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管理学家还是企业家,越来越发现,企业要想进入一个“无限游戏”的领域,其所需要的根本是:如何自己跟自己玩,自己通过什么样的耗散结构也好,破坏性创造也好,需要始终保持让自己剔除负能量的积累,永远保持创新的活力。对比家乐福和苏宁的案例,可以发现,在传统时代,属于“有限的游戏”,大家一起玩,你比别人强就行。

敢于革自己的命才能一直玩下去,从家乐福到苏宁的有限和无限游戏

作者:老刀

在人类社会,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必然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两个家庭之间,两个企业之间。如果把发生的这种关系我们比喻成一场“游戏”。1987年,美国纽约大学的一名历史学教授詹姆斯·卡斯,写了一本很薄的书叫《有限和无限的游戏》。

这本书的观点认为,任何人与人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关系,就像一场游戏。而任何游戏的目的有两种:有限的游戏或者无限的游戏。

所谓有限的游戏,就是这个游戏的参与者,其目的是要有一个人胜出,其他人被淘汰出局。有限的游戏是封闭的,可以预见最后的结果——有人胜出,有人出局。

而无限的游戏则是要把这个游戏一直持续玩下去,游戏如果结束,那所有参与者就都输了。

卡特的这个发现,是非常有意思的。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企业,都是即在玩着有限游戏,又在玩着无限游戏。当存在竞争关系的时候,任何一方都需要胜出,让别人出局;当考虑到自身的永续存在或者永续经营的时候,则希望基业长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1、家乐福卖给苏宁,传统时代的有限游戏

自电商崛起,互联网企业成为众多传统企业的“门口的野蛮人”,尤其对零售行业来说,风生水起,城头变幻大王旗,一直不太平。

6月23日,苏宁易购宣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成为家乐福中国的控股股东。

敢于革自己的命才能一直玩下去,从家乐福到苏宁的有限和无限游戏

家乐福成立于1959年,是大型综合超市概念的创始者,《财富》世界 500 强企业,业务遍及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营超过 1.2万家零售商店。

1995年,家乐福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也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零售企业,主营大型综合超市业务。坐拥广阔的市场,鲜有竞争对手的冲击,家乐福中国尽享先驱者带来的红利。

在上个世纪,中国的零售业发展落后,家乐福这样的世界巨头,以商品的高度丰富,价格相对实惠,很快吸引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每当新开店或有一些优惠活动时,都会引发消费热潮。

到2006年,家乐福中国门店数突破100家,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地遍地开花,成外资零售超市中门店数量最多的一家,中国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大卖场巨头。家乐福成为了当时行业的标杆,被誉为零售界的“黄埔军校”。

从2009年开始,家乐福开始出现业绩下滑,先后被大润发、永辉超市超过。最后直到今天被苏宁收购。

从家乐福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僵化的模式不善变通,比如没有适时推出多种店面类型,社区店,生鲜店等等,也没有抓住电子商务,移动电商的发展机会,所以最后委身于他人。

在上一个世纪,对很多企业来说,大家玩的是一套“有限的游戏”,也就是,你只要比别人做得好一点,让别人出局,自己独占市场,就可以高枕无忧。大家的眼里只要盯着竞争对手就行,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的敌人是可以看得见的。

但是,当进入二十一世之后,我们会发现,游戏规则变了,从“有限的游戏”变成“无限的游戏”。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突然之间,你原来以为的竞争对手都不是决定你生死的人,对手看不见了,成了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就像大润发的黄明端被挤占出局的时候说的,赢得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诺基亚以为竞争对手是摩托罗拉,没想到却是智能手机时代;出租车竞争对手以为是其他出租车公司,没想到却是滴滴。

有限的游戏规则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而无限的游戏规则却是:如何让自己更好!

2、苏宁的无限游戏:敢于革自己的命

苏宁,一家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跨时代企业”。

经历过赢者通吃的弱肉强食,慢慢摸索出全面发展的行业新套路,从专注空调经销的中介,到口碑赢市场的连锁家电,再到应用互联网科技,强调“智慧零售”的云商,在这个需要权谋和智慧的时代,苏宁不断革自己的命,不断突破昨天的边界。

苏宁的前20年一直都专注于家电的线下零售,抢占线下家电的市场是它最为主要的任务。十多年前的“美苏争霸”中,国美将战火烧到苏宁的大本营,发起的“南京新街口之战”。那些深夜等候在国美门口,挥舞着钞票“喜迎”国美开业大促的南京市民,在面对国美咄咄逼人的强大态势面前,苏宁似乎表现的无力。

收购北京大中电器更是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无间道,苏宁已经做好全部的接盘准备,不了就在最后一刻突然变卦,大中电器被国美截胡。黄光裕放话,“不管苏宁出多少钱,我都加价20%”。

2009年至2011年,张近东花了三年的时间,对苏宁电器的互联网转型进行了初步探索。

2010年对于苏宁而言是转折的一年。这一年,苏宁易购正式对外发布,苏宁电器开始开拓线上销售业务。而国美则因为黄光裕在前一年的锒铛入狱和公司的内斗而大失元气。2012年9月25日,苏宁以6600万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母婴B2C平台红孩子,正式将商品从家电与3C领域向全品类经营扩展。配合这次互联网转型,2013年2月19日,苏宁电器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将公司名称与证券简称由“苏宁电器” 变更为“苏宁云商”,以更好的与新的商业模式相适应。

敢于革自己的命才能一直玩下去,从家乐福到苏宁的有限和无限游戏

苏宁从一个纯粹卖家电的线下传统零售企业,一下子大转弯,变成一个全品类的线上新兴电商企业,难度可想而知,而其中的挫折和风险也不言而喻。

在经历了2011年64.4亿人民币营业利润的业绩高峰后,2012年,苏宁业绩出现腰斩,2013年营业利润再次下降90%,跌至1.84亿人民币,2014年继续跌到冰点,出现史上最大亏损的14.6亿人民币。从62.4亿元盈利,到14.6亿亏损,苏宁只用了三年。在这个过程中,苏宁开始遭受外界巨大的嘲笑与非议,甚至有人预测苏宁这家企业将就此陨落。

在2012-2014年业绩大跌的压力下,在外界专家的嘲笑与非议中,张近东就像一个偏执狂一样,全力推进苏宁的O2O战略转型。直到2015年,苏宁的亏损不断收缩,至6.1亿元,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这验证了苏宁所坚持的O2O模式盈利的可能性。

2017年,苏宁迎来全面爆发。2017年底,苏宁召开“万店互联 生态共享”为主题的“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暨合作伙伴签约大会”, 张近东正式对外宣布了国庆节高管封闭会议上制定的战略决策,苏宁要开启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未来3年要将互联网门店拓展到2万家左右,大规模反哺线下。

财务报告显示,苏宁易购2018年上半年实现GMV(商品销售规模)1512.3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4.55%,实现营业收入1106.7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16%。

苏宁这家传统的零售企业,硬生生地通过自己的变革,向O2O转型,变成一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企业。苏宁的变革,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

对比家乐福和苏宁的案例,可以发现,在传统时代,属于“有限的游戏”,大家一起玩,你比别人强就行。

当进入一个巨大、快速、迅猛的转折期的新型商业时代,如何让自己更长久地玩下去,是要让自己能够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节拍,是要让自己革自己的命,让自己跟自己玩,让自己跟未来博弈。

德鲁克说过一句名言,管理者首先要做正确的事,其次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在他看来,效能是做正确的事,而效率是用正确的方式做事。正确的事是方向和战略,而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是战术和策略。

3、大企业的问题:颠覆式创造和对抗熵增

“熵”这个物理学领域的名词,近年来被高频地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

2017年,任正非在华为内部首提“熵”的概念。在2017年003号的总裁办邮件当中,任正非说:熵和生命活力,就像两支时间之矢,一头儿拖拽着我们进入无穷的黑暗,一头儿拉扯着我们走向永恒的光明。

熵就是无序的混乱程度,熵増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都是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灭亡。这在经典力学上的寓意更容易理解,即世界上没有永动机,最终会走向平衡静止,即熵死。

熵增,似乎是任何一个大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宿命,企业越来越大,机构臃肿,缺乏活力和灵敏度,公司内部的运作阻力越来越大,能量在公司内部被消耗掉,各种冗余被堆积起来,公司越来越死气沉沉,直到最后“熵死”。熵就像一个锅炉内部越积越厚的水垢,阻挡了外部能量的进入。

为了对抗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而造成的“熵曾”,任正非提出,企业内部要主动建立“耗散结构”:

公司长期推行的管理结构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我们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过耗散,使我们自己获得一个新生。什么是耗散结构?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了,就变成了坚强的血液循环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敢于革自己的命才能一直玩下去,从家乐福到苏宁的有限和无限游戏

除了引用了物理学上“耗散结构理论”,“破坏性创造”,也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一再被提起的概念。

经济学家熊彼得是第一个提出“破坏性创造”理论的人。他说,企业家对社会来讲,是一种“不稳定的创造的因子”。一个人由于“创造了新的资源组合”而成为一个企业家,通过创新打破了原来的市场均衡而取得了超额的利润。但是,当这个人建立企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一开始的创新性优势逐渐消退,这种“破坏性创造”的特征就消失了,社会再次趋向于均衡。所以,熊彼得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企业家,除非他能够不断地实现“破坏性创造”,不断创造不均衡。所以,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无论管理学家还是企业家,越来越发现,企业要想进入一个“无限游戏”的领域,其所需要的根本是:如何自己跟自己玩,自己通过什么样的耗散结构也好,破坏性创造也好,需要始终保持让自己剔除负能量的积累,永远保持创新的活力。

4、结束语:反求诸己,面向未来


有人说,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麻将思维:打麻将,就算自己赢不了,也绝对不能让别人赢,为此,即使是对自己有用的牌也必须打掉,因为对自己没用而对别人有用,那是极其危险的。因此,麻将是一种融合了智慧和自私的游戏,不讲任何合作,只按照规律来,原则就是,要么“我赢,要么谁都别想赢。”

麻将思维是一种零和游戏。无论在过去还是在未来,人类总是限于“囚徒困境”,双方博弈的最终往往是选择对双方都是最差的结果,这是有限游戏的规则所带来的伤害。但是,如果面向未来,面向更加长久的存在,必须要有无限游戏的思维,即使自己不能胜出,也要更加持久地将游戏持续下去。

如果我们把时间的镜头拉长50年,100年,甚至更加久远,无论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需要更多的是自我反思,面向未来,反求诸己。很多时候,别人的失败并不能带来自己更大的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