穩定性、讓行業更有序的發展。

在《意見》發佈前,一些省市也開始探索鼓勵員工制家政企業的發展。如廣東省人社廳發佈了《廣東省員工制家政服務企業資格認定及社會保險補貼申領辦法(徵求意見稿)》。符合條件的員工制家政企業,可申領社保補貼,按實際繳納的50%標準,補貼期限累計最長不超過3年。

多項政策共同作用下,員工制家政企業是否行得通?多家中介家政公司對此持着懷疑的態度。

北京一名中介式家政公司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現在北京的家政公司絕大多數都是中介式的,這是市場長久發展形成的默契,如果沒有強制措施或者特別大的優惠政策,一時間很難扭轉過來”。

張金華則表示,需要根據羣體的狀況來判斷市場是否適合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從事該行業的基本是40歲以上的農村婦女,年輕人很少,所以即使在北京上保險,退休後也拿不到北京的退休金。其次,她們來到北京就是爲了掙錢,而不是想長期在北京發展,如果給她們上保險,到手的工資也會相應的減少,所以她們更不願繳納社保。”

張青介紹,自己從2004年進入月嫂行業,第四年便脫離公司靠口碑、客戶推薦來直接對接客戶。“脫離公司的原因就是公司免不了會抽取提成,我們也就是希望能多掙點。這幾年也不愁沒客戶,單子一單接着一單,我們還能自由安排空閒時間。”

只是,此前保姆虐待幼兒、老人以及偷盜財物等事件時有發生,這也讓“小散亂”的家政服務業充滿爭議。

張金華表示,月嫂、育兒嫂這一行都有一定的風險,保姆的極端案件確實會對平臺產生影響,但應該客觀公正的去看待、評價這些案例,不能引導性地說中介公司不好。當前家政服務行業比較特殊、不是很規範,需要大家共同去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

爲保障月嫂的質量,張金華表示,平臺會對月嫂建立了評估機制來審查其是否合格,同時會有定期的培訓,包括培訓母嬰護理、專業催乳等。行業現在也沒有強制性的月嫂評定等級,公司主要將月嫂分爲初級、中、高級三等,主要從客戶的反饋、年齡經驗方面作爲判斷依據。

空缺誰來填?

“十年前,學院開設了此專業,苦心經營六年後,結束了最後一屆招生。雖然該專業仍印刷在招生專業目錄裏,但最後一屆學生已在去年畢業”,談及學院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消亡,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院長楊根來言語中充滿着感慨。

楊根來介紹,沒堅持開設該專業的原因是實在招不到學生。四五年前該專業人數最多的時候,也就不滿兩個班,總共不超過一百人。從全國來看,1429所高職學校,只有20多個院校還堅守着此專業,也是苦心經營。同時,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物業管理三類家庭服務專業招生形勢均是一屆不如一屆。

《2017年中國家政服務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家政服務業從業人員老齡化趨勢明顯。對成都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0%的家政服務員年齡超過45歲,25歲以下的家政服務員不足1%。爲此,《意見》提出原則上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

“在近幾年多項政策的鼓勵下,也很難預估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春天來了,職業院校專業的開設最終還是需要考慮是否對接了產業與市場需求”,楊根來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最近幾年職業院校(包括中職和高職)該專業的發展並沒有隨着家庭服務業的擴容有顯著性的發展,甚至呈現萎縮狀態,主要還是市場沒有得到良性發展。

如何解決招生難題?

在楊根來眼裏,首先是行業需要形成連鎖化、規模化。他表示:“家政服務機構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仍沒有形成品牌效應,這方面需要政策的積極引導甚至干預。同時,傳統裏面職業的認同感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個最大的因素,這方面還需要政府積極引導輿論,加大宣傳。作爲勞動密集型、人員流動特大的行業,政府也應該爲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

在政策鼓勵家政服務職業教育發展的同時,拓展現有勞動力進入家政服務業也成爲了大城市解決市場空缺的措施之一。

以北京爲例,從2017年開始,北京與河北、瀋陽、吉林等地分別簽署發展家庭服務業合作框架協議。家政服務人員在當地的培訓基地培訓完後,再向北京的家政公司直接輸送員工。河北人社廳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河北已向京津輸送合格家政服務人員1.4萬多人。

對於家政服務職業教育的未來,楊根來表示,“充滿憂慮但也希望能像醫學護理專業一樣蓬勃發展,畢竟現有勞動力終將老去,一個市場的持續發展還是需要年輕人進入。”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陳爾、張青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