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七七事變”之前國民黨政府沒有真正的備戰,否則不會出現抗戰中二百多萬部隊一敗塗地的局面。

正文>

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行爲,佔領了東北,扶持了僞滿洲國,日本侵略中國的企圖已很明顯。此時,國家理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收復東北和備戰日寇侵略上。然而即使發生了淞滬抗戰、華北事變等戰爭行爲,國民政府的精力仍然放在內鬥上,軍事實力繼續消耗在內戰中,造成了後來抗戰誰備不足的被動局面。

九一八事變前共產黨崛起和國民政府的建立

中國共產黨武裝主要是1927年8月1日2萬餘人舉行的“八一南昌起義”、 9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的廣州起義,以及1928年1月2日方誌敏領導的弋橫起義、1月12日朱德、陳毅、王爾琢率領南昌起義殘部舉行的湘南起義等部隊。

此時國民黨方面在南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通過了《整理各地黨務案》、《制止共產黨陰謀案》等決議。會議推舉譚延闓爲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爲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不久,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派聯合發動對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爭。全軍共40多個軍,約70餘萬人。史稱二次北伐。

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殘部和湘南起義農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兩軍合編爲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從此,朱毛紅軍名揚天下,成爲紅色革命的一面旗幟。


國恥|“七七事變”之前,國民黨政府根本沒有真正的備戰


1928年8月8日~15日,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召開,推舉蔣介石爲國民政府主席。同時,宣告“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

10月8日,南京國民政府公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由主席、委員和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五院組成。10日,任命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行政院院長譚延闓、立法院院長鬍漢民、司法院院長王寵惠、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監察院院長蔡元培。

1928年11月德國派遣馬克斯·鮑爾上校到南京就任駐華德國軍事顧問團首任總顧問。隨着德國軍事顧問的來到,德國裝備與德式訓練自然也跟着而來,與軍火相關的重工業集團、生產設備製造廠、原料供貨商,也紛紛來到中國開展了密切的往來。

12月29日,奉系軍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效忠於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中國自國民革命以來的分裂局勢宣告統一,再次建立了全國一統的法統政府。


國恥|“七七事變”之前,國民黨政府根本沒有真正的備戰


1929年8月l日~6日,國民黨編遣會議在南京召開,討論整編全國軍隊。由於蔣介石獨攬軍事大權,削弱其他軍事集團的力量,引發了翌年蔣馮閻之間的中原大戰。後來由於張學良指揮東北軍大舉入關,幫助蔣介石中央軍作戰,整個局勢便發生了急轉直下的變化。晉軍和西北軍相繼潰敗,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流亡國外。所屬軍隊被張學良、蔣介石改編。

8月23日,毛澤東和朱德率紅一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與彭德懷、滕代遠的紅三軍團會合,合編爲紅軍第一方面軍。全軍共計3萬餘人。

1930年11 月5日~1931年1月3日,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攻。俗稱“第一次反圍剿”。

1931年4月1日~5月31日,蔣介石派遣軍政部長何應欽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18個師另3個旅,20萬人的兵力,對紅一方面軍進行第二次“圍剿”。

7月1日~9月15日,蔣介石親任總司令,何應欽爲前敵總司令,並請德、日、英軍事顧問參與戰事籌劃,調集23個師另3個旅,約30萬人的兵力,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三次“圍剿”。

以上情況表明,雖然北伐成功建立了國民黨政權,由於軍閥割據,國民黨真正建立統一中國的政府是1928年8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此後進入訓政時期。有了正式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形成了五院制。蔣介石被任命爲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

共產黨雖然成立於1921年,直到1927年纔有了自己的武裝。而蔣介石深知共產黨存在的危險性,把主要軍事力量用於北伐和剿滅共產黨武裝。

九一八事變後國共仍在內鬥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迅速佔領東北。

1932年1月28日,發生了“一·二八事變”。日本臨時組建上海派遣軍, 淞滬抗戰爆發,以中國失敗告終。劃上海爲非武裝區,規定中國軍隊不得在上海及周圍地區駐軍。

3月1日,日本關東軍在東北扶持前清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建立傀儡政權僞滿洲國。

5月15日,日本少壯軍人組成的法西斯團體發動武裝政變。首相犬養毅被殺。政變失敗後10天,成立以海軍大將齋藤實爲首的所謂“舉國一致”的內閣,政黨內閣時代結束。

1933年1月1日~3月31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大將指揮關東軍兩個師團、兩個混成旅團、一個騎兵旅等4萬餘日軍及僞軍3萬多人開始向山海關進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張學良上將先後調集14個軍20餘萬人參戰,企圖保衛熱河和依託長城阻止日軍進關。

在長城抗戰如火如荼時,2月12日~3月22日,國民革命軍最高司令蔣介石卻坐鎮南昌親自兼任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調集近5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

3月11日,長城抗戰失敗後,張學良發表辭職通電。翌日由何應欽接替張學良指揮。

5月26日,愛國將領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在張家口建立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這支以抗日爲中心組成的隊伍雖然曾經使日寇受到打擊,卻因爲公然“自立山頭”的行爲爲蔣介石所不容,後來在日僞蔣三面打擊下失敗。

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


國恥|“七七事變”之前,國民黨政府根本沒有真正的備戰


9月25日~翌年10月10日,蔣介石調集100萬兵力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大規模軍事“圍剿”,其中50萬兵力用於圍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以蔣介石取得勝利而告終。

11月20日~翌年1月15日,“福建事變”發生。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以第十九路軍爲主力,在福建福州建立抗日反蔣政權組織“中華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後因第十九路軍大部分高級將領被收買而導致事變最終失敗。

1934年10月17日,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主力開始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向西突圍長征。

7月6日,軍政部長兼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上將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中將簽訂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

10月19日,中央紅軍主力抵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長征。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12省,行程二萬五千裏。在蔣介石的層層圍追堵截下,到12月1日中央紅軍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爲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

11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抗日救國宣言》。

12月2日~7日,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在南京召開,選出產生: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會主席胡漢民、副主席蔣介石。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汪精衛、副主席蔣介石。

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愛國學生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國恥|“七七事變”之前,國民黨政府根本沒有真正的備戰


12月18日,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既保存南京中央政府的體面,又有一定“自治”之實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南京國民政府特派宋哲元爲委員長,王揖唐、王克敏等爲委員。

12月27日,毛澤東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1936年2月17日,紅一方面軍與陝北紅軍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發表《東征宣言》。發起東征戰役。

2月20日,東北各抗日武裝聯名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將東北各地抗日武裝統編爲東北抗日聯軍,相繼分編爲第一、二、三路軍,下轄11個軍,共3萬餘人。

5月5日,國民政府頒佈《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

5月5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向國民黨政府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將“抗日反蔣”政策轉變爲“逼蔣抗日”政策。

6月1日~9月15日,兩廣事變發生。粵系陳濟棠與桂系李宗仁聯合舉兵反對蔣介石。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開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信中再次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9月1日,中共中央向黨內發出《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

11月25日,日本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

12月12日, 西安事變發生。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

1937年1月1日~20日,紅5軍(原紅5軍團)被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包圍血,最後彈盡糧絕全軍覆沒。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壯烈犧牲,3000餘人戰死。

6月8日,國共兩黨第一次廬山談判,周恩來向蔣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關於《禦侮救亡、復興中國的民族統一綱領草案》。

不對外備戰而內鬥不斷消耗了國力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發生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略中國,這一期間即使不能收復東北,也應是中國備戰時間段。然而蔣介石政權的工作重心卻是放在消滅異己上。

共產黨的北上抗日、馮玉祥組織同盟軍抗日、十九路軍的福建事變等,至少在名義上打的是抗日的旗號。而蔣介石政權所做的一面是傾主要兵力撲滅這些抗日烈火,一面對日本侵略者採取綏靖政策,繼續失地。

就軍事力量而言,能調動百萬大軍圍剿紅軍,而華北方面只放西北軍馮哲元部一個軍。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晉軍等都放在反共第一線,這種做法既給共產黨發展隊伍贏得民心以機會,也使日軍得寸進尺。

“攘外必先安內”作爲一種思想在一定的條件下沒有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卻不正確。共產黨正是打着全民抗戰的旗號贏得了民心,而國民黨方面則因此處於被動地位。

蔣介石的兒子蔣緯國在《蔣緯國口述自傳》中提了一個頗新穎的觀點。他在圍剿紅軍的問題上認爲“從整體來看,當時與其說是沒有包圍成功而被中共突圍,不如說是我們放水……以當時的情況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政治戰略,我們隨着共軍進入雲貴川,使中國達成真正的統一。”言外之意是沒有最終消滅紅軍是蔣介石故意放水,這種放水的目的是趁追擊之機兵不血刃進入大西南。後來之所以沒有成功,蔣緯國的理由是“眼看國軍克服萬難,包圍延安,到了最後決戰時卻發生了西安事變。”。

這種解讀要是蔣介石知道的話準跳起來踢他的屁股。等於說蔣介石追求的是地盤,是消滅異己。在外敵大規模侵佔領土的時候,一國政府不是積極動員或者集結兵力迎戰,而是放在一黨du裁統治上。這是“寧與外賊不與家奴”理論的翻版。

東三省淪陷,國民黨並沒有做多少軍事準備。即使發生了西安事變兵諫抗日,蔣介石想的仍然是削弱異己力量。張學良的東北軍在當時有三十萬兵力,在扣押張學良後,爲了防止東北軍和西北軍造反,東北軍和西北軍將近十個軍的部隊被分化瓦解,從而削弱了抗日的生力軍力量。


國恥|“七七事變”之前,國民黨政府根本沒有真正的備戰


顯然,蔣介石在抗戰的問題上由於沒有原則,策略失當。既造成了日軍後來的大舉進攻,又在民衆中失分不少。

七七事變後抗日統一陣線的建立和正面戰場的敗退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對於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即《蔣介石廬山抗戰聲明》)。悲壯喊出“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號召全國“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第29軍副軍長兼軍事訓練團團長佟麟閣中將和第29軍132師師長趙登禹中將率部死守南苑,壯烈殉國。

7月29日,天津淪陷。

7月30日,北平淪陷。

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號召“我們要大家齊心,努力殺賊,有進無退,來軀逐萬惡的倭寇,復興我們的民族!”

8月12日,國民黨中常委決定設置國防最高會議取代之前的國防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成爲最高政治指導、國防決策機構。蔣介石任陸海空三軍大元帥。

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爆發,蔣介石原想在南方開闢戰場減輕北方壓力,卻不料弄巧成拙。日本迅速組成上海派遣軍,由司令松井石根大將率9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日軍乘機大舉進攻上海.蔣介石急忙調集國軍六個集團軍75個師和9個旅共75萬人展開會戰,結果戰敗。

在江陰保衛戰中,中國海軍官兵幾乎全體壯烈殉國。

8月18,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同蔣介石等就發表中共宣言和改編紅軍問題,在南京舉行第五次談判,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此後,根據條約,蘇聯不僅對中國的抗戰給予道義支持,也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

8月22~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選舉毛澤東爲中央軍委主席,朱德、周恩來爲中央軍委副主席。

8月25日,根據國共雙方達成的協議,中革軍委發佈《關於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任弼時。下轄三個師編制約46000人: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賀龍。129師,師長劉伯承。另有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兼政委肖勁光。

隨後,八路軍三個師陸續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先後創建晉察冀、晉西北和大青山、晉冀豫、晉西南、山東等抗日根據地。

8月27日,張家口淪陷。

8月31日,日軍大本營撤銷中國駐屯軍番號,編成華北方面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爲司令官,轄第1軍(中國駐屯軍改編),第2軍。

9月1日,川康綏靖主任兼四川省府主席劉湘上將主動請纓,率40萬巴蜀子弟出川抗戰。

9月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式成立,成爲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戰略總後方。

9月11日,日軍大本營再次組建上海派遣軍,轄6個師團。

9月11日,太原會戰爆發。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率領14萬日軍進攻山西,國民黨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上將,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一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上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上將,指揮58萬中國軍隊奮起抗戰。先後進行了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

9月13日,大同淪陷。

9月14日,第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但習慣上仍稱八路軍。

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

9月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南方8省14個地區(不含瓊崖)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爲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共10000餘人,部隊集結之後開赴華中抗日前線,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10月15日,歸綏(呼和浩特) 淪陷。

10月16日,第十四集團軍前線總指揮、第九軍軍長郝夢齡中將在忻口戰役中壯烈殉國。是犧牲在抗日疆場上的第一位國軍軍長。

10月17日,包頭淪陷。

10月29日,日本大本營組建華中方面軍。將上海派遣軍和從日本調來的第10軍納入其戰鬥序列,共計9個師團。松井石根大將擔任司令官。

11月9日,太原淪陷。13日,上海淪陷。19日,蘇州淪陷。

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

12月1日,南京保衛戰爆發。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鳩彥王中將、第十軍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將,率領8個師團24萬日軍進攻首都南京,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上將指揮國軍7個軍頑強抵抗。中國戰敗,12月13日,南京淪陷。

12月24日,杭州淪陷。

12月26日,濟南淪陷。

12月27日,以駐大同的日本陸軍第26師團爲主,成立日本陸軍駐蒙兵團,直屬日本軍部大本營,負責內蒙古、察南、晉北地區之警備任務。

沒有備戰的惡果是抗日沒有力量做支撐

“七七事變”後的蔣介石是真心抗日,因爲日軍的大舉進攻觸及了他的切身利益。再不抵抗的話,他將失去政權。而黨內二把手汪靖衛的投日和日本公開宣稱不以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爲談判對手的情況下,使他沒有退路。

他與共產黨結成抗日統一戰線是被逼的或者說是一種權宜之計。他需要各方力量支持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進逼,需要這種抗日姿態挽回名聲。


國恥|“七七事變”之前,國民黨政府根本沒有真正的備戰


雖然用如果來談論歷史意義不大,但人們不得不提出一些並不複雜的問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如果東北軍三十萬兵力集結於錦州和山海關一線,長城抗戰將是另一種形勢。

如果1933年9月蔣介石親自指揮的百萬大軍不是對共產黨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大規模軍事“圍剿”,而是開赴抗日前線,何用與日本簽署《塘沽協定》打開日本通往華北的大門。

如果西安事變後讓東北軍、西北軍主力開赴前線,日軍敢不敢發動七七事變都未可知。

如果淞滬會戰早作準備,把城區作戰與郊區抗登陸結合備戰,日軍增援部隊不會如此順利的登陸上海。

蔣介石有千百理由都無法掩蓋其在日本已經明顯要侵略中國的情況下,沒有加強戰備,而是一門心思要消滅異黨異軍。結果是後來轉爲堅決抵抗時,顯得力不從心。

備戰包括軍隊的編組、裝備的改善、軍隊的訓練,沒有做好戰備準備的軍隊人數再多也只是一盤散沙。比如九一八事變20萬東北軍被一萬多日軍擊潰,東北義勇軍30萬被日軍4萬殲滅。長城會戰4萬日軍打敗了20萬國軍,七七事變十萬國軍在不足六千日軍面前敗退。淞滬會戰75萬守軍對20萬日軍卻潰不成軍。抗戰期間的大部分戰役都是臨時編組,人員裝備不足,指揮系統較亂。

面對強敵入侵,國軍基本沒有進行過集團軍以上的大規橫軍事演習,更沒有進行過攻守城市演練。

從時間上看,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有六年時間,期間不僅沒有備戰而且軍事力量消耗在內戰上。

從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到年底不到半年的時間,中國就有包括天津、北平、張家口、石家莊、呼和浩特、太原、上海、南京、杭州、濟南等十個省會級城市陷落。

這種敗像不是突然襲擊造成的,而是在忽悠了六年的抗戰基礎上發生的。以準備不足來搪塞顯然不存在,唯一的解釋是治國理念存在問題。沒有把外敵入侵當回事,只顧內鬥而忽視外敵。

事實證明,“七七事變”之前國民黨政府沒有真正的備戰,否則不會出現抗戰中二百多萬部隊一敗塗地的局面。

國與國之間的局部戰爭靠的是武器,而全面戰爭靠的是國力和民心支持。中國抗戰初期既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也沒有強大的國力消耗,更缺少民心的凝聚力。加之對外敵備戰不足,黨爭內鬥消耗了實力,最後失敗是必然的。

來源:紅牆往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