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中共中央採納了粟裕提出的三個縱隊暫不過江,集中主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建議。同時,爲讓粟裕放手指揮華東野戰軍,“釣大魚”、打大仗,調陳毅爲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其職責是“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經常工作”,同時任命粟裕爲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中央書記處會議結束時,毛澤東對粟裕說:“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後華野就由你來搞。”

這個突如其來的組織大調整,陳毅顯然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此前,他在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米脂楊家溝住了近兩個月,中央絲毫沒有考慮調動其工作的意思。因陳毅堅定地支持中央渡江南進的戰略,毛澤東親筆寫了一個手令面交他,內容是:任命陳毅爲東南野戰軍(由華東野戰軍6個縱隊組成)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爲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又兼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具體安排是,粟裕率三個縱隊先期南進,陳毅率其餘三個縱隊跟進。中共中央辦公廳2月2日還專門爲陳毅餞行。

對於這次重大調整,陳毅系列傳記之一的《傳檄到中原》一書認爲:“這個決定的實質是:實際上是將陳毅調離華東,並且免去了他對軍隊的指揮權——軍權。軍權,這在中國意味着什麼,毛澤東闡發得最透徹。陳毅在1932年1月調任省軍區工作,一直沒有多少能打仗的部隊好指揮,可他還是正職——軍區司令員、支隊司令員。直到黃橋一戰,打開了華中局面,才贏得軍事上的聲譽。(成爲)代軍長、軍長、華東軍區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饒漱石只是華東軍區政委,野戰軍陳毅是軍政全權。對這,陳毅不能不有所感覺。”

揭祕:華野豫東戰役前毛主席臨陣換將調走誰?

《傳檄到中原》


關於陳毅突然被調中原的原因,《一個老兵心目中的陳毅元帥》一書記載:“中央有人說:‘陳毅在山東,很多有能力的幹部他沒有充分用起來,很多事情他攬在自己一個人身上,結果這些事情沒有做好。’而這人和饒漱石的關係密切。”《傳檄到中原》後來也採用了這一說法。和饒漱石關係密切的這人,顯然是指一直欣賞粟裕的劉少奇。

後來陳毅在5月10日陪同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赴華東野戰軍總部駐地濮陽,但直到朱德離開兩天後的5月20日,他還沒有動身前往中原就職。中共中央於5月21日致電陳毅,指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豫東戰役)”,敦促他“儘可能迅速偕同(鄧)子恢及大批幹部去豫西和劉鄧會面,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經常工作”。5月28日,當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與軍委後勤部長楊立三同行,轉往魯西南城武地區時,《陳毅傳》記載有這樣一段話:

陳毅託楊立三把繳獲的交直流電兩用的收音機一臺帶去中央送給“(周)恩來、小超(鄧穎超)”,並附一信說:“此美國新出品、許昌戰鬥繳獲品,你們有電燈,利用其開動起來十分好,兩夫婦可以在屋內跳舞。”也就是在這信內,卻寫着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明日即西去,毫無企圖留部隊之意,並望將來能隨軍入川”。此信是陳毅5月29日親筆。周恩來閱後,特意親筆批轉毛澤東、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書記處成員傳閱。他們都圈閱了,不知是誰還在“毫無企圖留部隊之意”這一句的旁邊用毛筆劃粗槓一道以示值得重視。

揭祕:華野豫東戰役前毛主席臨陣換將調走誰?

軍委後勤部長楊立三


陳毅抵達中原軍區後,還說:“東有粟裕指揮,西有劉伯承坐鎮,我閒着無事,就去辦一所大學吧。”

同樣,中共中央的組織大調整,粟裕也毫無思想準備。在軍委和毛澤東“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的明確指示下,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恢弘大度,十分支持粟裕的戰役決策和戰役指揮。在戰役發起以後,他常常離開指揮室,說:“我離開這裏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報告,延誤時間。”這一點令粟裕心情舒暢。而且,陳毅在資歷上比張鼎丞更老,此次陳毅調中原,中央明確分工是管後勤,即“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的經常工作”,粟裕認爲這不是陳毅的特長。

因此,粟裕以其一貫的與人爲善的謙抑,向毛澤東請求:“陳毅同志無論如何不能離開華野。”毛澤東說:“中央已經決定了,陳毅同志和鄧子恢同志到中原局、中原軍區工作,華野還是你來搞。”粟裕只好提出了最後的請求:陳毅同志在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職務繼續保留。毛澤東沉思片刻,同意了粟裕的意見。此後粟裕成爲華野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這是歷史上影響到粟裕後來評級、授銜的“二讓司令”。讓掉司令員之名,卻勇敢地擔負司令員之責,功名歸於他人,職責留給自己,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值得指出的是,這次謙讓,因無正式司令員的名義,也客觀上導致了粟裕知名度較低,後來戰功還被淡化、轉移以至於磨滅。(選自人民出版社《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 作者:張雄文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爲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特別說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屬於商業類別宣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