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子用它衝鋒陷陣!盤點宋軍中的兵器

宋代軍隊中的兵械,可謂形式多樣,琳琅滿目,尤其是時人的記述中已經有了使用各類器械技法的“十八般武藝”之說。

岳飛之子用它衝鋒陷陣!盤點宋軍中的兵器

首先介紹—下槍。宋代軍隊中的長兵,以槍爲主,長柄刀其次。宋軍中的槍形比較複雜,據官修的《武經總要》一書所記,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梭槍、太寧筆槍等九種,所謂“槍九色”。這九色槍一般以木爲杆。上置槍刃,末尾裝有鐵鐏。槍形的多元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使用槍法技藝的多樣化。近人周緯的《中國兵器史稿》中曾指出,宋代的槍式雜有外民族的形制。這說明,宋軍中槍形的豐富正是中原地區與少數民族軍事文化長期交流的產物。

岳飛之子用它衝鋒陷陣!盤點宋軍中的兵器


岳飛之子用它衝鋒陷陣!盤點宋軍中的兵器

宋代長杆鐵槍

基於軍隊的職能,宋軍中的槍技訓練非常注重實戰。當時有人提出,像馬槍這樣的技藝只是左右盤弄,而不考慮是否刺中,則“皆非實藝”。因爲“左右盤弄”是演練花法,而比較刺中目標,方爲軍中實藝,所以,“刺”乃槍法中最爲基本的技法。當時宋軍中練習馬上槍法要求設木人爲靶,令習練者左右十刺,如果能刺中五下爲及格。相比較下的步戰習槍,更是以直刺爲主,其槍法訓練要求是“駐足舉手攛刺”,以能一口氣連續攛刺四十次爲及格,這一要求顯然是對習練者體力與臂力的考驗。

據史料記載,當時槍法技藝高強者,能連續舉手攛刺五六百下者,充分體現了冷兵器戰場上“力愈強,則鬥力、攛力愈高”的槍技特點。爲了鼓勵這種槍法訓練,南宋的淳熙年間還專門訂立了獎賞條例,將不同的攛刺次數分爲十二個等級,每個等級給以不同的賞銀。除了這種單人的攛刺訓練外,宋軍中還有兩兩相較的槍技訓練。《文獻統考》中記有這樣一種訓練方式,習練的雙方手持長杆,用氈皮裹其杆頭,再進行相互擊刺。這種情形與《水滸傳》第13回中描寫楊志與周謹的槍擊比武十分相似。可見《水滸傳》的故事並非文人空穴來風的想象之筆,而是有一定的事實基礎的。

岳飛之子用它衝鋒陷陣!盤點宋軍中的兵器

影視劇中楊志與周謹的槍擊比武

其次再介紹刀。刀(尤其是長柄大刀)同樣是宋軍中的重要武器裝備之一。據《武經總要》所記,當時刀的種類有掉刀、屈刀、掩月刀、鳳嘴刀與筆刀等。宋軍中善使大刀的有不少,如王香春《齊音》中說“宋將關勝善用大刀”。由此可見,《水滸傳》中有關“大刀關勝”的描述,並非完全虛構。

岳飛之子用它衝鋒陷陣!盤點宋軍中的兵器

宋代長柄鐵刀

宋軍中的刀技訓練當是以“格鬥擊刺爲主”,不過所用器械不是真刀,而是以木製刀具來代替。訓練中,軍士們排成行列,以擊鑼爲號,兩兩出陣格鬥較技。爲了提高軍士的訓練水平,宋代朝廷還屢屢下詔,獎勵那些武藝出衆者。

如宋慶曆六年(1046年)下詔:“槍刀手勝三人者,立爲武藝出衆格。”元豐元年(1078年)頒佈的諸軍技藝格中,又規定“槍刀並標排手角勝負,計所勝第賞”。值得一提的是,大致從宋代開始,做工精良的日本刀通過民間渠道輸入中國,並在當時被譽爲“寶刀”。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寫有一首《日本刀歌》詩,詩曰:“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百金傳人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兇……”

另一位梅堯臣也寫有《錢君倚學士日本刀詩》,其詩曰:“日本大刀色青熒,魚皮貼把沙點星。東胡腰鞘過滄海,舶帆落越棲灣汀。賣珠人市盡明月,解絛換酒琉璃瓶……歸來天祿示朋遊,光芒曾射扶桑島。坐中燭明魑魅遁,呂虔不見王祥老……”從詩人的吟詠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刀不僅鑄造精良,而且裝飾也極其考究,所以好事者不惜以重金購得,以作炫耀的利器。

宋軍中除了槍、刀等常規兵械外,還有許多雜式兵器,如蒜頭、鐵錘、狼牙棒、蒺藜棒及“以鐵裹其上者”的河藜棒等。大量雜式兵器的出現,反映了當時漢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軍事文化交流。

岳飛之子用它衝鋒陷陣!盤點宋軍中的兵器

宋代短兵器

其中如打擊兵器的鐵錘,就與契丹族(遼)的影響有關。文獻中記岳飛的兒子岳雲善使的兩把鐵錘,重八十斤,每次打仗往往手持雙錘衝鋒在前。

岳飛之子用它衝鋒陷陣!盤點宋軍中的兵器

音樂劇中的岳雲

宋軍的雜兵中有一種“連枷棒”,此兵器在《武經總要》中又稱爲“鐵鏈夾棒”。關於此棒,《武經總要》中有這樣一段說明:鐵鏈夾棒原出西戎,它用來對抗漢之步兵,其形狀猶如農家打麥子用的“耞”,其棒包上鐵皮,非常有利於自上擊下。

此棒傳入中原後,漢兵的善用者,又巧於戎人。事實上,作爲打麥子用的連枷,在我國出現甚早,至少在春秋時期就有。不遲於唐代,該農具已發展爲一種守城兵器,杜佑的《通典》中曾有關於連枷棒守城功用的記述。後來,作爲守城兵器的連枷棒經過少數民族的發展,演變成了一種騎兵用的擊打兵器,又轉而傳入漢地,爲中原王朝所採用。

《武經總要》中說的“鐵鏈夾棒本出西戎”,後來“漢兵善用者,又巧於戎人”這一衍傳過程,生動地反映了多民族文化交流對於我國古代兵械技藝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周偉良

責任編輯:錦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