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汽車變豆腐乳,抽獎成耍詐?

□ 李曉亮

錦鯉文化,已成爲不可考的玄學。“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段子化的“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網絡心理,又助推一把。相輔相成,互爲表裏。當然,在楊超越、信小呆綜藝或網絡造星造神等花邊八卦,更是一度遮天蔽日,席捲全網。

也有非營銷號的知性大V,故意惡搞結構。比如,隨便拋出個桌椅板凳,五金雜貨當錦鯉,和粉絲調侃互動,來消解諷刺無腦盲動。但是,這種二次創作,一樣風靡,轉發不比原裝的少,這到底屬於“批判的武器”,還是“武器的批判”,也可能傻傻分不清楚。

網上不正經的錦鯉轉發,可以羣嘲戲謔。而移步現實,在正經抽獎活動中獎的“錦鯉”們,反可能淪爲爭議漩渦中的當事人,並無傳說中瀟灑暴富的好運加持。這倒是一大反諷。

特別年終歲尾年會期間,各個單位幾乎都有助興抽獎。如只是調解氛圍,則雨露均霑,重在參與,圖個樂和。反正獎品也不值啥錢,太過介懷,反而不值當。但也有真金白銀,狼多肉少的時候。這時其實考驗的就是人性了。所以如何從規則制度上,最大限度避免“試煉人心考驗人性”,就是一個管理者最大的智慧了。

比如去年有因幫單位公款買票而獲抽獎機會並中獎,結果單位讓交公,否則一拍兩散。這種喫相難看與全無自覺,真是最極端最不堪的一種了。而其實只要規則前置,比如對外時,有內部不得參與的避嫌原則,雖“摳門”但有效。

對外公開抽獎,若涉嫌暗箱操作作弊內定,則就可能涉嫌商業欺詐,沒準就引來工商究責。不是一個“最終解釋權歸XX”的毫無法律效力的霸王條款就能免責的。比如,“男子抽獎中新車笑到睡不着 兌獎時竟變成豆腐乳”(2月26日《新京報》)。

自認見過世面的都知這種網絡抽獎,從數據池等內部程序上就能指定中獎人,信才傻。自認老練,見慣不驚,熟視無睹,也是默許縱容。前有西安寶馬彩票案,現又有公然欺詐,新車變腐乳,耍猴般公開抽獎。若還無此較真者,沒有市場監管加碼,沒有工商立案調查,以及依法懲處,豈不更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