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學書之路


我大概是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開始學寫毛筆字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樣子。當時在我們那幢樓裏,我家住二樓前樓,三樓住着的是一對文化老人。老人和我外公外婆是同鄉,同爲江西九江人,我平時就叫他們公公、婆婆。老人膝下無子女,公公姓呂,名傳元,字貞白,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著名的教授。他不僅擅詩詞歌賦,長於版本目錄學,熟近世掌故,同時又喜爲諸子學,著有《淮南子斟補》等。這位公公真可算是一位聞達之人了,一些文化大家、名家如王元化、羅竹風、徐中玉、朱東潤、王蘧常、陳從周、章培恆等時常出現在他的家裏。老人兒時讀的是私塾,故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無論寫信寫稿改稿還是作詩作賦全都是用毛筆,這就像我們今天的年輕人無論寫什麼都用電腦一樣。

我放學後、寒、暑假裏都會幫老人跑跑腿、幹些小聽差的活。比如,當時有許多人喜愛老人的書法作品,向他索要墨寶,於是每當老人要寫東西的時候,只要知道我在家,老太太便會跑到陽臺上,伸頭朝着二樓我家那排與她三樓陽臺正成90°角的窗戶用她那口濃重的九江話叫道:“小宇,小宇,快上來,公公叫你”。我去了之後,研墨的任務自然便落在了我的身上。當然對此我亦是有喚必應、樂此不疲,因爲能夠如此近距離地觀摩、觀賞老人如何展紙、揮毫、最後如何從滿滿一盒的印章中挑選出一枚合適應景的穩穩地蓋上。

1976年春回大地,爲了專心拼搏高考,我沒有再將學習書法之路堅持走下去,但也悟出了爲人在世是要講究一點修養和情操的。時光不再,頗爲懷念。(黃嘉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