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试力、争力和试声,王芗斋是这样论述的

试力、争力和试声

关于试力、争力和试声,王芗斋是这样论述的

试力为习拳中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使身体均整,筋肉空灵……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习时须体会空气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力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逐渐认识此种力……操之有恒,自有不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

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体,动微处牵及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之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三角、螺旋…等各种力量,亦自然由试而得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趋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道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亦无固定之三角形,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知,形则微矣。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螺旋实则轮转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

盖螺旋力,以余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身……至于用力之法,混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不在姿式之繁简,要在支配之大意和心意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

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需形不露体,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节藏棱……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姑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得之后…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功力笃纯,方可渐有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而然,莫知而至的本能触觉之活力也。

(引自《大成拳论》)

骨节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引自《意拳正轨》“锻练筋骨“)

试力要从假想中去作假想,是无形的,是精神的,是永存不断的,也是无往不浪的。

(引自《习拳一得》)

不动时,周身乃一贯之力,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般之二争力,如是方能得周身混元之力也。

(引自《意拳正轨》“五行合一”)

试力……习时出于急迫,势必先行吃力,则不自然,必偏重一方,失之于滑,于暴……阴阳、虚实、开合、顺逆互为根用,顺生自然,滔滔不绝,用之不竭。变化虽有不同,而力处一不变。力之外发,手肩肘胯,全身关节,缩骨伸筋,气血鼓荡,面面有力出锋棱,生生不已,共争一中也。力出共争一中,乃言相等相乘之力也,名曰“争力”,又名“混元力”。全身处处交互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四隅之相乘力。

初步试习,应求二争力,如前伸后撤,上托下压,外撑里裹等,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乘之力。悟得二争力,再求全身各部分同时面面争力,无不相乘,互为应和,混元一致,共争一心。气力贯通全身,无有空隙,四肢百骸,大小关节,无处不争,松松紧紧,虚虚实实,还是争力,不争就使不出气力总之,全体混元一争,得争力,乃能神、气、意、力真实合一,可谓之得中,可谓之得力矣。

(引自《拳学新编》“试力”,可能排版中有误,参照笔者笔记稍有修改)。

试声为辅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细胞之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

(引自《大成拳论》)

(何镜宇)

关于试力、争力和试声,王芗斋是这样论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