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久很久以前,村里出了名为韩魁、韩捷的兄弟俩,他们身怀绝技,常在要罗山、瓦子坪一带(瓦子坪和界牌沟附近的土梁称之为“响马梁”)通京大道上重点打劫皇家官府财物,村里曾有他们储存金银的大石槽。因村名与寿阳的另一圪垛儿村重名,为避敌人告密和投递书信、文件的不便,在本村张伯鸿的提议下将村名改名为“富华”,有期盼村庄“富有、繁华”之义。

福元沟

原名“窨道沟”,因村落位于避兵灾所挖的地窨子众多的沟内而得名。民国年间改名为“福元沟”。“福,幸福、福气,寓意为“生活美好,事业有成”;元,开始、第一。”村名有“人们的幸福生活从此开始”和“这里的人们福气第一”之义,村名由俗而雅,寄予美好愿望。

据传,立村在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

南坪

以名山方位命名。清同治版《榆次县志》记载:“紫严山,在什贴镇西北,距县六十里,接寿阳境,俗称“长者头”。相传唐李通元著华严经论于此,中有华严寺。其山松柏业生,遥望蔚秀,芹峪、蒜峪二水俱出其下”。因村庄位于紫金山南,岩石山与山之间、青草旺盛的一块较小的平坦处,故名“草庄村”、“南墕坪”、“南岩坪”。后简称“南坪”。

枝子岭

相传,紫金山南面的山门沟与五叉沟之间的坡梁上有个不小的村庄,因村四周有梯田千亩,故名“千亩村”。很久很久以前,村里出了名为韩魁、韩捷的兄弟俩,他们身怀绝技,常在要罗山、瓦子坪一带(瓦子坪和界牌沟附近的土梁称之为“响马梁”)通京大道上重点打劫皇家官府财物,村里曾有他们储存金银的大石槽。过往富豪官家的客商天晚就不敢经过此地,均宿于王胡镇、什贴镇或寿阳县的太安驿。消息渐渐传到皇宫,皇帝命官府多次派兵捉拿二人均未捉获。有一次,官兵终于在村里和韩氏兄弟狭路相逢,兄弟俩面无惧色,气定神闲地说:“你们是用武斗还是用文斗?”官兵说:“武斗怎讲,文斗怎说?”兄弟俩回答说:“如果是武斗,咱们即刻展开厮杀;如果是文斗,你们让我们吃最后一顿饺子,我们就跟上你们去交差。”官兵听了,觉得有重兵包围量你也跑不掉,为减少伤亡便应允。然而,就在做饭烧火的浓烟掩护下,兄弟俩竟踪影全无。官府盛怒之下,派兵偷袭千亩村并用土炮将其村落轰平。村中无辜百姓大多死于炮火之下。至此,千亩村遂在历史上消失。事后,少数因外出或其他原因幸存下来的村民选择了位于东蒜峪与苏河之间的土梁东端、紫金山之南、与紫金山隔东蒜峪河相望的山梁处掏窑居住。虽仅有几户人家,却是千亩村人生命的延续,如同残树上发出的新枝,加之村址座落在三面环沟的土岭上。因此,村人将其村名叫做“芝枝岭”,后来,演变为“枝子岭”。三四十年前,村里人在后背沟耕地时,在塌陷处还曾挖出些财物。这真可谓“失了千亩村,衍出芝枝岭”。

要罗村

因山而得名。据《寿阳县志》记载,要罗山为罕山支脉,海拔1340米,山长40多华里,古名王胡山,又名杀熊岭,地势险要,传言:“要上天上,要罗山上”。相传唐代罗士信镇守此地,故名要罗山。要罗山处的村庄遂名“要罗村”。村庄地势高耸险要,又处于交通要道(明清时的通京大道经过该村),商业较为繁荣,传说曾名“东范镇”与“燧城镇”(“燧火”乃古代白天告警的烽火),1935年《山西省境图》中还称“要罗镇”。随着时代变迁,才失去昔日的繁华。

富华村

原名“圪垛儿”, 后来又叫“圪垛社”,因村落位于山区的低洼向阳处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榆(次)寿(阳)抗日县政府人员常在村里的黑土沟、榆坛沟、桑树凹等处活动。因村名与寿阳的另一圪垛儿村重名,为避敌人告密和投递书信、文件的不便,在本村张伯鸿的提议下将村名改名为“富华”,有期盼村庄“富有、繁华”之义。原先作为暗号,在县政府人员内部使用。后来,将此村名公开,村名由俗而雅。

(郭恒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