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牡蠣(先煎)、鱉甲(先煎)各30克,丹蔘(後下)、炮山甲(先煎)、牛膝各15~30克,當歸、赤芍各10~15克,三棱、莪術各9~12克,桃仁、川芎、紅花各6~10克。若合併腎陽虛即腎虛宮寒之證(較單純寒溼凝滯證多見),則宜溫腎散寒、暖宮調衝,可選方艾附暖宮丸(《沈氏尊生書》):艾葉5g,制香附10g,當歸10g,焦白芍10g,川芎5g,炙黃芪15g,川斷12g,熟地12g,肉桂3g(後下),吳茱萸3g。

一、乳腺、子宮類疾病

1.乳腺增生組方

藥用絲瓜絡、生牡蠣(先煎)各30克,當歸、瓜蔞、丹蔘(後下)、夏枯草各15克,赤芍、山茨菇、香附、穿山甲(先煎)各12克,柴胡、玄胡(研衝)各9克。病程較長加王不留行、牛膝、三棱、莪術;反覆發作加地龍、殭蠶、土鱉蟲、水蛭;硬結難消加皁角刺、桃仁、浙貝母、玄蔘。服法:每天1劑,水煎3次,分早中晚服。月經期停服,經後續服。3周爲1個療程,至疼痛及腫塊消失。

2.子宮肌瘤組方

益母草、生牡蠣(先煎)各30克,山茨菇、當歸、穿山甲(先煎)、丹蔘(後下)各15克,赤芍、地鱉蟲各12克,三棱、莪術、殭蠶、桃仁(打)、川芎、紅花各9克。出血量多加三七、小薊炭、蓮房炭;腫塊堅硬加地龍、皁角刺、夏枯草;反覆發作加生地、丹皮、玄蔘;包塊難消加全蠍、水蛭、蜈蚣。服法:每天l劑,水煎分4次服。月經期停服。2個月爲1個療程,至腫塊消失。戒房事,忌辛辣飲食。孕婦及有出血性疾病者禁服本方。

3.卵巢囊腫方藥

生牡蠣(先煎)、鱉甲(先煎)各30克,丹蔘(後下)、炮山甲(先煎)、牛膝各15~30克,當歸、赤芍各10~15克,三棱、莪術各9~12克,桃仁、川芎、紅花各6~10克。

病程日久加海藻,昆布;包塊消之不快加地龍、土鱉蟲、水蛭;服法:水煎,每天1劑,分3次服。月經期停服。

30天爲1個療程,直至症狀、體徵完全消失.注意:治療期間應節房事,忌生冷、香燥、酒類、辛辣飲食。孕婦、月經過多及有出血傾向和年老體弱者禁服用本方。

經方學堂分享:婦科名家婦經驗方大總結:乳腺、痛經、月經不調…

3、名醫名方 柴青乳癖方楊秉秀

組成 柴胡10克,青皮10克,赤芍15克,全瓜蔞10克,王不留行10克,紫丹蔘15克,枳殼10克,橘核15克,蒲公英15克,橘葉7~9克(鮮者爲佳)。

功效: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軟堅散結,消癖。

主治 乳腺小葉增生(乳癖)。對初起實證者療效較佳。

加減 乳頭疼痛,舌質紅,苔薄黃,肝經鬱熱者加丹皮10克,梔子10克,川楝子8克,延胡索10克,清肝熱,解鬱止痛;乏力,納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脾胃虛弱者加黨蔘15克,黃芪15克,白朮10克,茯苓15,健脾益氣;溢乳者,加炒麥芽50克,山楂10克,薏苡仁15克,消乳汁;有乳頭溢血者,加仙鶴草30克,白茅根30克,地榆15克,涼血止血;衝任虧虛者,加鹿角霜15克,山藥15,補骨脂10克補益衝任。

4、治子宮肌瘤方理氣逐瘀消脂湯(裘笑梅)

【組成】炒當歸、赤芍各9克,川芎3克,橘紅、姜半夏各6克,炙甘草3克,制香附、元參、浙貝母、炒川續斷各9克,炒枳殼6克,失笑散12克(包煎)、生山楂、牡蠣(先煎)各20克,白花蛇舌草12克,莪術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理氣消脂。

【主治】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合併不孕。

【加減】臨證應用,可隨證加減。

5、名醫名方 吳氏通管湯

組成 莪術15 克,丹蔘15 克,細辛2 克,大黃15 克,炮山甲15 克,水蛭15 克,當歸15 克,桃仁10 克,三棱10 克,紅花10 克,甘草5 克。

功效 活血祛瘀,疏通經絡,瘀祛生新。

主治 輸卵管阻塞所致不孕症。

用法 上藥每個月週期用藥10劑,於月經後5天開始用藥,每日1劑,用水煎3次,將3次藥汁合併,取100ml藥液趁溫保留灌腸,隔日1次,每月5次爲1療程;餘下藥液,1日2次分服,10天爲1療程。每劑藥3煎後藥渣,用布包熱敷下腹部,冷卻時蒸熱再敷,每日上、下午各敷1次,每次40~50分鐘。

可於宮腔乾淨後3~5日,用宮腔導管緩慢地宮腔注入藥液,首次量不得超過10ml,速度1ml/分鐘,隔日1次,每月5次爲1療程,連續3個療程。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

加減 若氣滯血瘀,寒邪凝滯,痰溼阻滯,擬活血爲主,調經種子,用官桂、小茴香、乾薑溫經散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元胡、五靈脂、蒲黃、沒藥化瘀止痛。若發現輸卵管粘連或炎症,酌加牛角絲(水牛角切絲)、人字草、牛膝。若出現白帶多,色濃,味臭,酌加白冠花、白果仁、銀花、紫花地丁。若遇宮冷不孕者配以附子、肉桂、紫石英。

二、名醫治閉經驗方

經方學堂分享:婦科名家婦經驗方大總結:乳腺、痛經、月經不調…


1 養血補腎助陽飲(裘笑梅)

組成:當歸12克,丹蔘15克,白芍9克,熟地30克,菟絲子9克,肉蓯蓉9克,巴戟天9克,淫羊藿12克,仙茅9克,鹿角膠16克(烊衝),阿膠12克(烊衝),紫河車粉 3克(分吞)。

功效:補督脈,壯元陽,養血液,生精髓。

主治:閉經屬產後脫血,腎陽虛損者;或席漢綜合徵。月經初潮來遲,或月經後期量少漸至停閉。頭暈耳嗚,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大便清薄。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脈沉。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用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1次,月經期停服。

2 鹿角霜飲(許潤三)

組成:鹿角霜20克,白朮20克,生黃芪25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香附 10克,半夏 10克,枳殼 20克,昆布15克,益母草15克

功效:溫陽,利水,通經。

主治:閉經屬腎虛痰溼者。症見經閉時間較久,形體肥胖,或有浮腫,胸脅滿悶,噁心疾多,神疲倦怠,性慾淡漠,脈象沉弱,舌質淡或胖嫩,苔薄白。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用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1次,月經期停服。

加減:臨牀應隨證加減:於月經10~15天,桂枝10克,桃仁10克;若服藥後感覺頭暈,可將鹿角霜改10克

3 瓜石湯(劉奉五)

組成:瓜蔞15克,石斛12克,玄蔘9克,麥冬9克,生地12克,巨麥12克,車前子9克,益母草12克,馬尾連5克,牛膝12克

功效:滋陰清熱,寬胸和胃,活血通經。

主治:閉經屬陰虛胃熱者;或血涸經閉。症見月經量少漸致停閉,伴心煩急躁,口乾舌燥,口渴欲飲,小便黃赤,大便祕結,或夜寐多夢,或消谷善飢。舌紅少津,脈細數。

方解:古人曾用三合湯(四物湯、調胃承氣湯、涼隔散)治療本病。原方由當歸、生地、白芍、大黃、元明粉、甘草、連翹、梔子所組成。在臨牀實踐中,劉氏觀察到多數病人,雖有上述症狀,而大便不一定乾燥。而且本病又系慢性病,非數劑藥能以收功。如若長期服用三合湯,因其中有大黃、元明粉等苦寒瀉下之品,更易耗傷津液。而本方瓜蔞,石斛以爲主藥,瓜蔞甘寒潤燥,寬胸利氣;石斛甘淡微寒,益胃生津,滋陰除熱,合用共奏寬胸潤腸,利氣和胃之效。另加玄蔘、麥冬養陰增液。因本病源於陰虛血燥,故在四物湯中去掉較爲溫燥的當歸、川芎,用生地滋陰生血;巨麥、車前子活血通經;益母草偏寒,通經活血之中又能生津液;馬尾連(或梔子)清胃熱,熱去則津液能以自生;牛膝引血下行,以期經行血至之目的。總之,全方以滋液清熱,寬胸和胃之力,而達到活血通經的目的。由於藥性平和可以長期服用。在臨牀應用時若見大便燥結,也可先用三合湯,待陽明燥實已解,仍可改用本方作爲後續治療。

加減:若大便燥結,加大黃6克以通腑瀉熱;裏實燥熱解除後,可加當歸10克、赤芍15克、丹蔘20克、澤蘭10克以活血通經。

4 通經散(徐志華)

組成:當歸10克 赤芍10克川芎5克紅花10克 桃仁10g 炮山甲 10克烏藥10克 劉寄奴10克 牛膝10克 肉桂3克 三棱10克 文術10克 丹蔘12克。

功用:理氣活血,逐瘀通經。

主治:閉經屬氣滯血瘀者。症見月經週期先後不定,量少,漸至閉經或表現爲驟然停閉,伴情志抑鬱易怒.脅痛或少腹脹痛拒按。舌黯或有瘀斑,苔正常或薄黃,脈弦或緊。

蔡小蓀:痛經多數是經血排出困難,瘀滯疼痛,治法以通爲主。當歸9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香附9克 元胡9克 丹蔘9克 紅花4.5克 白芍9克水煎服。服藥時間應在行經前三天即開始服用,特別是膜樣痛經、及內膜異位症等,否則效果不顯。

蔡小蓀治療崩漏驗方

組成:生地12g,炙龜版10g,煅牡蠣30g,丹皮炭10g,旱蓮草20g,熟女貞20g,白芍12g,潞黨蔘12g,黑芥穗10g,生蒲黃15g(包煎)。

功能:育腎滋陰,清熱止崩。

主治:陽崩症。經量過多如注,色鮮無塊,或淋漓日久,顴紅潮熱,咽乾口燥,腰痠頭暈,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細弦。

經方學堂分享:婦科名家婦經驗方大總結:乳腺、痛經、月經不調…

三、痛經

痛經良方——溫經止痛湯

組成:當歸30克,川芎、酒白芍各12克,烏藥、香附子、元胡各10克,肉桂、炙甘草各6克。加減:寒凝胞宮,少腹冷痛較甚者加小茴香、九香蟲各10克;伴四肢腫脹者加澤蘭葉15克。茯苓12克;飲食呆滯者加麥芽、山楂各15克,砂仁8克;瘀阻較甚、少腹刺痛者加桃仁、紅花、五靈脂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涼水500毫升浸泡30分鐘後。用文火煎煮20分鐘,濾取藥汁。如法煎煮2次。合併藥液分2~3次溫服。於每月月經前服3~4劑,連服3個月期週期。

適用於功能性痛經,症見經前數日及行經期少腹冰冷脹痛.甚則劇痛難忍,得溫痛減,經期後延,經行塊多不暢,至經行過半則痛漸緩,舌質黯或有瘀點,苔白,脈弦等症。

按語:溫經湯針對寒凝、氣滯、血瘀的病機而設,故藥用當歸、川芎活血行氣,散瘀通經;白芍“除血痹”(《本經》),柔肝緩急;烏藥溫通行氣散寒,解凝止痛;肉桂溫經散寒,通陰解凝;元胡、香附行氣活血定痛;炙甘草補中和藥。諸藥合之,共奏溫經散寒,行氣活血,通經止痛之功。俾寒散、氣行、血活,經行通暢,則其痛自愈。服藥期間及經期勿淋雨涉水,坐臥溼地,並應舒情志,解鬱怒,適寒溫,忌食生冷厚味,生痰戀溼之品。

[辨證方]

1、寒 證

韓百靈:溫腎扶陽湯,治胞中虛寒型痛經,婦女經期小腹隱痛,喜溫喜按,經色清稀,腰痠腿軟,四肢不溫,尿頻,白帶下注,面色淡白,舌質淡潤,脈象沉緩無力。人蔘9克 山藥9克 熟地9克 山萸肉6克 吳茱萸6克 菟絲子9克 肉桂6克 附子6克 補骨脂9克 白朮9克《百靈婦科》

顏德馨:治療之法,以通爲主,多用溫經逐寒,祛瘀止痛,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湯獨擅勝場,每於經前投此,多應手而效。曾以治痛經達十餘年纏綿不愈者,或痛甚則厥,或劇痛需以度冷丁方得小安等頑固病例,亦有殊效。

小茴香7粒(炒) 乾薑0.6克(炒) 元胡3克 沒藥6克(炒) 當歸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黃9克(生) 靈脂6克(炒)水煎服。每次月經來潮前連服5~7劑,一般連續治療3個月即獲痊癒。

陳澤霖:臨牀所見以寒凝血瘀爲多見,治宜溫通爲主。我曾以下方爲主加減治癒了不少痛經病人。肉桂3~9克 小茴香6克 制香附9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赤白芍各15克 青陳皮各9克 阿膠9克 艾葉9克 益母草30克 乳沒各4.5克

經方學堂分享:婦科名家婦經驗方大總結:乳腺、痛經、月經不調…

2、熱 證

傅山:婦人有經前腹疼數日,而後經水行者,其經來多是紫黑塊。方用宣鬱通經湯。白芍15克(酒炒) 當歸15克(酒洗) 丹皮15克 山梔子9克(炒) 白芥子6克(炒研) 柴胡3克 香附3克(酒炒) 川鬱金3克(醋炒) 黃芩3克(酒炒) 生甘草3克水煎,連服4劑,下月斷不先腹疼而後行經矣。此方補肝之血,而解肝之鬱,利肝之氣,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3、虛 證

卓雨農:腎虛肝鬱的,經來色淡而少,經後腹痛腰痠,肢軟無力,益腎調經湯主之。

杜仲 續斷 熟地各9克 當歸6克 白芍(炒)9克 益母草12克 焦艾 巴戟 烏藥各9克水煎服。

朱承漢:經行或經淨後小腹綿綿作痛,按之舒適,經水色淡質清,面色蒼白,精神萎弱。炒黨蔘12克 炒白朮9克 全當歸9克 東白芍9克 炒川芎4.5克 炙甘草4.5克 大熟地12克 茺蔚子9克 制香附9克

4、實 證

劉赤選:婦女月經將來一兩小時,因子宮後屈,瘀滯經血,阻其排出,以致小腹發生疼痛,必候經水排出一兩天內,才能逐漸緩解,宜用失笑散合逍遙散,在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服,每天服1劑,連服3~6劑可經通痛除,照法再服3~6月,可以根治。蒲黃6克 五靈脂12克 當歸9克 白芍12克 柴胡9克 茯苓12克 白朮12克 炙甘草4.5克

卓雨農:瘀血阻滯的,經來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塊,排出則痛減,加味失笑散主之。蒲黃 五靈脂各6克 延胡 丹皮各9克 桃仁6克 香附9克 臺烏6克,水煎服。疼痛引及少腹兩側痛劇者,加薑黃6克、乳香6克;大便燥結,加大黃6克。

冉小峯:乳脹散,治月經前乳房脹滿。當歸9克 紅花9克 白朮6克 王不留行9克 橘葉9克 陳皮3克,上6味,研爲粗末,以水200毫升,浸泡30分鐘,煮沸15分鐘,濾過;殘渣再加水150毫升,煮沸10分鐘,濾過,合併兩次濾出液備用。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李維芳:痛經一號方系青島已故名老中醫傅乃傑所傳,餘用於臨牀20餘年,收效甚爲滿意。丹蔘30克 烏藥10克 枳殼10克 香附12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月經前服。有熱者,方中丹蔘改爲丹皮10克。

[食療方]

陳修園:豬肚胡椒湯,治婦人經寒,往來時有痛。豬肚1個,洗淨,入胡椒24克,裝入肚內,燉爛食。(寒證)

朱承漢:治療痛經簡便方。(寒證) 鮮姜 紅糖各15克 焦山楂12克水煎服。

四、月結不調

1.肝腎不足

主證:年逾十八月經未至,或初潮較遲,或經來延後量少、色淡、質稀,漸至經閉;腰膝痠軟,或足跟痛,頭暈耳鳴,消瘦乏力,婚久不孕,目眶黑暈,或面部有色素沉着,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或尺弱;子宮發育不良,生殖器幼稚或卵巢無排卵功能。

治法:補腎養肝調經。

方藥:加減歸腎湯(臨牀驗方)。

菟絲子18g,枸杞子15g,熟地15g,山萸肉12g,淮山藥15g,制首烏15g,紫河車9g(研吞),黨蔘12g,當歸12g,雞血藤15g,阿膠9g(烊衝),肉蓯蓉12g,茺蔚子10g。

加減:若合併肝氣鬱結,症見情志抑鬱、胸悶脅痛、時欲嘆息、脈沉細弦者,宜上方去山萸肉、雞血藤,加柴胡6g、制香附10g、杭白芍12g、八月扎12g、玫瑰花6g等,以益腎疏肝調衝;合併血瘀,小腹脹痛拒按、舌淡黯有瘀點、脈沉細澀者,加紅花6g、牛膝 12g、三棱10g、莪術10g等,以益腎化瘀調衝;合併瘀阻,形體肥胖、帶下粘稠、身重倦怠、舌淡胖有齒痕者,加蒼朮10g、香附10g、法夏10g、陳皮6g、膽南星6g等,以益腎導痰調衝;子宮偏小者,加川斷15g、紫石英18g(先煎)、鹿角片12g(先煎),以助長子宮發育。

服法: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下同。

經方學堂分享:婦科名家婦經驗方大總結:乳腺、痛經、月經不調…

2.腎陽虛證

主證:經水超齡未潮或月經延後,經量過少,經色淡紅,質清稀,經水漸閉;畏寒肢冷,腰背痠痛,精神萎靡,發脫枯悴,性慾減退,或不孕,或面肢浮腫,尿頻或夜尿,或五更泄瀉,面色蒼白,舌淡胖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或沉弱;子宮偏小,生殖器幼稚或萎縮,第二性徵發育不良,雌激素水平低下,血FSH、LH及皮質醇或尿17-羥、17-酮類固醇偏低,無排卵表現。

治法:溫腎助陽調經。

方藥:加減右歸湯(臨牀驗方)。

熟地15g(或砂仁細拌),炒山藥15g,山萸肉9g,枸杞子12g,菟絲子15g,鹿角片12g(先煎),淡附片4.5g(先煎),肉桂3g(後下),仙靈脾15g,仙茅12g,巴戟肉12g,覆盆子12g,茺蔚子10g,炒當歸12g。

加減:伴脾虛便溏者,去炒當歸,加炒白朮12g、炒黨蔘15g、茯苓10g、廣木香6g(後下);面浮足腫者,加黃芪18g、防己12g、胡蘆巴12g;腹脹氣滯者,加青、陳皮各6g、枳殼10g、烏藥10g;性慾低下者,加陽起石18g(先煎)、石楠葉12g、海馬3g(研吞)。

3.腎陰虛證

主證:閉經較久,或月經延後,經血量少、色鮮紅而至經閉;五心煩熱,頭暈目眩,腰膝痠軟或足跟痛,咽乾盜汗,溲赤便幹,舌紅或有裂紋,少苔或無苔或花剝苔,脈細數或帶弦;子宮或略小,雌激素水平可偏高,稀發或無排卵。

治法:滋腎養陰調經。

方藥:加減左歸湯(臨牀驗方)。

生熟地各15g,淮山藥12g,山萸肉9g,枸杞子15g,菟絲子9g,何首烏15g,女貞子15g,旱蓮草12g,炙龜板15g(先煎),茺蔚子10g,生甘草6g。

加減:若腎虛肝火旺,伴煩躁易怒者,去菟絲子,酌加知母10g、黃柏10g、白蒺藜12g、夏枯花12g、石決明30g(先煎)等清肝平肝之品;腎虛心火旺,伴心中煩熱、夜寐夢擾者,酌加黃連5g(後下)、黃芩 10g、梔子12g、蓮子心12g、大黃10g(後下)等清瀉心火之品;若腎水不足、心腎不交,伴心悸怔仲、虛煩、健忘或易驚者,酌加天麥冬各10g、五味子6g、柏子仁12g、酸棗仁15g、丹蔘25g、夜交藤20g等寧心安神之品。

4.腎陰腎陽兩虛證

主證:兼具腎陰虛及腎陽虛兩組症狀。

治法:滋腎溫陽,陰陽並補,調理衝任。

方藥:二仙湯(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曙光醫院)加減。

仙茅12g,仙靈脾12g,當歸10g,巴戟肉9g,菟絲子15g,炙龜板15g(先煎),杞子12g,女貞子15g,制首烏15g,茺蔚子9g。

加減:若偏陰虛者重用滋陰之品,陰虛火旺者則加知母10g、黃柏(鹽水炒)10g等以滋

陰瀉火;偏陽虛者重用助陽之品。

5.氣血虛弱證

主證:月經量減少,經色淡、質稀薄,經期逐漸後延繼而閉經;面色蒼白或萎黃,神倦嗜臥,氣短懶言,或食慾不振,頭暈眼花或心悸怔仲,失眠多夢,毛髮不澤易脫落,肌膚不潤甚或甲錯,脣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治法:補氣養血調經。

方藥:人蔘養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人蔘10g(另調),黃芪20g,白朮10g,茯苓10g,遠志6g,陳皮10g,當歸10g,白芍15g,熟地15g,桂心3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

加減:若心悸怔忡者,加生脈散10g、石菖蒲10g以養心安神;若因產後大出血所致閉經,症見氣血虛弱,終致腎氣衰憊,可予上方加仙茅10g、仙靈脾12g、鹿角膠10g(烊衝)、紫河車6g(研吞)以填補精血;若因蟲疾所致閉經,當先治蟲,繼以鍵脾和胃,補氣養血而治經閉。

6.陰虛血燥證

主證:月經後期量少,經色鮮紅,繼而閉經;形體瘦削,潮熱或五心煩熱,咽乾口燥,兩顴潮紅,盜汗,或有骨蒸勞熱,咳嗽唾血;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益精,養血調經。

方藥:秦艽鱉甲湯(《衛生寶鑑》)加味。

秦艽10g,鱉甲12g(先煎),銀柴胡10g,地骨皮10g,知母10g,青蒿10g,烏梅10g,當歸10g,生地10g,玄蔘10g,枸杞子12g,菟絲子15g。

加減:若陰虛肺燥咳嗽不已者,加川貝10g、麥冬10g以滋陰潤肺;唾血者,加阿膠10g(烊衝)、白茅根10g、百合10g、白及10g以潤肺止血;若爲癆瘵(確診爲肺結核)所致則又須抗癆(抗結核)治療;若陰中乾澀灼熱者,配合外洗方:大黃10g、青蒿10g、玄蔘10g、桃仁10g、甘草6g煎水坐浴。

7.氣滯血瘀證

主證:月經週期先後不定,量少色暗,漸至閉經或表現爲驟然停閉;情志抑鬱易怒,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舌黯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脈弦或緊。

治法:疏肝理氣,化瘀通經。

方藥: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川芎10g,熟地15g,赤芍15g,牛膝15g,桔梗6g,柴胡10g,枳殼15g,甘草10g。

加減:若胸脅乳脹痛明顯而伴有結塊者,加青皮6g、橘葉10g、路路通、炮山甲10g(先煎)以理氣散結;若氣鬱化火,見心煩口苦、胸脅脹滿、舌紅苔薄黃、脈弦而數者,加黃芩10g、梔子10g以清肝瀉火;若肝鬱脾虛,納少便溏者,去桃仁、熟地,加白朮10g、茯苓10g以健脾化溼。

8.痰溼阻滯證

主證:月經數月不行;形體肥胖,胸烷滿悶,或嘔惡痰多,神疲體倦,面浮足腫,或帶下量多,色白,質粘;舌淡苔白膩,脈滑。

治法:祛痰除溼,活血通經。

方藥: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診治祕方》)合佛手散(《普濟本事方》)。

茯苓15g,半夏10g,陳皮10g,甘草10g,蒼朮10g,香附10g,膽南星6g,枳殼12g,生薑5片,神曲12g,當歸12g,川芎10g。

加減:若嘔惡、脘悶者,加厚朴10g、竹茹10g以寬胸和胃止嘔;若痰溼化熱,苔黃膩者,加黃連6g(後下)、黃芩10g、麥芽10g以清化溼熱;若合併腎虛(臨牀以腎虛痰狙閉經爲多)者,宜益腎導痰調衝,可予上方加仙靈脾12g、巴戟肉10g、五子衍宗丸18g(分吞)以補腎益衝。

若可捫及兩側增大的卵巢伴多毛症而確診爲多囊卵巢病者,應參照多囊卵巢綜合徵節處理。若發現與內有徵積(腦垂體腫瘤等病變)有關,除輔以中藥化瘀消瘤之品外,還應配合手術或放射療法等。

9.寒溼凝滯證

主證:月經驟然停止,數月不行;小腹脹痛,四肢不溫,白帶量多,色白質稀薄,骨節痠痛,或有經、產感受風寒病史;舌淡、苔白膩,脈細或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逐瘀通經。

方藥: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加減。

當歸10g,川芎6g,赤芍10g,桂枝6g,吳茱萸5g,莪術10g,牛膝10g,黨蔘12g,雞血藤15g,苡仁15g,甘草6g。

加減:若小腹冷痛明顯者,加小茴香68、艾葉10g以暖宮散寒止痛;骨節痠痛明顯者,加北細辛3g、防風6g、羌活6g以溫經祛風化溼;大便溏泄者,去當歸,加蒼、白朮各10g、茯苓10g、六神曲10g以健脾利溼止泄。

若合併腎陽虛即腎虛宮寒之證(較單純寒溼凝滯證多見),則宜溫腎散寒、暖宮調衝,可選方艾附暖宮丸(《沈氏尊生書》):艾葉5g,制香附10g,當歸10g,焦白芍10g,川芎5g,炙黃芪15g,川斷12g,熟地12g,肉桂3g(後下),吳茱萸3g。加紫石英30g(先煎)、蛇牀子12g、仙靈脾12g、鎖陽12g等,此爲臨牀治療腎虛宮寒閉經不孕的常用有效驗方。

五、驗方、單方

經方學堂分享:婦科名家婦經驗方大總結:乳腺、痛經、月經不調…

1.四二五合方(《劉奉五婦科經驗》)

處方:熟地、牛膝、仙靈脾各12g,枸杞子15g,當歸、白芍、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車前子、仙茅各9g,川芎3g。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適應證:血虛腎虧所引起的閉經或席漢氏綜合徵。

2.瓜石湯(《劉奉五婦科經驗》)

處方:瓜蔞15g,石斛、生地、瞿麥、牛膝、益母草各12g,玄蔘、麥冬、車前子各9g,馬尾連6g。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適應證:陰虛胃熱引起的血涸閉經。

3.益腎解鬱湯(程涇《月經失調與中醫週期療法》)

處方:熟地、鹿角片、仙靈脾、川斷、八月扎各12g,懷山藥、杞子、菟絲子各15g,當歸、白芍、制香附、茺蔚子各9g,柴胡6g,玫瑰花3g。

服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適應證:腎虛肝鬱型的閉經、不孕症。

4.山楂內金散(經驗方)

處方:生山楂60g,生雞內金30g,劉寄奴15g。

服法:生山楂去核乾燥研粉,生雞內金乾燥研粉,二藥混合,劉寄奴煎湯加紅糖適量,每次送服藥粉15g,每日3次。

適應證:氣滯血瘀型閉經。

5.酒軍飲

川大黃末9g,黃酒125ml。大黃末用黃酒送下,服後在屋內行走1-2小時,輕者3劑,重着5劑。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用於血瘀型閉經,尤適於室女阻閉,午後發熱。(《婦科病中醫治療法》)

6.蠶砂酒:

蠶砂30g,黃酒500g。酒煎蠶砂去渣,裝瓶內,每次服1杯,每日3次,宜常服,用於各型經閉。(《驗方精選》)

7.通經蛋:

用孕婦尿泡雞蛋。以鮮蛋敲裂縫,用3月孕以上孕婦尿泡48小時後取出洗淨。冷水用文火煎熟,每日喫一個,10-12天爲一療程。(《哈爾濱中醫》1962;203(5):161)

8.雞血藤、棉花根各30g,水煎服。治療氣血虛弱型閉經。(《婦產科疾病中醫治療全書》)

9.川樸30g,桃仁18g,紅花10g,水煎服,日1劑。具有理氣活血,化瘀通經之功效。用於氣滯血瘀型婦女。(《婦科精華》)

10.鮮土牛膝30-60g,或加馬鞭草的鮮全草30g,水煎,調酒服,治療血滯經閉。(《婦產科疾病中醫治療全書》)

11.丹蔘60g和紅糖煎水服,日1次,具有活血養血的功效。用於陰血不足型經閉。(《中國民間小單方》)

12.當歸10g,益母草30g,水煎服。具有養血活血的功效。用於血虛瘀哩型經閉。(《中醫婦科臨牀手冊》)

五、中成藥

1.歸腎丸:功能滋陰補腎,益精養血。用於腎虧血虛型。水蜜丸。每次9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右歸丸:功能溫腎壯陽,調補衝任。用於腎陽衰憊型。蜜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2-3次,飯前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

3.左歸丸:功能滋補腎陰,調養衝任。用於腎陰虧損型。蜜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2-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

4.河車大造丸:滋陰清熱,補腎養肝。用於肝腎陰虛,精血虧損型。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5.坤靈丸:功能益腎填精,養血益氣。用於肝腎不足型;糖衣丸。每付15粒。口服。每次1付,每日2次。

6.女寶:功能補腎化瘀調經。用於肝腎不足型。膠囊劑。每粒0.3g,每瓶30粒。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7.婦科金丸:功能補益肝腎,養血調經。用於肝腎不足型。蜜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2次。

8.八珍益母丸:功能補益氣血調經。用於氣血兩虧型。蜜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日3次。

9.女金丹:功能養血益氣調經。用於氣血兩虧或寒凝胞宮型。蜜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日2次。薑湯或溫黃酒送下。

10.鳥雞白鳳丸:功能峻補氣血,調經止帶。用於氣血虧虛型。蜜丸。每丸重9g。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11.當歸浸膏片(丸):功能補血和血調經。用於陰虛血燥型。每次4-6片(或每次10-20粒),每日3次。

12.定坤丹(丸):功能補氣養血,舒鬱調經。用於氣虛血虧,肝鬱不舒型。大蜜丸。每丸12g。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13.調經活血片:功能舒肝解鬱,行氣活血,調經止痛。用於肝鬱氣滯血瘀型。片劑。每片0.35g。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小腹冷痛者,用薑湯送服。

14.通經甘露丸:功能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用於血瘀型。水丸。每次6-10g,每日2次。

聲明:本文轉載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文中內容爲轉載,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爲處方,請勿盲目試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