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媒:童年接觸大自然越多 成年後患心理疾病風險越低

參考消息網2月27日報道 西媒稱,童年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有利於成年後獲得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況。

西班牙《先鋒報》網站2月25日報道稱,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的風險能降低55%。因此,這項研究報告的作者呼籲重新設計城市環境,增添更多綠色,以使其更加可持續和健康。

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分析發現,接觸綠色環境的多少與精神疾病醫療記錄之間存在關聯。

那些在城市環境中度過童年的人接觸的綠色空間較少,成年後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比那些接觸到更多綠色環境的人高得多。研究人員在分析過程中考慮到了家庭經濟條件、生活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以及家族心理疾病史。

這些研究結果刊載於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這一發現增加了關於接觸大自然對人類健康(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有益的科學證據。噪音、空氣污染、生活壓力和缺少綠色空間等城市環境因素會增加肥胖症、癌症到心理疾病等各種疾病的風險。例如,在高度城市化的環境中長大的兒童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會高出200%。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目前全球約有4.5億人患有精神疾病。

此前的一些研究已經表明,城市環境中的綠色空間能催生更大的社會凝聚力,甚至促進這些地區的居民更多地進行體育鍛煉。巴塞羅那全球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校園環境有更多樹木的孩子在記憶力、注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都要優於校園樹木較少的孩子。

該研究牽頭人、奧胡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克麗斯廷·恩格曼說:“在研究中我們已經看到,從出生到10歲接觸綠色環境的時間越長,成年後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就越小。”

事實上,與自然環境接觸所產生的好處顯然是累積起來的。孩子在綠色空間中度過的時間越長,對精神病變的抵禦能力就越大。

恩格曼說:“我們還無法確定這種關係背後的原因。我們認爲它是一種綜合的效果:很明顯,你住的地方周圍有更多綠色空間,意味着道路更少、污染更少、運動機會更多,而這些都對健康有保護作用。綠色空間能使我們放鬆,減輕壓力,這些對認知和免疫系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一基礎上,研究人員現在準備研究其他自然環境空間是否也會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如海洋、田野等。(編譯/田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