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該家族具體的中進士情況,此論文中有如下列舉:“累代甲科指葉氏六世中有五代先後登進士:葉觀國,乾隆辛未科。葉茂盛有三個兒子,長子葉觀國後來考中進士,成爲了三山葉氏首中進士之人。

三山葉氏乃是福州望族,而該族的興旺始於乾隆初年的葉觀國,關於三山葉氏一族的歷史脈絡,葉觀國在《三山葉氏族譜序》中寫道:

吾葉得姓,出自楚令尹葉公,夾漈《氏族志》所謂“以邑諡得氏者”也。今南陽葉縣部民尚多葉姓,唐中葉有徙居光州固始者,厥後又自固始他徙,或在浙之處州,或在江西吉安,或在閩之仙遊,其居於同安之佛嶺下者,爲唐末學士諱沫公子熹公,蓋學士嘗從王審知入閩,遂著籍於此也。世遠地隔,系次莫得而詳。迨宋鹹淳中有石巖公者,自佛嶺下卜居福清之東高山,是爲吾始遷之祖,禮所謂別子者是已。閱五世而包老公自東高山析居化下里海頭鄉。國朝順治初,吾曾祖君興公又自海頭析居會城。


葉觀國綠筠書屋:三山望族,書藏五世(上)韋力撰


《孫淵如先生全集》二十二卷 清光緒二十年湖南四賢書局刻本,葉觀國序言1


葉觀國綠筠書屋:三山望族,書藏五世(上)韋力撰


《孫淵如先生全集》二十二卷 清光緒二十年湖南四賢書局刻本,葉觀國序言2


葉觀國將其家族的歷史追溯到春秋時期,他首先從葉氏得姓講起,葉觀國說葉姓本自楚國的尹葉公,而此人本名沈諸梁,字子高,他是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沈尹戌之子,後來沈諸梁被楚昭王任命爲葉邑尹,故其後世以葉爲姓,而沈諸梁也就成爲了葉氏始祖。葉觀國在序言中引用了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的所言,以此來證那個時代的得姓方式,之後他又簡述了葉姓在秦漢唐宋時期的變遷過程,到北宋末年,葉氏後人跟隨宋室南渡,從河南葉縣遷居到光州固始。另外還有一支,在唐朝時跟隨王審知進入福建,這一支就是同安佛嶺葉氏的始祖。之後又幾經輾轉,到清順治初年,葉觀國的曾祖葉學禎遷居到省城閩縣。

葉觀國的祖父葉仕輝在科考方面頗不順利,故中年之後轉而經商,但晚上他得暇仍然在鄉里教學。葉觀國的父親葉茂盛在科考方面同樣運氣不佳,清雍正十年,葉茂盛參加鄉試,原本他的試卷受到了房師的舉薦,可惜舉薦太晚而未能考中。葉茂盛有三個兒子,長子葉觀國後來考中進士,成爲了三山葉氏首中進士之人。二子葉觀海在乾隆十八年中舉,後來做過蒙陰、長山等地知縣。三子葉觀成早年即已去世。可見,三山葉氏的發達乃是始自葉茂盛對三子的培養。

關於葉茂盛何以能培養出兩位有出息的兒子,郭則澐所撰《洞靈續志》卷七載有如下一段離奇故事:

吾閩葉氏自毅庵先生以翰詹直禁近,其後嗣簪纓不絕。有所謂扁擔公者,毅庵父也,貧甚,僅恃一扁擔肩物,得貲自活。久之益困,將投水,先舉扁擔投之,私祝曰:“若異日可望發跡者,則扁擔立於水,當留命以待。”果卓立水上。後年四十餘乃娶婦,生子即毅庵,家以頓振。毅庵視學某省,其子某隨侍,謀通關節,伺毅庵燈下閱卷,揮扇滅其燈,將取卷易之。毅庵心知其意,以兩手按卷曰:“天理不佑,絕汝書香。”厥後各房科第蟬嫣,以世翰林名,獨某裔功名不繼,至同治末,始有登乙科者。裏中人至今傳述其事,以爲天道之不可誣也如此。


葉觀國綠筠書屋:三山望族,書藏五世(上)韋力撰


《武夷山志》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軒刻本,葉觀國序言1


葉觀國綠筠書屋:三山望族,書藏五世(上)韋力撰


《武夷山志》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軒刻本,葉觀國序言2


葉觀國綠筠書屋:三山望族,書藏五世(上)韋力撰


《武夷山志》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五夫尺木軒刻本,葉觀國序言3

郭則澐也認爲三山葉氏的發達雖然始自葉觀國,但與其父葉茂盛有重要關係,葉茂盛被稱爲扁擔公,乃是因爲他當年極其貧困,僅憑一條扁擔給人搬運物資來賺取生活費用。後來日子過得難以維繼,葉茂盛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他決定投水自殺,等其站到水邊時,他先將扁擔投入水中,並且心中默唸:如果今後生活能有轉機,那麼這個扁擔將會豎立於水中。眼前所見果然如其所願,於是葉茂盛決定不再自殺。

此後的葉茂盛因爲心中有希望,所以他繼續艱難爲生,到四十多歲時方得娶妻,後來生了三個兒子,其中長子葉觀國最有成就。葉觀國在任某省學政時,他的兒子陪侍身邊,有人賄賂葉觀國之子希望能夠考取高分。在某天晚上,葉觀國於燈下翻閱試卷,其子以給父親扇扇之機將燈扇滅,在黑燈之下,此子想將行賄之人的考卷暗自換下。葉觀國對此子的舉措心知肚明,他用手按着原來的試卷,同時跟兒子說:這種作法天理不容,今後你在科舉方面不會有成就。果然葉觀國的幾個兒子後來都考取了功名,獨有此子這一支成就較差,直到同治末年,該支纔有登科之人。這個故事在福建流傳甚廣,人們都認爲這是上天的公平。


葉觀國綠筠書屋:三山望族,書藏五世(上)韋力撰


故居入口


關於這個故事,後世流傳有不同的版本,比如道光版的《福建通志》中首先講述了葉觀國爲官的經歷:“觀國,乾隆十八年典河南鄉試。二十一年,典湖北鄉試。事竣,即奉命督學雲南。使還。逾歲,復典湖南鄉試。二十七年,充順天鄉試分校官。是年,又奉命督學廣西。任滿,以丁外艱歸裏。服闕,入都補官教習庶吉士,充日講起居注官。三十六年,典雲南鄉試。逾年,充會試分校。四十六年,充武會試總裁。四十八年,典四川鄉試,即於闈中奉命督學安徽。所至操守清嚴,鑑別精審。”

由此可見,葉觀國在多地任學官,在此期間,他奉公守法,對於他在這方面的操守,《福建通志》中舉出兩個實例:“在粵西時,值乙酉選拔之期,有某生爲權要人婿,挾手書相托,觀國得書立焚之。榜出,闔屬翕然。按使各郡,約束丁役,無秋毫糜費。比任滿,代者以供應不周,釀大案。撫臣劫奏‘所至派夫較前任學臣葉某多七百餘名’雲。在安徽時,常暑夜閱卷,留一僮麾扇。值扇風滅燭,觀國遽以手壓卷,而手面有一卷飛來,燭視之,則所擯卷也。其明察類此。”

葉觀國在粵西任學官時,某位高官的女婿寫信給葉觀國,請他在考試時能夠高抬貴手,葉觀國得到這封信後立即將其焚燒,而發榜之時,上面也沒有此人之名。在發榜前,很多人都認爲葉觀國會給此高官面子,將其女婿錄入榜中,而葉的所爲讓很多人讚歎其的正直。雖然葉觀國在科考方面有較大的權力,然而他卻一點都不奢靡,所到之處儘量不攪擾地方,以至於某人太過奢靡而受到彈劾時,就是拿葉觀國的廉潔作比較。


葉觀國綠筠書屋:三山望族,書藏五世(上)韋力撰


正堂


葉觀國綠筠書屋:三山望族,書藏五世(上)韋力撰


沒搞清這是什麼東東


葉觀國綠筠書屋:三山望族,書藏五世(上)韋力撰


瓷塑


關於那個扇扇滅燭偷換試卷的故事,《福建通志》中也有記載,此處明確地稱這個故事發生在安徽,而扇扇之人乃一僮僕,是何人在燈滅時換卷,文中未曾點明是其子。但至少說明這個故事確有所本,否則不會錄入《福建通志》中。

也正是因爲葉觀國的公正廉潔,同時再加上他教子有方,使得自觀國之後直到近代,三山葉氏在科舉方面人才輩出。對此,阮娟在其博士論文《三山葉氏家族及其文化研究——以葉觀國、葉申薌爲核心》中稱:“葉氏家族首先是科舉世家、翰林世家。自葉觀國起六世,葉氏家族共有十六名進士,二十九名舉人(自觀國後,葉氏子孫的命名順序爲‘申、昌、滋、大、在、於、樹、德’。六世葉氏家族男性成員爲三百五十六人,先中舉人後中進士者,只以進士計)。梁章鉅《歸田瑣記》‘兄弟進士’記觀國三子同登進士弟。《舊典備徵》的卷四科名佳話,‘累代甲科’‘五子登科’‘六子登科’均記載閩縣葉氏家族科名之盛。”

對於該家族具體的中進士情況,此論文中有如下列舉:“累代甲科指葉氏六世中有五代先後登進士:葉觀國,乾隆辛未科;觀國子申萬,嘉慶乙丑科;申萬子敬昌,嘉慶己卯科;敬昌孫大焯,同治戊辰;大焯子在琦,光緒丙戌。五子登科即葉觀國有五子登舉人、進士榜:二子申棻,嘉慶壬戌科進士;四子申藹,乾隆乙卯科舉人;五子申苞,嘉慶戊午科舉人;六子申萬,嘉慶乙丑科進士;七子申薌,嘉慶己巳科進士。六子登科即葉雲滋(申萬之孫,敬昌之子)六子:長子大同,同治乙丑科進士;次子大堤,同治庚午舉人;三子大泳,光緒丙子舉人;四子大焴,同治壬戌舉人;五子大焯,同治戊辰進士;六子大涵,光緒丙成進士。而葉氏‘五世八翰林’更開創了福州科舉的先河,被譽爲‘科舉史上的奇蹟’。(曾意丹《科舉史上的奇蹟》)”

對於三山葉氏自葉觀國後考取的功名以及在各地任職的情況,黃啓權在《福州葉氏教育世家》一文中予以了一一列舉,而其所列最後一位則是葉觀國的六世孫、葉大焯長子葉在琦。此人爲光緒十二年進士,而他最早認識到林覺民“是兒不凡”。對於葉氏家族的高貴品性,黃啓權在文中有如下總結:“一、正直清廉。葉觀國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令人肅然起敬,無比仰慕。二、愛才重士。葉申藹關心士人,得知書院教師缺薪,立即捐俸予以補給,又親自購備書籍供學子閱讀。他與葉滋森都還捐俸興修文廟、學堂、書院。三、甘於奉獻。爲了教育,他們不惜重金,不遺餘力。葉申萬在高廉爲給諸生籌辦助學金,竟用自己的俸金投入二千兩巨資,興辦兩個鹽場。葉儀昌、大焯、大遒,都爲教書育人辛勤勞累;葉在琦還爲興辦新學、培養新型人才貢獻力量。”

三山葉氏家族何以能在科舉史上創造這麼高的成就,這當然跟葉觀國的觀念有很大的關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家有六男子,訓課事最急。

敢希龍與鳳,莫作豬及鴨。

學堂利幽靜,簾幕命遮冪。

我家寡憑藉,所恃寸心赤。

仕官二十年,未敢蓄黃白。

有子不讀書,愧此頭上幘。

葉觀國認爲家中的六個男兒最緊要之事就是要刻苦讀書,他謙稱不敢期待兒孫們成龍成鳳,但至少不要混同於豬和鴨。葉觀國自稱家族中沒有強大的後臺和勢力,所憑藉的就是一片赤誠之心,而他爲官二十年,並沒有積累下多少錢財,最讓他欣慰者則是兒孫們都能刻苦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