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人民網,作者:張雄文。

核心提示:據粟裕身邊的知情人透露:“評定軍銜時,最初的元帥名單裏,林彪排名第五位,粟裕排名第七位。”

粟裕爲何沒能評元帥

粟裕大將

 一、元帥軍銜授予標準之一: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黃炎培說:“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

1955年9月27日下午2點3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隆重舉行授予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典禮,國務院祕書長習仲勳宣讀了國務院總理授予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的命令,其中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等10名解放軍高級將領爲大將軍銜。接着,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將授予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一一授予粟裕等在京的將官。同日下午5時,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勳章典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祕書長彭真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名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隨後,國家主席毛澤東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的命令狀一一授予朱德等在京的7人(林彪、劉伯承因病療養,葉劍英因在大連準備軍事演習均未出席)。與此同時,10位元帥與10位大將均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以表彰他們在工農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對革命戰爭建立的卓越功勳。

建國後的此次授銜授勳,既是當時解放軍正規化建設的需要,也可說是對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的將士們一次全面的“英雄排座次”。正如李世民在天下一統後,將杜如晦、魏徵、房玄齡、李靖、李勣、秦叔寶、侯君集等24位開國功臣繪圖形於凌煙閣一樣,對人民解放軍諸位將領而言,授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其中,元帥與大將因爲“雙十”的限制設立,更是成爲數百萬指戰員中耀眼奪目的佼佼者。

元帥在漢語詞典中有兩種意義:一指軍隊中的主將、統帥;二是軍銜,指高於將官的軍官。從第一種意義說,粟裕作爲負責一個方面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實際軍事主官,統率衆多驍勇戰將,兵員最多時達到82.5萬餘人,是除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之外直接指揮兵員作戰最多的高級將領。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指出,軍委“把他(粟裕)放在了華東戰區主將的位置上”。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高銳也認爲:“他(粟裕)是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中了不起的一位將領、一位統帥。”粟裕既爲華東戰區主將、統帥,顯然可以稱爲元帥。但從第二種意義來說,粟裕的軍銜爲大將,儘管是第一大將,居1955年授銜的1603名將軍之首,但畢竟不是元帥,從歷史與現實來看,與元帥享有的廣泛知名度顯然尚有一些距離。人民日報出版社於1997年7月還專門出版了《人民日報版面備要》,在逝世新聞的版面安排上,對元帥、大將和其他軍職幹部逝世新聞的安排就有區別。

粟裕本人以其一貫的謙遜,對授銜大將是平靜處之的。他曾說:“評我大將,就是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然而,謀無遺策、戰功赫赫的華東戰區主將粟裕未授銜元帥,還是引起當時及後來許多人的由衷感慨,成爲關注與議論的焦點。

時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應邀參加元帥授銜典禮後對人說,粟裕總參謀長過去打過多次大勝仗,是可以當元帥的。表示了他對粟裕軍事才能和功績的深深欽佩。《人物》雜誌一篇回憶黃炎培先生的文章也提到,黃炎培聽說元帥名單中沒有粟裕,特意找到毛澤東,力陳粟裕常打勝仗,在華東很有名,應該授元帥銜。粟裕的祕書鞠開也回憶,曾看到黨外高層民主人士在一份材料中有“粟裕應該評元帥”的話。可見,當時的黨外高層民主人士因爲特殊的身份與地位,反而能說一些客觀之語。

1958年5月28日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粟裕受到大會主持者的錯誤批判,被強行扣上“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帽子。會後被撤銷總參謀長一職,從此蒙冤36年。後來有人爲此感慨地說:“如果粟裕當時是元帥軍銜,好像會又有一番光景。”這個個人觀點顯然也有一定的市場。

人民日報社記者金鳳在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期間,曾經分別採訪過同住一座平房的劉伯承與粟裕。隨後,寫了《四戰之地、四戰之軍》一文稱頌劉伯承;寫了《常勝將軍粟裕》稱頌粟裕。並記載了劉伯承“粟裕同志智深勇沉,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的讚語。多年以後,她在《劉伯承檢討前後的掌聲》一文中說:“論年齡和資歷,彭總(彭德懷)自然領先。但論戰功和軍事才能,全軍公認粟裕高出一籌。但粟裕只授大將軍銜,彭總授元帥軍銜”,表達了自己對粟裕未能授銜元帥的遺憾。

《開國將帥軼事》一書說:“粟裕將軍身經百戰,曾組織指揮了‘七戰七捷’、魯南、孟良崮、沙土集、豫東、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戰役。1955年評軍銜,粟裕將軍戰功赫赫而未能評上元帥,實爲憾事。”

《粟裕大將》一書在敘述粟裕1948年5月謙讓陳毅,自己只擔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時也說:“談起這段歷史,人們在稱讚粟裕高風亮節的同時,也深深爲這位戰功卓著的軍事家、戰略家惋惜:粟裕讓出的不僅是當時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也讓掉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實行軍銜制的共和國元帥軍銜。”在敘述粟裕原本爲侗族,本人卻一直不知道時,又指出:“史學家和民族學家不無感慨地說:如果粟裕早知道自己是侗族,1955年實行軍銜制的時候,根據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肯定會出現一位侗族元帥。”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於1955年2月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其中第二章第9條規定了元帥軍銜的授予標準:“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這就是說,授予元帥軍銜有“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者“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兩個條件中任意一條即可。按此標準,粟裕顯然完全符合第二條,所以當時民主人士認爲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

從“領導戰役軍團”來看,粟裕一直負責戰略方面軍的實際領導責任。抗日戰爭勝利不久,粟裕即是當時全國七個大軍區的野戰軍司令員之一。其他軍區的野戰軍負責人分別是:晉察冀軍區聶榮臻;晉綏軍區賀龍;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山東軍區陳毅;中原軍區李先念;東北軍區林彪。這七大軍區的負責人除粟裕、李先念以外,其餘5人1955年均爲元帥軍銜(授銜時,李先念已在地方工作,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未被授予任何軍銜)。

1947年1月,華中軍區與山東軍區合併爲華東軍區,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併爲華東野戰軍。在此之前的1946年10月13日,在司令員在位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明令副司令員粟裕負責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同一時期,其他方面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分別是: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中原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華北軍區(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後來均授銜爲元帥。1948年5月,陳毅調任中原軍區與中原野戰軍後,粟裕被中共中央任命爲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本可名至實歸擔負起華東野戰軍的領導與指揮重任。如此,作爲一個大方面軍的最高首長,他在1955年顯然將與彭、林、劉同列,成爲疑義不多的元帥人選之一。但粟裕真誠謙讓,請求中央保留陳毅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名義,自己僅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代前委書記職務。儘管如此,陳毅還是離開了華東野戰軍,赴中原軍區與野戰軍履職,粟裕以代司令員、代政委的名義擔負起了華東野戰軍全面的領導與指揮責任。顯然,粟裕雖讓掉了司令員兼政委的名義,卻並沒有讓掉司令員兼政委的責任,也就是元帥的責任。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編爲第三野戰軍後,粟裕以前委書記的身份繼續主持三野前委工作,率領三野全軍作戰。直至1950年8月全國解放戰爭基本結束後,才因病離職休養。

1949年6月,軍委兩度明示粟裕擔任臺灣戰役總指揮,這一職務顯然是野戰軍正職。從指揮兵員來看,攻臺部隊包括第三野戰軍全部及其他野戰軍一部達16個軍65萬人以上,還包括軍委配屬的空軍和海軍。從指揮員人選看,粟裕曾經建議攻臺總指揮由四野司令員或二野司令員擔任。由於臺灣戰役將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和東南亞局勢影響極大,加上粟裕一貫的謙遜和有其他野戰軍一些部隊參戰,粟裕於1950年6月上旬請求軍委直接組織指揮台灣戰役。6月下旬,粟裕再次提出,請中央派二野司令員劉伯承或四野司令員林彪來主持臺灣戰役,他本人作爲華東地區的軍事領導全力協助該戰役的組織指揮。軍委和毛澤東出於對粟裕軍事才能的信任,仍決定由他負責攻臺作戰。這一決定改變了粟裕長期負責大戰略區的軍事,卻只以副手名義出面的局面。

1950年7月,軍委任命粟裕爲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準備令其擔負抗美援朝指揮之責。在東北邊防軍改稱爲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19日正式出國以前,第四野戰軍13兵團、42軍以及50軍、第三野戰軍9兵團、第一野戰軍19兵團等部即相繼被劃歸東北邊防軍建制,軍委計劃東北邊防軍轄11個軍36個師連特種兵總隊及後勤部隊,共約70萬人。顯然,粟裕被授予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同樣是典型的野戰軍(方面軍)正職。

1955年授銜以前,粟裕直接指揮過或計劃受其直接指揮的大將、上將級別的高級將領人數,可以說也是十分突出的,是實實在在的方面軍統帥級人物。統計如下:大將中有陳賡(1947年12月平漢路戰役期間;1954年總參謀部期間),張雲逸(1949年6月,華東軍區機關與第三野戰軍機關合並,粟裕爲華東局分管軍事的常委、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主持華東軍區暨三野總部工作的副司令員、三野前委書記,張雲逸爲華東軍區暨三野副司令員兼山東軍區司令員。1946年6月27日,粟裕致電張雲逸等人,指示山東軍區攻奪長山列島,於8月22日勝利結束),蕭勁光(1950年6月前後攻臺戰役準備時期;1950年7月東北邊防軍計劃組建時期);上將中有王建安、韋國清、葉飛、許世友、宋時輪、張愛萍、陳士榘、鍾期光、唐亮、傅秋濤、宋任窮(均爲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將領),蘇振華、謝富治、楊勇、王宏坤(均爲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一度歸粟裕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將領),蕭華、李聚奎、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均爲1950年7月計劃中的東北邊防軍所屬的原第四野戰軍將領,或1954年總參謀部期間的副總參謀長),彭紹輝、張宗遜、王震、楊成武、李克農(均爲1954年總參謀部時期的副總參謀長)。以上授銜將領共爲28人,佔9名大將57名上將的42%。除此以外,中將級別及其以下將領更爲衆多。

在人民解放軍各個方面軍中,八位高級將領常常被部下或同事們尊稱爲“某老總”或“某總”,並一直沿用至建國之後,成爲比他們的職務更令後人景仰的稱號。朱德,被尊稱爲“朱老總”,爲紅軍總司令、解放軍總司令;賀龍,被尊稱爲“賀老總”,爲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被尊稱爲“徐總”或“徐老總”,爲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彭德懷,被尊稱爲“彭總”或“彭老總”,爲解放軍副總司令兼西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被尊稱爲“林總”,爲東北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被尊稱爲“陳總”或“陳老總”,爲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聶榮臻被尊稱爲“聶老總”,爲華北軍區司令員;粟裕,被尊稱爲“粟總”,爲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在方面軍級的軍事主官中,只有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是例外,未被稱爲“劉總”。原因是劉伯承本人出於謙遜,不允許部下稱“劉總”,大家也就習慣於稱他爲“劉司令員”了。建國後的許多文獻中,他與羅榮桓被稱爲“羅帥”、葉劍英被稱爲“葉帥”一樣,常常被尊稱爲“劉帥”。粟裕與林彪因爲統帥部隊時屬“少壯派”,很少有人稱之爲“粟老總”及“林老總”。譬如,粟裕被撤掉總參謀長職務後,調到軍事科學院當副院長。1958年9月,葉劍英在歡迎粟裕的常委會議上,既不叫粟裕同志,也不叫粟副院長,而是叫粟裕爲粟總。1984年2月,原華東野戰軍六縱司令員王必成得悉粟裕逝世後,又嘆又忿地說:“粟總是被浪費的人才!”“文革”中,江青處處飛揚跋扈,但對戰功赫赫的粟裕不敢小視,常以“粟總”稱呼粟裕。當然也有稱呼“粟老總”的例外,原華東野戰軍13縱司令員周志堅在其《崢嶸歲月——周志堅回憶錄》中回憶說:“我心頭很沉重,回到縱隊指揮所,參謀報告說,粟裕同志要和我說話。我接過話筒,裏面傳來粟裕同志的聲音:‘攻擊剛開始,你們部隊傷亡就這麼大,進展也很慢,下去整頓一下再打。’粟老總嚴厲地批評了我們。我拿着話筒,一句話也沒有說。首長的批評是對的,我從心裏接受。”顯然,“某老總”或“某總”是對戰爭年代方面軍級以上的統帥人物的稱呼,從一個側面說明他們在方面軍中的地位,授予他們元帥軍銜是在情理之中的。

從“立有卓越功勳”來看,粟裕先後指揮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隊高達245萬,居全軍第一,佔全軍總殲敵人數807萬的近1/3。毛澤東說:“因爲蔣(介石)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區,消滅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謂蔣政權,也就是表現在他的軍隊上。”因此,指揮所部殲滅蔣介石軍隊最多的粟裕,對推翻國民黨政權,建立新中國的功勳是巨大的。因爲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一直處在國共內戰的主戰場華東與中原,是蔣介石必爭的心腹之地,所以遭到蔣介石的精銳嫡系部隊的重點進攻,而粟裕卻在中央將幹部、人員重點配備東北野戰軍的情況下,在自己所處的險惡環境中,創造出許多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粟裕指揮華東部隊建樹了我軍解放戰爭戰史上的衆多之最,他在解放戰爭短短的近四年間指揮戰役之多,規模之大,難度之巨,質量之高在古今中外顯然也是罕見的,尤其是在裝備與兵員均劣於敵軍,沒有喘息時間的情況下,以少勝多,打贏如此衆多的戰役,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粟裕在戰略上更爲縮短解放戰爭進程立下了獨特的功勳。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實際上主要有三個:一爲抗戰勝利後的“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二是內戰初期的南線“三軍進擊津浦路”、北線“三路四城”的作戰方針;三爲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階段的“南下躍進”戰略方針。這三大戰略方針,粟裕對後兩個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中共中央第二個大戰略方針中的南線計劃,也叫“外線出擊,向南作戰”,即晉冀魯豫、山東、華中三支野戰軍在津浦路兩側作戰。當其他兩大野戰軍指揮員遵令而行時,粟裕獨陳異議,建議依託解放區先在內線作戰,對軍委將原定的戰略方針轉變爲“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到外線”的方針,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第三個重大戰略方針有兩步:第一步由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第二步由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組成一個兵團)渡過長江南進。粟裕建議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留在中原打大規模殲滅戰,並以豫東戰役成功的作戰實踐迅速打開了中原戰局。1948年3月20日,毛澤東爲中共中央起草了對黨內的通報——《關於情況的通報》。通報中預計:“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滅國民黨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僅僅過了7個多月的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又指出:“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實際上解放戰爭進行了3年多一點時間就基本結束了。戰爭的進程從開始預計的5年變爲後來的3年,粟裕的建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毛澤東做出解放戰爭需要進行5年的判斷,是建立在敵人江北主力尚未被殲,而人民解放軍的部分主力即過江的設想上的。如此,我軍要在短短几個月內殲滅盤踞在江北的國民黨軍主力,顯然不太可能。既打不成豫東戰役那樣大規模的殲滅戰,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濟南戰役的勝利和舉行淮海戰役的條件了。

因此,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9條的元帥軍銜授予標準而言,粟裕顯然有着過硬的條件。黃炎培“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之語可以說是很中肯、客觀的。

 二、只爭工作、不爭職務,只爭重擔、不爭榮譽。毛澤東: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

當然,元帥軍銜的授予標準除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9條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規定。1955年1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1954年9月恢復成立)發佈《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規定“以德才資衡量幹部現職”,參照編制軍銜,以幹部的軍隊級別爲主要依據評定軍銜。同時,1955年2月全國人大第6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還規定授予軍官軍銜的條件是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務能力、在軍隊的服務經歷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規定每一軍官職務均須在定員編制表內確定其相當的編制軍銜。按這些標準,粟裕依然符合要求。

從“德”來看,粟裕有云水襟懷,松柏氣節,具備古名將之風,與東漢謙虛隱功的“大樹將軍”馮異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堪稱人民解放軍的楷模之一。據《後漢書·馮岑賈列傳第七》記載:

(馮)異爲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爲整齊。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士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當諸將大爭自己功勞大小的時候,光武帝麾下的名將馮異卻獨屏樹下,恥於言功。而實際上,據《後漢書·馮岑賈列傳第七》記載:東漢“中興將帥立功名者衆矣,惟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實爲大焉”。就是說,東漢開國將帥中,馮異和另一方面軍統帥岑彭的功勞其實是最大的。粟裕也同樣“謙退不伐”,且黨性原則堅強、胸懷開闊,是極有高風亮節的共產黨人。戰爭年代,粟裕多次率領部隊與其他部隊整編擴編。在覈心領導的人事安排上,他一貫堅持以革命利益爲重、以團結爲重、以他人爲重的原則,正確地處理本部與友鄰、下級與上級的關係,讓自己所屬部隊的原正職幹部擔任改編後的副職,把正職讓給參與合編的友鄰部隊,即使有的暫時不能到職,也要將正職空着留給友鄰。如成立蘇浙軍區和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等單位時,粟裕組建和長期指揮的新四軍1師的幹部,從上至下不少人由正職改任副職。同時,他自己以身作則,曾多次謙讓司令,成爲開國將帥中“只爭工作、不爭職務,只爭重擔、不爭榮譽”的一面明鏡之一。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粟裕爲華中軍區司令、張鼎丞爲副司令。他當即向華中局負責人提出建議,請求任命張鼎丞爲司令,自己改任副職。張鼎丞年長粟裕9歲,曾經參加領導福建西部的農民暴動,擔任過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新四軍組建初期,他和粟裕同在第二支隊,張爲司令,粟爲副司令。後來,張鼎丞去延安參加整風,擔任中央黨校第二部主任。從資歷看,粟裕顯然不如張鼎丞;但從軍事才能與戰役指揮能力看,粟裕顯然略勝一籌。考慮到戰爭即將開始的軍事鬥爭的迫切需要,華中局負責人沒有同意粟裕的建議。

粟裕認爲,張鼎丞是自己的老上級,讓他當副手,不利於工作,不利於團結。因此,他直接致電中共中央提出建議,展示了粟裕博大的胸懷與高尚的情操。內容如下:

中央:

昨在華中局閱悉中央以職及張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電示,不勝惶恐。以職之能力,實不能負其重任。而鼎丞同志不論在才德資各方面均遠較職爲高超:抗戰以前,均爲長輩;抗戰初期,則曾爲職之上級;近數年來,又覆在中央直接領導之下,功績卓著,且對於執行黨的政策與掌握全局均遠非職所能及。爲此,曾再三請求華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職副之,未蒙允許。爲孚衆望以利今後工作起見,特再電呈,請求中央以鼎丞同志爲司令。職當盡力協助,以完成黨中央所給予之光榮任務。

粟裕

十月十五日

但中央經過慎重考慮,認爲由粟裕擔任華中軍區司令員是很適當的。因此也沒有采納粟裕這一建議,仍然堅持由粟裕任司令員。中央在10月24日明確指示:“同意以鄧(子恢)、譚(震林)、粟(裕)、張鼎丞、劉曉五人組織華中[分]局常委,以鄧爲書記兼政委,粟爲司令,張爲副司令,譚爲副書記兼副政委。組織華中軍區,粟、譚到前方工作,指揮野戰軍,鄧、張留後方工作”。 10月27日,根據中央的批覆,華中局再次宣佈蘇皖軍區“以粟裕爲司令,張鼎丞爲副司令”。

當晚,粟裕出於對革命全局利益的考慮,以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第二次向中央發出請求改任副職的電報,重申了15日電報的理由,並懇切地說:“爲慎重並更有利今後工作起見,特再電呈,請求中央以鼎丞爲司令,職當盡力協助,以完成中央所給予之光榮任務。”

在粟裕一再謙讓下,中共中央最後決定採納粟裕的建議。中央致電華中局並告陳毅等,認爲粟裕的提議“是有理由的”,“中央同意以張鼎丞爲華中軍區(不稱蘇皖軍區)司令,粟裕爲副司令併兼華中野戰軍司令”。這就是粟裕歷史上有口皆碑的一讓司令。在華中軍區成立大會上,張鼎丞談到這件事時感慨地說:“這不僅僅是誰當司令員的問題,它反映了共產黨員的大公無私、人民戰士的互相尊重。有了這種團結,我們八路軍、新四軍就無往而不勝!”

1948年5月,中央採納了粟裕提出的三個縱隊暫不過江,集中主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建議。同時,爲讓粟裕放手指揮華東野戰軍,“釣大魚”、打大仗,調陳毅爲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其職責是“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經常工作”,同時任命粟裕爲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中央書記處會議結束時,毛澤東對粟裕說:“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後華野就由你來搞。”

這個突如其來的組織大調整,陳毅顯然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此前,他在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米脂楊家溝住了近兩個月,中央絲毫沒有考慮調動其工作的意思。因陳毅堅定地支持中央渡江南進的戰略,毛澤東親筆寫了一個手令面交他,內容是:任命陳毅爲東南野戰軍(由華東野戰軍6個縱隊組成)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爲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又兼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具體安排是,粟裕率三個縱隊先期南進,陳毅率其餘三個縱隊跟進。中共中央辦公廳2月2日還專門爲陳毅餞行。對於這次重大調整,陳毅系列傳記之一的《傳檄到中原》一書認爲:“這個決定的實質是:實際上是將陳毅調離華東,並且免去了他對軍隊的指揮權——軍權。軍權,這在中國意味着什麼,毛澤東闡發得最透徹。陳毅在1932年1月調任省軍區工作,一直沒有多少能打仗的部隊好指揮,可他還是正職——軍區司令員、支隊司令員。直到黃橋一戰,打開了華中局面,才贏得軍事上的聲譽。(成爲)代軍長、軍長、華東軍區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饒漱石只是華東軍區政委,野戰軍陳毅是軍政全權。對這,陳毅不能不有所感覺。”關於陳毅突然被調中原的原因,《一個老兵心目中的陳毅元帥》一書記載:“中央有人說:‘陳毅在山東,很多有能力的幹部他沒有充分用起來,很多事情他攬在自己一個人身上,結果這些事情沒有做好。’而這人和饒漱石的關係密切。”《傳檄到中原》後來也採用了這一說法。和饒漱石關係密切的這人,顯然是指一直欣賞粟裕的劉少奇。

後來陳毅在5月10日陪同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赴華東野戰軍總部駐地濮陽,但直到朱德離開兩天後的5月20日,他還沒有動身前往中原就職。中共中央於5月21日致電陳毅,指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豫東戰役)”,敦促他“儘可能迅速偕同(鄧)子恢及大批幹部去豫西和劉鄧會面,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經常工作”。5月28日,當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與軍委後勤部長楊立三同行,轉往魯西南城武地區時,《陳毅傳》記載有這樣一段話:

陳毅託楊立三把繳獲的交直流電兩用的收音機一臺帶去中央送給“(周)恩來、小超(鄧穎超)”,並附一信說:“此美國新出品、許昌戰鬥繳獲品,你們有電燈,利用其開動起來十分好,兩夫婦可以在屋內跳舞。”也就是在這信內,卻寫着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明日即西去,毫無企圖留部隊之意,並望將來能隨軍入川”。此信是陳毅5月29日親筆。周恩來閱後,特意親筆批轉毛澤東、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書記處成員傳閱。他們都圈閱了,不知是誰還在“毫無企圖留部隊之意”這一句的旁邊用毛筆劃粗槓一道以示值得重視。

陳毅抵達中原軍區後,還說:“東有粟裕指揮,西有劉伯承坐鎮,我閒着無事,就去辦一所大學吧。”

同樣,中共中央的組織大調整,粟裕也毫無思想準備。在軍委和毛澤東“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的明確指示下,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恢弘大度,十分支持粟裕的戰役決策和戰役指揮。在戰役發起以後,他常常離開指揮室,說:“我離開這裏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報告,延誤時間。”這一點令粟裕心情舒暢。而且,陳毅在資歷上比張鼎丞更老,此次陳毅調中原,中央明確分工是管後勤,即“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的經常工作”,粟裕認爲這不是陳毅的特長。

因此,粟裕以其一貫的與人爲善的謙抑,向毛澤東請求:“陳毅同志無論如何不能離開華野。”毛澤東說:“中央已經決定了,陳毅同志和鄧子恢同志到中原局、中原軍區工作,華野還是你來搞。”粟裕只好提出了最後的請求:陳毅同志在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職務繼續保留。毛澤東沉思片刻,同意了粟裕的意見。此後粟裕成爲華野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這是歷史上影響到粟裕後來評級、授銜的“二讓司令”。讓掉司令員之名,卻勇敢地擔負司令員之責,功名歸於他人,職責留給自己,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值得指出的是,這次謙讓,因無正式司令員的名義,也客觀上導致了粟裕知名度較低,後來戰功還被淡化、轉移以至於磨滅。

1948年10月下旬,在淮海戰役即將打響的時候,爲發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的整體威力,粟裕向軍委建議,由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的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淮海戰役。中央同意後,在此基礎上,又於戰役發起10天后組成了淮海戰役總前委。兩軍聯合作戰,最要緊的是緊密團結與協調統一。由於歷史的原因,解放軍內部是存在大大小小的山頭的。毛澤東說,只有承認山頭,才能消滅山頭。兩軍會合在一起作戰,難免會生出種種問題。“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懋功會師的教訓曾令後來的部隊害怕會師。懋功會師,一方面由於張國燾的軍閥主義傾向,向黨伸手要軍權,另一方面也由於會師工作沒做好,沒有注意團結,致使兩軍由歡呼會師很快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很顯然,粟裕是注意到了這些方面的。淮海戰役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建議並首先發起的,初期參加淮海戰役的部隊,主攻戰場是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暫歸粟裕指揮的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共16個縱隊。陳毅、鄧小平率領的中原野戰軍4個縱隊配合華野作戰。按照慣例,在一次戰役中,幾支部隊聯合作戰,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揮員指揮次要方向上的指揮員,先打響的部隊指揮員指揮後打響的部隊指揮員,兵員多的指揮員指揮兵員少的指揮員。在中央尚未做出由誰統一指揮的決定以前,粟裕主動提出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的建議,對於順利解決南線決戰的指揮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再次表現了他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針對後來有人對中原野戰軍不服氣的現象,粟裕還於1949年1月20日在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批評:“今後在作戰中,我們要與兄弟野戰軍很好地配合,向兄弟野戰軍虛心學習。此次,有些同志認爲中原野戰軍打黃維兵團打了多少天未打下,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向人家虛心學習,不容許有驕傲現象。在以後配合作戰中,大家要願意多喫一點虧,願意受人家指揮。團結是雙方面的事情,別人要團結,你不要團結,就團結不好;要尊重人家,才能團結好。”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戰場上還有一個“粟裕”似的人物。淮海戰役發起兩天後的1948年11月8日,國民黨徐州“剿總”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張克俠率第59軍2個師、何基灃率第77軍1個半師,共2.3萬人,在賈汪、臺兒莊起義。據《淮海戰役親歷記》披露:起義通電時,何基灃卻遲遲不簽字。張克俠理解了何基灃的“想法”,主動提出將指揮兵員少於自己的何基灃的署名放在自己前面,何基灃這才簽字。此後,中共中央發來的賀電,即是按何基灃排在張克俠前面的通電署名順序稱呼的,並且載入了史冊。顯然,張克俠的人品與粟裕的人品有相似之處。

此後,粟裕在1950年擔負攻臺戰役總指揮時,還謙讓過劉伯承和林彪。當然,這一次沒有讓成。出於對粟裕的信任,毛澤東決定仍由粟裕指揮解放臺灣之戰。1951年9月,周恩來和朱德親自向粟裕傳達中央命令,任命粟裕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二副總參謀長。粟裕也做了懇切的推辭,認爲自己到下面抓抓部隊工作或搞學校工作爲好。周恩來、朱德強調是毛澤東親自點將,粟裕才接受了命令。粟裕在總部工作僅半年後,毛澤東即說:粟裕能比較好地看出問題。1954年10月,毛澤東親自向粟裕傳達中共中央的決定:任命粟裕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粟裕同樣謙讓,向毛澤東表示:“主席!我不能勝任!”毛澤東肯定地說:“根據我的瞭解,你可以勝任!”從此,粟裕在4年的總參謀長崗位上,不負毛澤東的重望,在國防建設、軍隊建設、戰略方針、作戰指導、戰場建設和對敵鬥爭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些事實均說明,粟裕淡泊名利,公而忘私,一切出發點都是爲了團結與工作;同時功高不自居,謙虛謹慎。正是毛澤東所描述的那種難得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從授銜時的現任職務來看,粟裕也是合適的人選。1954年10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改稱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由隸屬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改爲隸屬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下轄:作戰部、情報部、技術部、通信部、軍務部、裝備計劃部、人民武裝部、軍事運輸司令部、政治部、幹部處、測繪局、行政經濟管理部等。粟裕被任命爲總參謀長。

當時軍委所屬八總部領導成員如下:

(一)總參謀部:總參謀長粟裕,副總參謀長10人(1員大將,9員上將):張宗遜、李克農、陳賡、王震、許世友、鄧華、彭紹輝、張愛萍、楊成武、韓先楚。

(二)訓練總監部:部長劉伯承(後由葉劍英代部長),副部長4人(4員上將):張宗遜、蕭克、彭紹輝、李達。

(三)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葉劍英,副部長(3員上將,1員中將):周純全、楊至成、陳再道、閻揆要。

(四)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副主任4人(4員上將):譚政、傅鍾、蕭華、甘泗淇。

(五)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副部長3人(2員上將,1員中將):宋任窮、賴傳珠、徐立清。

(六)總後勤部:部長黃克誠,副部長3人(1員上將,2員中將):洪學智、張令彬、邱會作。

(七)總財務部:部長楊立三(1957年5月,總財務部改屬總後勤部),副部長:餘秋裏、唐天際、湯平。

(八)總軍械部:部長陳錫聯(1957年7月,總軍械部改屬總參謀部)。

從上述前六個主要總部來看:總參謀部:粟裕帶1員大將,9員上將;訓練總監部:劉伯承帶4員上將;(1955年正式成立時,由葉劍英帶6員上將);總政治部:羅榮桓帶4員上將;監察部:葉劍英帶3員上將,1員中將;總幹部部:羅榮桓帶2員上將,1員中將;總後勤部:黃克誠帶1員上將,2員中將。顯然,總參謀部陣容的配置極爲隆重,僅比隸屬國務院的國防部稍遜(國防部1954年9月成立,隸屬國務院。國防部長爲彭德懷,副部長: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蕭克、李達、廖漢生7人,包括4員大將,2員上將,1員中將),不愧爲解放軍各總部之首。關於總參謀部的作用,粟裕曾明確指出過,他說:“軍委下轄總參、總政、總幹、總後各部,工作的歸總在總參”,“總參謀部是黨中央、軍委統率全軍的辦事機關”,“總參謀部是負有特殊重大責任的”,“總參是全軍的首腦機關”。就當時軍隊系統的重要性而言,總參謀長粟裕的現任職務顯然也是可以授銜的。

因此,毛澤東不僅要給粟裕授元帥銜,而且給予粟裕極高的評價。他指出:“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這的確是公允之論。

三、再讓元帥。毛澤東對粟裕說:“你是擔的大將銜,而乾的卻是元帥的任務!”

1955年軍銜制是從1950年就開始籌劃的,其規章制度內容制定與最初的元帥人選,均有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正如1988年恢復軍銜制時,其醞釀、準備也有5年的過程一樣,當時的全軍恢復軍銜制領導小組成員之一兼辦公室主任賈若瑜將軍回憶說:“從(1983年)辦公室成立,到1988年再次授銜,準備工作進行了整整5年。”因此,1955年軍銜制顯然不是一般人所靜止地理解爲1954年6月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增補軍委副主席以後,形成以毛澤東爲主席,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程潛、高崗、林彪、葉劍英、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爲副主席的格局,或者1954年9月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取消,另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以毛澤東爲主席,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爲委員以後纔開始考慮的。相反,1954年9月28日的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名單,是元帥人選長期醞釀的結果,時間跨度達到整整5年。但因爲相關的資料尚未徹底解密,若干人選的變化又未形成正式文字記錄,因此,元帥人選的具體變化過程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早在1948年,中共黨內就開始醞釀關於軍隊內部的等級問題。1949年建國後不久,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的問題就於1950年提上了議事日程。這一年9月,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總幹部管理部全體會議上,明確提出建立軍銜制度的問題,他說:“部隊三等九級的等級制必須建立,儘量爭取在明年的服裝上把階級標明出來。”12月3日,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報告,準備把1951年的首要任務定爲給軍隊評定軍銜。可見,人民解放軍授銜制原本計劃於1951年實行的。此時,粟裕是排名第15位的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第二副總參謀長(實爲第一副總參謀長)。但這一年實際授銜的計劃後來因故推遲。

1952年3月,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評定各級幹部等級指示》,明令人民解放軍全軍評定統一的軍隊級別,建立幹部等級制度,以在物質待遇方面實行薪金制度,取代供給制度,也爲其後實行軍銜制度奠定基礎。在《等級指示》確定的23級軍隊級別中,最高級別爲第一級軍委主席副主席級,第二級爲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第三級爲軍委委員級,第四級爲正兵團級等。在《部隊及領導幹部評級幅度》中,有正兵團級以下各級別評定標準、幅度,但沒有正兵團級以上的軍委委員級、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軍委主席副主席級的評定標準;僅有一條標準涉及軍委委員級,即“個別資深的(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得評爲軍委委員級”。按此標準,1948年5月已經讓掉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的粟裕屬於第三級:軍委委員級。但軍隊的級別實際上只是評定軍銜的主要依據,而非唯一依據。以粟裕爲例,雖然是華東野戰軍(三野)的代司令員、副司令員,但一直主持司令員的實際工作。所以,到1955年1月,軍隊級別中的兩級——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軍委委員級合併爲一級——大軍區級,取消了軍委委員級;9月授銜時,元帥、大將的軍隊級別同爲大軍區級。至於大軍區級再度分爲兩個等級,則是1960年以後的事情了。(1960年10月新設“元帥級”,與當時的元帥軍銜相對應,相當於1955年1月以前的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元帥以下仍有“大軍區級”,相當於1955年1月以前的軍委委員級,此“大軍區級”非彼“大軍區級”,稱謂雖相同,但含義有別)所以,從授銜時的軍隊級別來看,粟裕與後來授銜元帥軍銜的10人是同級的。粟裕的原祕書鞠開指出:“粟裕的行政級當時是大軍區級,比正兵團高兩級,同野戰軍司令員一樣。因此,他的軍銜問題自然不能放在正兵團這一級考慮,而應放在大將、元帥這一級別予以考慮。”

1952年11月,解放軍相關部門開始着手研究軍銜制的具體事宜。11月26日,總幹部部給軍委並毛澤東遞交了一份報告。其中說,對於軍銜等級的設置,總幹部部和蘇聯顧問的共同意見是設6等20級,前四等分別是:元帥三級: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將官四級:上將、準上將、中將、少將;校官三級:上校、中校、少校。這一軍銜等級系列,比當時蘇聯的軍銜制多了“準上將”一級。同時,蘇聯的大將與軍兵種元帥同級。總幹部部認爲“少將與上校之間擬有必要增加‘准將’一級”,主要是解決師級幹部軍銜,但蘇聯顧問對此有爭議。因爲蘇軍沒有準將軍銜,少將之下是上校,蘇軍的副師長通常爲上校。如果解放軍設准將,副師這一級一般可授准將,在兩軍交往中會對蘇軍不利。顯然,總幹部部主要是從人民解放軍實際情況出發,而蘇聯顧問考慮更多的是兩軍軍銜設置完全對等(至少不能高於蘇軍)。由於對這一問題未達成一致意見,總幹部部呈請軍委裁定。

1953年1月9日,中央軍委正式發佈了《關於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如果可能的話,擬於今年7月份全軍實行軍銜制度”,要求全軍有組織有計劃地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包括草擬授銜條例及實施規程,進行軍銜鑑定,研究制定軍銜肩章、標章、識別符號及服裝樣式,制定編制軍銜等。2月17日,軍委決定成立軍銜實施委員會,由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第三副總參謀長黃克誠、第四副總參謀長張宗遜、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等11人組成,聶榮臻爲主任,黃克誠、蕭華爲副主任。1953年草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比1952年11月總幹部部與蘇聯顧問商定的方案多了一級,即在少將與上校之間增設“大校”,這樣,既符合人民解放軍實際,又考慮了蘇聯顧問的意見。新方案共設6等21級,將原上將、準上將分別改稱“大將”、“上將”,將官依次爲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增設大校一級,依次爲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其餘也略有變動。

中共中央規定,元帥和大將由中央書記處提名,政治局討論決定;上將至少將名單由總幹部部和總政政治幹部部分別提出,報請軍委批准授予;校官人員名單由各總部、各軍兵種和各大軍區提出,報總幹部部和總政政治幹部部在全軍統一衡量。因此,粟裕的軍銜問題只能是由書記處、政治局以上領導人考慮的。

從《關於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指示》可以看出,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擬於今年7月份全軍實行軍銜制度”,明確要求進行“軍銜鑑定”工作,也就是初步確定各級軍銜人選。這一點清楚地表明,包括元帥在內的授銜人選最初“鑑定”,至少是從1953年7月前即開始的。否則,僅要求下級單位“今年7月份全軍實行軍銜制度”是不可想象的。儘管這一年的正式授銜後來還是因故取消了,但這個授銜形式的取消顯然與已經進行了的“軍銜鑑定”並不矛盾。這裏有一個突出的例子:1953年10月,賀龍率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朝鮮慰問,於30日到志願軍王必成部視察。在對高級將領講話時,評論過國內正着手施行的軍銜制。《賀龍全傳》記載如下:

“這時,正值解放軍搞評級定銜,大家的思想比較活躍,賀龍這次是代表軍委向志願軍各部隊的負責幹部專門做思想工作來的。這個工作應該怎麼做呢?賀龍首先從自我講起。他說:‘不瞞同志們說,軍委已內定我爲一名元帥了。我知道,這元帥銜是黨和毛主席給我的榮譽和勉勵,也是無數戰友和先烈流血犧牲的結果。’他語重心長地說:‘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從北伐到長征,從抗日到解放戰爭,直到這次抗美援朝,有多少好同志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朝鮮土地又埋了多少好戰友的忠骨。他們,我們應該給他們定個什麼級,定個什麼銜呢?”

賀龍1953年10月即已知道自己內定爲元帥,可見在此之前,元帥人選已經在切實醞釀考慮,也就是中共中央、軍委指示的“鑑定”了。此時,尚未成立中共中央軍委,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於1949年10月決定,統一管轄和指揮人民解放軍及其他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機關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粟裕爲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第二副總參謀長,在28位軍委委員中,粟裕排名15位。值得注意的是,後來授銜元帥的羅榮桓不在這一名單之列。名列粟裕之前的軍委委員分別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程潛、賀龍、劉伯承、陳毅、林彪、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高崗。除開大元帥候選人毛澤東、起義將領程潛以及主要負責地方工作的委員劉少奇、周恩來、高崗,粟裕排名剛好第10位。作爲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與代司令員,極有可能在這一階段被列入元帥的人選之一。據粟裕身邊的知情人透露:“評定軍銜時,最初的元帥名單裏,林彪排名第五位,粟裕排名第七位。”

然而,儘管毛澤東要給粟裕授元帥,基於一貫的謙虛和其他方面的種種考慮,粟裕提出了辭帥的請求。據《歷史的真言——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紀實》記載:

1955年9月中旬,毛澤東赴邯鄲視察。回到北京後的一天深夜,毛澤東和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一起在中南海頤年堂的小會議室裏,商討解放軍高級將領的授銜、授勳事宜,李銀橋和成元功、郭仁、石國瑞等人侍衛在側間房中,聽毛澤東談起了粟裕。

毛澤東吸着煙說:“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都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

周恩來說:“可也不能不兼顧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階段和各野戰軍的情況,要儘量做到人心舒暢、鼓舞士氣,使全軍有一個新的氣象、新的面貌。”

毛澤東還說:難得粟裕!壯哉粟裕!竟三次辭帥,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現在又讓元帥銜,比起那些要跳樓的人強千百倍麼!

周恩來也說:粟裕二讓司令一讓元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

毛澤東補充說:“而且是第一大將,我們先這樣定下來,十大將十元帥。提交軍委討論最後通過。”

就在粟裕辭帥被批准,新的元帥人選逐步確定,準備正式授銜之際,黨內高層中有人在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銜的情況下,提出了對同樣主要從事地方工作的陳毅授銜的異議。此前的1954年9月,陳毅被任命爲國務院副總理,兼管科學院、政法、文化,並“準備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國務院再次分工,確定陳毅分管第一、第二辦公室、民族事務和科學、衛生工作。如果按這一異議陳毅不授銜,那麼南方游擊隊、新四軍及華東野戰軍顯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擔當元帥。時任總參謀長,堅持了國民黨腹心地區三年游擊戰戰爭,從未離開過抗日戰場並在新四軍全軍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長期實際負責華東野戰軍領導與指揮重任的粟裕,顯然將再次成爲考慮的焦點。當然,粟裕本人的再次謙讓也必將在情理之中。據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周恩來年譜》記載,1955年9月11日,周恩來打電話給楊尚 昆,主張給陳毅授元帥銜。其中說:“(1955年)9月11日,(周恩來)打電話給在京的楊尚 昆,主張授予陳毅元帥軍銜,指出:‘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穿)。蘇聯的布爾加寧同志也有元帥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帥的頭銜了。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顧問一直在考慮兩軍軍銜設置完全對等。1952年11月26日總幹部部認爲“少將與上校之間擬有必要增加‘准將’一級”,以解決師級幹部的軍銜。但蘇聯顧問因爲蘇軍沒有準將軍銜而有爭議,認爲在兩軍交往中會對蘇軍不利。而1955年蘇軍的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是元帥軍銜,解放軍總參謀長粟裕卻只是大將軍銜,顯然也是不對等的。不過此時兩軍交往中,對蘇軍而言,已不存在不利的問題了。

周恩來主張給陳毅授銜的意見最終獲得通過。1955年9月16日,他簽發了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函件,將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授予元帥軍銜的名單,按法定程序提交人大常委會討論。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建議,通過了授予朱德等1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

軍銜正式公佈之前,性情直率的許世友獲悉自己名列上將,找到周恩來,直言要求授大將銜。周恩來只說了一句:“粟裕也只是大將呀!”許世友當即不再出聲了。這就是有名的“粟裕震大將”的故事。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創造孟良崮戰役的奇蹟時,許世友是其麾下的9縱司令員;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政委,指揮全軍“攻濟打援”時,許世友是其麾下的攻城總指揮。如果粟裕爲大將,許世友知道自己顯然只可爲上將了。

人民解放軍的首次授銜,已成爲歷史永恆的定格,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佳話與一些遺憾。毛澤東曾對粟裕說:“你是擔的大將銜,而乾的卻是元帥的任務!”作爲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粟裕雖然沒有元帥軍銜,但卻是人民解放軍一座永遠的豐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當歷史的長河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後,人民解放軍軍史上的粟裕,必將發出愈來愈奪目的光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