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管理學家還是企業家,越來越發現,企業要想進入一個“無限遊戲”的領域,其所需要的根本是:如何自己跟自己玩,自己通過什麼樣的耗散結構也好,破壞性創造也好,需要始終保持讓自己剔除負能量的積累,永遠保持創新的活力。對比家樂福和蘇寧的案例,可以發現,在傳統時代,屬於“有限的遊戲”,大家一起玩,你比別人強就行。

敢於革自己的命才能一直玩下去,從家樂福到蘇寧的有限和無限遊戲

作者:老刀

在人類社會,一個羣體與另一個羣體之間必然會發生着各種各樣的關係。比如兩個家庭之間,兩個企業之間。如果把發生的這種關係我們比喻成一場“遊戲”。1987年,美國紐約大學的一名歷史學教授詹姆斯·卡斯,寫了一本很薄的書叫《有限和無限的遊戲》。

這本書的觀點認爲,任何人與人或者羣體與羣體之間發生的關係,就像一場遊戲。而任何遊戲的目的有兩種:有限的遊戲或者無限的遊戲。

所謂有限的遊戲,就是這個遊戲的參與者,其目的是要有一個人勝出,其他人被淘汰出局。有限的遊戲是封閉的,可以預見最後的結果——有人勝出,有人出局。

而無限的遊戲則是要把這個遊戲一直持續玩下去,遊戲如果結束,那所有參與者就都輸了。

卡特的這個發現,是非常有意思的。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個企業,都是即在玩着有限遊戲,又在玩着無限遊戲。當存在競爭關係的時候,任何一方都需要勝出,讓別人出局;當考慮到自身的永續存在或者永續經營的時候,則希望基業長期,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1、家樂福賣給蘇寧,傳統時代的有限遊戲

自電商崛起,互聯網企業成爲衆多傳統企業的“門口的野蠻人”,尤其對零售行業來說,風生水起,城頭變幻大王旗,一直不太平。

6月23日,蘇寧易購宣佈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交易完成後成爲家樂福中國的控股股東。

敢於革自己的命才能一直玩下去,從家樂福到蘇寧的有限和無限遊戲

家樂福成立於1959年,是大型綜合超市概念的創始者,《財富》世界 500 強企業,業務遍及全球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運營超過 1.2萬家零售商店。

1995年,家樂福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也是最早一批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零售企業,主營大型綜合超市業務。坐擁廣闊的市場,鮮有競爭對手的衝擊,家樂福中國盡享先驅者帶來的紅利。

在上個世紀,中國的零售業發展落後,家樂福這樣的世界巨頭,以商品的高度豐富,價格相對實惠,很快吸引了中國消費者的青睞,每當新開店或有一些優惠活動時,都會引發消費熱潮。

到2006年,家樂福中國門店數突破100家,在上海、北京、廣東、江蘇等地遍地開花,成外資零售超市中門店數量最多的一家,中國市場上名副其實的大賣場巨頭。家樂福成爲了當時行業的標杆,被譽爲零售界的“黃埔軍校”。

從2009年開始,家樂福開始出現業績下滑,先後被大潤發、永輝超市超過。最後直到今天被蘇寧收購。

從家樂福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它僵化的模式不善變通,比如沒有適時推出多種店面類型,社區店,生鮮店等等,也沒有抓住電子商務,移動電商的發展機會,所以最後委身於他人。

在上一個世紀,對很多企業來說,大家玩的是一套“有限的遊戲”,也就是,你只要比別人做得好一點,讓別人出局,自己獨佔市場,就可以高枕無憂。大家的眼裏只要盯着競爭對手就行,影響企業生死存亡的敵人是可以看得見的。

但是,當進入二十一世之後,我們會發現,遊戲規則變了,從“有限的遊戲”變成“無限的遊戲”。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突然之間,你原來以爲的競爭對手都不是決定你生死的人,對手看不見了,成了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就像大潤發的黃明端被擠佔出局的時候說的,贏得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諾基亞以爲競爭對手是摩托羅拉,沒想到卻是智能手機時代;出租車競爭對手以爲是其他出租車公司,沒想到卻是滴滴。

有限的遊戲規則是要比別人做得更好,而無限的遊戲規則卻是:如何讓自己更好!

2、蘇寧的無限遊戲:敢於革自己的命

蘇寧,一家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跨時代企業”。

經歷過贏者通喫的弱肉強食,慢慢摸索出全面發展的行業新套路,從專注空調經銷的中介,到口碑贏市場的連鎖家電,再到應用互聯網科技,強調“智慧零售”的雲商,在這個需要權謀和智慧的時代,蘇寧不斷革自己的命,不斷突破昨天的邊界。

蘇寧的前20年一直都專注於家電的線下零售,搶佔線下家電的市場是它最爲主要的任務。十多年前的“美蘇爭霸”中,國美將戰火燒到蘇寧的大本營,發起的“南京新街口之戰”。那些深夜等候在國美門口,揮舞着鈔票“喜迎”國美開業大促的南京市民,在面對國美咄咄逼人的強大態勢面前,蘇寧似乎表現的無力。

收購北京大中電器更是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無間道,蘇寧已經做好全部的接盤準備,不了就在最後一刻突然變卦,大中電器被國美截胡。黃光裕放話,“不管蘇寧出多少錢,我都加價20%”。

2009年至2011年,張近東花了三年的時間,對蘇寧電器的互聯網轉型進行了初步探索。

2010年對於蘇寧而言是轉折的一年。這一年,蘇寧易購正式對外發布,蘇寧電器開始開拓線上銷售業務。而國美則因爲黃光裕在前一年的鋃鐺入獄和公司的內鬥而大失元氣。2012年9月25日,蘇寧以6600萬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母嬰B2C平臺紅孩子,正式將商品從家電與3C領域向全品類經營擴展。配合這次互聯網轉型,2013年2月19日,蘇寧電器上市公司發佈公告,宣佈將公司名稱與證券簡稱由“蘇寧電器” 變更爲“蘇寧雲商”,以更好的與新的商業模式相適應。

敢於革自己的命才能一直玩下去,從家樂福到蘇寧的有限和無限遊戲

蘇寧從一個純粹賣家電的線下傳統零售企業,一下子大轉彎,變成一個全品類的線上新興電商企業,難度可想而知,而其中的挫折和風險也不言而喻。

在經歷了2011年64.4億人民幣營業利潤的業績高峯後,2012年,蘇寧業績出現腰斬,2013年營業利潤再次下降90%,跌至1.84億人民幣,2014年繼續跌到冰點,出現史上最大虧損的14.6億人民幣。從62.4億元盈利,到14.6億虧損,蘇寧只用了三年。在這個過程中,蘇寧開始遭受外界巨大的嘲笑與非議,甚至有人預測蘇寧這家企業將就此隕落。

在2012-2014年業績大跌的壓力下,在外界專家的嘲笑與非議中,張近東就像一個偏執狂一樣,全力推進蘇寧的O2O戰略轉型。直到2015年,蘇寧的虧損不斷收縮,至6.1億元,2016年實現扭虧爲盈。這驗證了蘇寧所堅持的O2O模式盈利的可能性。

2017年,蘇寧迎來全面爆發。2017年底,蘇寧召開“萬店互聯 生態共享”爲主題的“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暨合作伙伴簽約大會”, 張近東正式對外宣佈了國慶節高管封閉會議上制定的戰略決策,蘇寧要開啓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未來3年要將互聯網門店拓展到2萬家左右,大規模反哺線下。

財務報告顯示,蘇寧易購2018年上半年實現GMV(商品銷售規模)1512.3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4.55%,實現營業收入1106.7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2.16%。

蘇寧這家傳統的零售企業,硬生生地通過自己的變革,向O2O轉型,變成一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零售企業。蘇寧的變革,實現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轉變。

對比家樂福和蘇寧的案例,可以發現,在傳統時代,屬於“有限的遊戲”,大家一起玩,你比別人強就行。

當進入一個巨大、快速、迅猛的轉折期的新型商業時代,如何讓自己更長久地玩下去,是要讓自己能夠跟得上這個時代的節拍,是要讓自己革自己的命,讓自己跟自己玩,讓自己跟未來博弈。

德魯克說過一句名言,管理者首先要做正確的事,其次是用正確的方法做事。在他看來,效能是做正確的事,而效率是用正確的方式做事。正確的事是方向和戰略,而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是戰術和策略。

3、大企業的問題:顛覆式創造和對抗熵增

“熵”這個物理學領域的名詞,近年來被高頻地應用到企業管理領域。

2017年,任正非在華爲內部首提“熵”的概念。在2017年003號的總裁辦郵件當中,任正非說:熵和生命活力,就像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兒拖拽着我們進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兒拉扯着我們走向永恆的光明。

熵就是無序的混亂程度,熵増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發展的自然傾向,都是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最終滅亡。這在經典力學上的寓意更容易理解,即世界上沒有永動機,最終會走向平衡靜止,即熵死。

熵增,似乎是任何一個大企業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宿命,企業越來越大,機構臃腫,缺乏活力和靈敏度,公司內部的運作阻力越來越大,能量在公司內部被消耗掉,各種冗餘被堆積起來,公司越來越死氣沉沉,直到最後“熵死”。熵就像一個鍋爐內部越積越厚的水垢,阻擋了外部能量的進入。

爲了對抗隨着企業規模越來越大而造成的“熵曾”,任正非提出,企業內部要主動建立“耗散結構”:

公司長期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我們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過耗散,使我們自己獲得一個新生。什麼是耗散結構?你每天去鍛鍊身體跑步,就是耗散結構。爲什麼呢?你身體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變成肌肉了,就變成了堅強的血液循環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會有了,肥胖病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漂亮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

敢於革自己的命才能一直玩下去,從家樂福到蘇寧的有限和無限遊戲

除了引用了物理學上“耗散結構理論”,“破壞性創造”,也是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一再被提起的概念。

經濟學家熊彼得是第一個提出“破壞性創造”理論的人。他說,企業家對社會來講,是一種“不穩定的創造的因子”。一個人由於“創造了新的資源組合”而成爲一個企業家,通過創新打破了原來的市場均衡而取得了超額的利潤。但是,當這個人建立企業之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一開始的創新性優勢逐漸消退,這種“破壞性創造”的特徵就消失了,社會再次趨向於均衡。所以,熊彼得認爲,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是企業家,除非他能夠不斷地實現“破壞性創造”,不斷創造不均衡。所以,創新是判斷企業家的唯一標準。

無論管理學家還是企業家,越來越發現,企業要想進入一個“無限遊戲”的領域,其所需要的根本是:如何自己跟自己玩,自己通過什麼樣的耗散結構也好,破壞性創造也好,需要始終保持讓自己剔除負能量的積累,永遠保持創新的活力。

4、結束語:反求諸己,面向未來


有人說,中國人的思維是一種麻將思維:打麻將,就算自己贏不了,也絕對不能讓別人贏,爲此,即使是對自己有用的牌也必須打掉,因爲對自己沒用而對別人有用,那是極其危險的。因此,麻將是一種融合了智慧和自私的遊戲,不講任何合作,只按照規律來,原則就是,要麼“我贏,要麼誰都別想贏。”

麻將思維是一種零和遊戲。無論在過去還是在未來,人類總是限於“囚徒困境”,雙方博弈的最終往往是選擇對雙方都是最差的結果,這是有限遊戲的規則所帶來的傷害。但是,如果面向未來,面向更加長久的存在,必須要有無限遊戲的思維,即使自己不能勝出,也要更加持久地將遊戲持續下去。

如果我們把時間的鏡頭拉長50年,100年,甚至更加久遠,無論對於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競爭,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需要更多的是自我反思,面向未來,反求諸己。很多時候,別人的失敗並不能帶來自己更大的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