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文:老张在路上

今天是“七七事变”82周年,远去了刀光枪林,散去了硝烟,然而那段历史永不可忘。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们。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01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军队在中国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中为宋哲元)

现在说到“卢沟桥事变”,中国军人奋起抵抗,人们耳熟能详的抗日英雄的大名是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星文等人。这几个人除了吉星文是团长外,都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高级将领。

第29军原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部队。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后,1931年1月西北军余部经张学良整编,编为一个军,番号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由西北军“五虎将”之一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辖两个师。同年6月又按全国统一番号改称第29军,部队增加1个师的编制。

长城抗战后29军扩充为4个师、6万余人的一支劲旅。1935年《何梅协定》后,国民党中央军、东北军撤出河北,29军更是成为华北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二十九军已有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特务旅、2个保安旅,共5师23旅的兵力,另外有直属军事教导团,冀、察、天津保安队,总兵力达到了10余万众。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七七事变”前,第29军分驻于冀察两省和平、津两市,军部驻南苑。据称,当时第29军部队,除驻卢沟桥和长辛店的第37师110旅219团有战备任务,准备对付日军的挑衅外,其余各部均为平时按治安需要配置的,不是战斗部署,都无明确的战备任务。所以在军事上疏于戒备。

219团上校团长吉星文,抗日名将吉鸿昌之侄。七七事变前除团部与第一、第二营位于长辛店外,第3营驻防宛平城和卢沟桥一带。第三营为加强营,配备4个步兵连,1个重迫击炮连,1个轻迫击炮连,1个重机枪连,共1400余人。

1937年7月7日夜,第三营在中校营长金振中率领下,奋起抵抗,打响反击日军猖狂进攻的第一枪。随即,二十九军各部分别在宛平、丰台、长辛店、南苑、西苑等地与日军激战,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后人有诗赞道:

二十九军敢争锋,铁血男儿十万兵。

当年鏖战喜峰口,今日不让宛平城!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向华北增兵,大举进攻。29军虽顽强抵抗,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但因当局的战略失误,29军孤军奋战,伤亡惨重,被迫退出平津地区。

全民抗战开始,29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下辖77军、59军、68军,都参加了徐州会战。后来以张自忠的59军、冯治安的77军,加上曹福林的55军(曹也是西北军出身,为韩复榘部将),组建第33集团军,张自忠任总司令,冯治安任副总司令,张克侠任参谋长,算是29军的延续。张自忠后来殉国于湖北抗日战场。

抗战结束后,第33集团军于1945年10月改为第三绥靖区,驻守徐州。1948年11月,在中共地下党员、第三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佩剑将军”张克侠、何基沣率领下,原59军和77军的大部官兵共两万余人于淮海战役开始时举行战场起义,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佩剑将军)

“七七事变”时,直接参加卢沟桥战斗的一线部队是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第3营。37师师长是冯治安,第110旅旅长是何基沣将军,第219团团长是吉星文,后死于金门炮战。

第3营营长是河南固始人金振中,他是在一线指挥、并且直接参加和日本军队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02

金振中,幼名金霭如,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今蓼城街道)。幼时念过几年私塾,后跟人学经商。1924年,20岁的金振中经人介绍到河南方城县当兵,投军于冯玉祥部。入伍不久,就学于西北边防陆军干部学校。1926年毕业后,历任排、连、营长。

1981年,金振中写过“自述文章”,回忆了他参加卢沟桥战斗的经历。

在卢沟桥战斗之前,1933年春,金振中参加了喜峰口抗日战役。金振中回忆:“我营奉命,争夺喜峰口东侧烟筒山,与日寇发生激烈战斗,肉搏达数十次,卒将烟筒山占领,我第九连连长钮吉辰,第十一连长耿锡洲均阵亡于此役,我的头颅和右臂窝亦遭日寇流弹破片击伤,这时我是219团第三营营长。”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在喜峰口战斗中,29军及其大刀队血战日寇,一战成名,喜峰口防线经历多次激战始终屹立不倒。当年的日本《朝日新闻》也不得不承认:“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喜峰口之战,29军大刀队名震天下,成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偶像。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大破日军,催生了一首名曲《大刀进行曲》,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长城抗战结束后,29军奉令住守平津地区。“1936年元月末,日寇扶植汉奸殷汝耕,由汉奸军派出宁雨时为伪司令,率领汉奸军近三千人,窜至平西80华里东西斋堂,组织冀西防共自治政府,当时我为团之主攻营,于一夜间,把汉奸军生擒殆尽。”金振中回忆说。

1983年8月11日至18日,经北京丰台区人民政府批准,组成了“七七事变纪念馆征集资料小组”,由原卢沟桥文物管理所所长郭景兴带队,曾经专程到河南固始县寻访金振中。

那时,金振中已年近八十。他向北京来人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1936年春,金振中奉命接替宛平城和芦沟桥防务。为激励官兵守土抗敌之志,金振中要求全营官兵每天吃饭前、睡觉前都要高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二十九军口号。

金振中回忆:1937年7月6日,旅长何基沣来电话,要求219团注意监视日军行动,并命令全体官兵,如日军挑衅,一定要坚决回击。三营官兵因为经常目睹日军之挑衅活动,极为愤慨,一致表示:誓死抵抗,与卢沟桥宛平城共存亡。

七月七日夜十时许,日军演习营地方向,响了一阵枪声。金振中接到上级电话说:“据日方说,他们的一名演习兵被宛平城内华军捉进城去,他们要进城搜查。”日军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断然拒绝。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第29军司令部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1937年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

7月28日上午,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日酋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日本军队,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

就在宛平城守军和日军战斗陷入拉锯战时,7月12日凌晨二时,金振中营和占领铁桥的日军发生了一场激战。

此战金振中亲率大刀队,与前来支援的另一个营主力一起,乘夜夺回铁路桥东端。据相关资料记载,突击队的出发命令一下,有的士兵竟兴奋得号啕大哭。凌晨2时,突击队冲入敌人阵地。顿时,日军阵地手榴弹爆炸,大刀闪着寒光,喊杀声传出数里之遥。一名19岁的突击队员用大刀接连砍了13个日兵,生擒1人。集合号响,无法将士兵集合回来,四处可见举着大刀的血人追赶拼命奔逃的日兵。

此役日军一个中队被全歼,中国守军突击队伤亡3/4,铁路桥收复。

“经过两个小时拼搏死战,击溃日军,收复失地。此时各连队伍均狂奔欢呼着,纷纷追击溃逃之敌。但确忽略了清扫战场,在我指挥追击逃敌时,不意竟被隐匿之敌以手榴弹把我左腿下肢炸断,紧接着又射来一发手枪子弹,由我左耳旁钻进,右耳下穿出。随从兵急忙抢救,把我抬出战场,护送我到长辛店车站,及时送往保定医院救治,得以痊愈。”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受重伤的金振中)

03

金振中在7月12日的激战中负重伤,当即送保定医院救治。关于金振中受伤情况及卢沟桥激战经过,当晚即在全国广播,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均进行了介绍,并刊登了金振中负伤的照片。伤愈后,重返前线又参加了77军汉口大会战。何基沣将军称赞他为“真正抗日中一民族英雄”

1948年淮海战役开始后,张克侠和何基沣率部于贾汪起义。而当时金振中驻地在离徐州30里的柳泉。在追随起义部队时,中途被国民党军队截回徐州看管。后被解放军解放,到华东区高教团学习三个月,经鲁南军区审核属于起义人员,发给证明于1949年春回乡。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回乡后的金振中以小摊贩为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金振中不可避免地遭受不少磨难。

曾经因历史问题,监督劳动。1969年全家从固始县城被遣送到农村劳动改造,改为农民户口。到了农村,自己盖了两间士房,不幸被一把大火烧为灰烬。

金振中一家老小在农村过了1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金振中按起义人员落实政策。1980年全家从农村迁回固始县城,改为居民户口,安排金振中在县文化馆工作,并任固始县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委员。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1985年3月1日,金振中病逝,终年83岁(虚岁)。

去世前,金振中留下遗嘱:

一、我一生光明磊落,没做过害人民之事,“七七”抗战滴水微绩已受人民的爱戴,我惭愧不已,望死后由党和人民给予公正合理之结论;

二、遗体火化,丧事从简,愿骨灰撒在卢沟桥畔,与老领导何基沣在一起;

三、请求领导给小子安排工作,以实现他多年夙愿。

四、老妻晚年生活请党和政府关照,以度晚年;

五、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金振中将骨灰撒在卢沟桥畔的遗愿,卢沟桥文物所所长郭景兴向丰台区政府,北京市政府申请,经研究批准同意于1985年8月14日将金振中骨灰安葬仪式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活动项目之一。在卢沟桥纪念抗战四十周年的大会上,举行他的骨灰安葬仪式。金振中骨灰安葬在卢沟桥桥洞下。

“七七事变”时,他是卢沟桥一线亲自参加拼杀的最高指挥官

当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实况录像。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均刊登了这一消息。

1985年10月固始县委进一步落实金振中的政策,将其小儿子安排在固始县文化馆工作。金振中夫人由子女照顾,晚年生活幸福,1992年12月23日因病逝世。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