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汽车变豆腐乳,抽奖成耍诈?

□ 李晓亮

锦鲤文化,已成为不可考的玄学。“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段子化的“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网络心理,又助推一把。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当然,在杨超越、信小呆综艺或网络造星造神等花边八卦,更是一度遮天蔽日,席卷全网。

也有非营销号的知性大V,故意恶搞结构。比如,随便抛出个桌椅板凳,五金杂货当锦鲤,和粉丝调侃互动,来消解讽刺无脑盲动。但是,这种二次创作,一样风靡,转发不比原装的少,这到底属于“批判的武器”,还是“武器的批判”,也可能傻傻分不清楚。

网上不正经的锦鲤转发,可以群嘲戏谑。而移步现实,在正经抽奖活动中奖的“锦鲤”们,反可能沦为争议漩涡中的当事人,并无传说中潇洒暴富的好运加持。这倒是一大反讽。

特别年终岁尾年会期间,各个单位几乎都有助兴抽奖。如只是调解氛围,则雨露均沾,重在参与,图个乐和。反正奖品也不值啥钱,太过介怀,反而不值当。但也有真金白银,狼多肉少的时候。这时其实考验的就是人性了。所以如何从规则制度上,最大限度避免“试炼人心考验人性”,就是一个管理者最大的智慧了。

比如去年有因帮单位公款买票而获抽奖机会并中奖,结果单位让交公,否则一拍两散。这种吃相难看与全无自觉,真是最极端最不堪的一种了。而其实只要规则前置,比如对外时,有内部不得参与的避嫌原则,虽“抠门”但有效。

对外公开抽奖,若涉嫌暗箱操作作弊内定,则就可能涉嫌商业欺诈,没准就引来工商究责。不是一个“最终解释权归XX”的毫无法律效力的霸王条款就能免责的。比如,“男子抽奖中新车笑到睡不着 兑奖时竟变成豆腐乳”(2月26日《新京报》)。

自认见过世面的都知这种网络抽奖,从数据池等内部程序上就能指定中奖人,信才傻。自认老练,见惯不惊,熟视无睹,也是默许纵容。前有西安宝马彩票案,现又有公然欺诈,新车变腐乳,耍猴般公开抽奖。若还无此较真者,没有市场监管加码,没有工商立案调查,以及依法惩处,岂不更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