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中,地處湖南的第九戰區成爲戰火最爲頻繁之處,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手下有兩支王牌部隊,一個是抗日鐵軍第74軍,另外一個就是因善守而聞名的“泰山軍”第10軍;王耀武的第74軍在換裝蘇械後被確定爲“攻擊軍”,成爲重慶軍事委員會直屬的戰略機動部隊,如此,第九戰區可以直接指揮的王牌部隊實際上僅有第10軍,首任軍長是黃埔一期的李玉堂中將。

在國民革命軍的作戰序列中,共出現過七次“第10軍”的番號,最早的第10軍是在北伐戰爭中由黔軍部隊改編而成的,軍長王天培在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前被找藉口槍決。李玉堂率領的第10軍實際上是1940年4月,由李玉堂的第8軍和被打殘的梁華盛第10軍合編而成,雖然沿用了第10軍的番號,其主力反倒是李玉堂一直服役的正牌子中央軍第8軍,前身是具有黃埔黨軍血脈的陸軍第3師。

死守長沙衡陽的方先覺,威震三湘大地的“泰山軍”

李玉堂

陸軍第3師由黃埔軍校教導第2團發展而來,北伐戰爭開始前的1925年組建,1928年7月時任師長爲錢大鈞、副師長陳繼承,這兩位都是蔣介石“八大金剛”裏的人物,足見第3師血統的正宗。彼時李玉堂任該師下轄的第8旅上校副旅長,“龍潭大捷”後第3師駐防蘇州。1929年1月蔣介石暗訪部隊,發現第3師多名軍事主官擅離職守,因而勃然大怒,將該部團以上軍事主官全部就地免職,而副旅長李玉堂因“在線值班”因禍得福升任第8旅旅長。此後歷經中原大戰和蘇區作戰後,1932年5月,李玉堂終於執掌第3師。

1937年抗日軍興,李玉堂奉命率領第3師自江西開赴上海蔘加淞滬會戰,激戰十餘日傷亡慘重;1938年6月,軍事委員會以第3師爲基幹,調入預備第2師和預備第11師組成第8軍,李玉堂升任軍長率部參加武漢會戰,因此在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這支部隊的番號仍然是第8軍。1940年軍事委員會合編組建新的第10軍,仍以李玉堂爲軍長,準備派入滇緬作戰,後因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失利任務取消,由此第10軍成爲第九戰區的絕對主力,此時下轄的三個師分別是第3師、第190師和預備第10師,隸屬戰區直轄而不屬於任一集團軍。

死守長沙衡陽的方先覺,威震三湘大地的“泰山軍”

薛嶽

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由於情報泄露,本擬側擊日軍的李玉堂第8軍和王耀武第74軍,在金井地區均遭到預伏日軍的打擊而損失慘重,戰後追究責任,第74軍58師師長廖齡奇被槍決,第10軍軍長李玉堂也被撤職查辦,但事出有因,新任軍長鍾彬亦藉故拖延上任時間,第10軍實際仍以李玉堂爲代理軍長。僅僅兩個月後,1941年12月日軍阿南惟畿捲土重來,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第10軍終於有機會一雪前恥。

薛嶽吸取前二次會戰的教訓,運用了後退決戰的“天爐戰法”,前線部隊稍加抵抗後撤往兩翼,引誘日軍進至長沙城下,再以戰區主力合圍之,而選擇守爲“爐膛”的正是第10軍。爐膛若破,日軍將把握主動,天爐戰法就將功敗垂成,因此第10軍任務非常艱鉅,蔣介石親自給李玉堂打來電話:

蔣:你是第10軍軍長李玉堂嗎?

李:報告委座,是的。

蔣:你是黃埔一期學生嗎?

李:報告校長,是的。

蔣:那麼長沙交給你了。

死守長沙衡陽的方先覺,威震三湘大地的“泰山軍”

李玉堂

蔣介石隨即掛斷電話,但已經包含了解除處分和恢復信任兩層意思,李玉堂立刻恢復視事,率領三個師長認真組織長沙防禦,並召開新聞發佈會表達誓與長沙共存亡之決心。1942年1月1日,日寇第11軍主力第3師團開始猛攻長沙,1月3日另外一個精銳師團第6師團也投入攻城戰鬥,第10軍24000餘將士奮勇殺敵,在敵優勢地空火力的殺傷下死戰不退,三個師長方先覺(預10師)、周慶祥(第3師)、朱嶽(第190師)全部頂到一線督戰,血戰三天三夜,力保長沙不破。隨着天爐戰法“熔爐”態勢的形成,周邊及敵後國軍正兼程趕來,已對長沙城下的日軍完成了反包圍,日寇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發覺不妙,於1月4日夜裏下達了全軍撤退的命令,沿途遭到中國軍隊圍追堵截,傷亡極爲慘重,史稱“長沙大捷”。

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後,軍事委員會向第10軍頒授“泰山軍”榮譽稱號,以褒獎該軍在防守時的不動如山,李玉堂獲“青天白日勳章”並晉升爲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在長沙守城作戰中表現出色的預備第10師師長方先覺(黃埔三期)獲寶鼎勳章,被直接提升爲第10軍代理軍長、軍長,“泰山軍”自此一戰成名。

死守長沙衡陽的方先覺,威震三湘大地的“泰山軍”

方先覺

1944年5月,侵華日軍糾集空前兵力發起“一號作戰”,駐武漢第11軍加強到十個師團第四次進犯長沙,由於薛嶽的輕敵和照搬老戰法,長沙僅兩天即告淪陷,日軍兵鋒直撲南面的重要交通樞紐衡陽,以期打通進入廣西的道路。第九戰區全線潰敗,使正在衡陽整補的第10軍頓時成爲孤軍,方軍長先覺接到的命令是死守衡陽10到14天,周圍援軍必至。第10軍第190師由於在救援常德的戰役中遭到重創,只剩不足2000人,因此方先覺用來守衡陽的只有兩個滿編師17000餘人,加上配屬的炮兵等不超過18000人。

1944年6月23日,日酋第11軍司令橫山勇命令第68、第116師團發起了對衡陽的第一次攻擊,結果一週之內,在第10軍的“方先覺壕”以及手榴彈雨下競未建寸功,日軍的傷亡卻高達5000,無奈之下停止了進攻。在補充了彈藥加強了炮兵後,日軍於7月11日發起了第二次總攻,第10軍兀自奮勇殺敵,衡陽的天空因守軍的英勇而變色,第68師團長佐間中將重傷,主攻的黑獺聯隊兩任六名大隊長全部被擊斃,酷熱的7月成了雙方軍隊的人間地獄。由於衡陽久攻不下,日本東條英機內閣隨之垮臺,第10軍幾乎成了日軍的噩夢,7月19日再度停止進攻,原因有三:1,第10軍打得太頑強,日軍需要調整;2、日軍彈藥供應不足;3、日軍要分兵去外圍打援。

然而負責救援的中國軍隊卻出現了嚴重問題,薛嶽的第九戰區殘餘部隊在湘東被壓迫的自身難保,自廣西方向出動的援軍戰意不旺,始終未能突破少量日軍的阻擊線。最有戰鬥力的王耀武第24集團軍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準,三路救援兵團始終沒能形成一個拳頭,在日軍不到二個師團兵力的機動防禦下進展緩慢,也可能各部均有自保心理,生怕自己也成爲衡陽守軍的一部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方先覺的第10軍可戰之兵和糧食彈藥變得愈發困難,傷員增至6000餘,其中重傷員1300多人。

死守長沙衡陽的方先覺,威震三湘大地的“泰山軍”

方先覺和蔣經國

而日軍卻又增調了第58和第13師團主力加入衡陽攻堅戰,1944年8月4日,日軍發動了第三次總攻,衡陽守軍最後的時刻來到了,8月8日凌晨,鑑於彈盡援絕,方先覺爲保傷員免遭日軍屠殺,與日軍接洽停戰,第10軍殘部放下武器,至上午11時,持續了47天的衡陽保衛戰以這樣不算完美的方式落幕。衡陽保衛戰第10軍傷亡約11000人(內戰死5000餘人),日軍傷亡根據綜合評估僅戰死即達15000人,傷者無算,第10軍的殺傷力足可泣鬼神也,日軍戰後恐稱此戰爲“昭和的203”(日俄戰爭203高地)。

第10軍被俘官兵後來大多逃出日軍控制,然而“泰山軍”自此已經散了,軍魂不再,一支抗日勁旅就此消亡。一段時間以後重建的第10軍和抗戰勝利後以此改編的“整編第3師”,軍事主官爲黃埔四期的趙錫田,誠已不復昔日英勇,解放戰爭中居然三次被殲。

死守長沙衡陽的方先覺,威震三湘大地的“泰山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