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晚上去江边吹点小凉风,白天这日子简直就是上蒸下煮,“暑”就是让人有这么一种湿热之感。所以虽然人们都烦夏天,觉得太热,但是真没有了大太阳烤着的话,对人的养阳是不益的。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夏时节(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暑”,意为“炎热”。“小暑”即“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三伏40天中,小暑是头伏10天,大暑是中伏20天,立秋是末伏10天,也就是说小暑这个时候天气渐渐走向更热了。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季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二十四节气从先秦开始发展,汉代的时候完全确立。它作为农事活动的指南针,让人能够预知冷暖雪雨,是一种系统的、代代相传的农耕民族的经验。这里头有很多奥秘,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破解一二。咱们今天就说说这个“暑”字。

字解小暑

《说文解字》上对“暑”的解释是“热也,从日者声”,也就是说,“暑”就是热的意思。小篆字形中,上边是个大太阳照着;下边是一个“者”,这个字除了充当声符以外,还可以表示世间的万物。太阳照射着底下的万事万物,这样的状态就是“暑”。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小篆·暑

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球一样,散发出光芒普照大地万物。有时候,下午我们会看见花草都晒蔫了,所以在最热的时候,人是不出门的。民间有个说法“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就是特别炎热的开始,到大暑的时候,就是一年里炎热的顶点。

什么叫“上蒸下煮”呢?你想,太阳热辣辣在那儿烤着,热气腾腾,人呢,还哗哗在冒汗。这像不像是一口大锅在煮着?所以《释名》(东汉末年刘熙作)里面直截了当地说:“暑者,煑(煮)也。”这就更接近人对天气的体感。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怎么来解释这个“暑”字呢?《说文解字》更多是从字形、字义来谈,但是《释名》是从声音上来谈的。“暑”字和“煮”字不光读音非常接近,它们的字形也是有一定关联的,“暑”是“日”加“者”,“煮”的小篆则是“者”下边加四点,也即火。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小篆·煮

“暑”是上边有一团火(太阳),而“煮”则是底下有一团火。为什么要用“煮”来解释“暑”呢?因为“煮”不是一般的热,它还有湿漉漉的感觉。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之一段玉裁就明确说:“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说白了,就是“暑”主要是湿热,“热”主要是燥热。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释名》中也说“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而“热”是什么呢?是“爇也,如火所烧爇也”。也就是说,煮是带水汽的,而热是干烧。

所以,我们看杜甫在《遣闷》里面怎么消夏?他觉得这种“桑拿天”实在难受,便写道:“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除了晚上去江边吹点小凉风,白天这日子简直就是上蒸下煮,“暑”就是让人有这么一种湿热之感。

小暑三候

早在古时候,中国人对小暑天气的感知已经很准确了。小暑也分三候,五天为一候。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一候,温风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二候,蟋蟀居宇。蟋蟀居宇指,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这三候看的都是生物的变化,体会风、看虫、看鸟,这原本就是中国人对于时节、气候、物象的把握。其实这样一套经验系统在今天看起来挺奢侈的,起码城里的孩子就没有这套经验。因为农耕民族永远是跟动物、植物共同生长在天地间的。

为什么孩子们放寒假、放暑假都是最热和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是要休息的,这个时候人不适合再操劳。所以这里要跟各位做父母的提倡一下,暑假和寒假就不要让孩子上那么满的补习班了。它本来就是个假期,假期就是为了让人在极寒、极暑的时候避开自然对人的侵害。

古人是怎么消暑的?

关于小暑,最想讨论的话题就是今天的都市里,在这么闷热的天气,我们还能干些什么?你想想看,过去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的时候,古人又是怎么过的?天气炎热,上蒸下煮的时候,古人怎么纳凉呢?

看看诗文,还真觉得那时候的日子过得有意思。比如说尽可能上阴凉通风的地待着,树荫底下摇着蒲扇,靠着水边大伙儿吃点西瓜,《东京梦华录》总结得好:“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这写得多美,“浮瓜沉李”其实就是过去老百姓把瓜、李这些水果浸在冰凉的井水里面,拿出来后瓜皮一碰就裂开了,吃起来也不比今天的冰镇西瓜差。还有“远迩笙歌,通夕而罢”,夏天天长,有时候吹笙奏歌还会玩到很晚。所以那个时候,古人就有消暑纳凉的办法。

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一本《开元天宝遗事》是记载唐代旧事的。有一段是说唐代杨国忠的子弟们“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也。”

这段话是说,杨氏子弟让匠人雕出一座座晶莹剔透的冰山,大家举办宴会的时候,就在桌席边围起一圈冰山。这样一来,虽然大家酣畅饮酒,但是脸上还都带着寒色,被冰山冻得哆里哆嗦的,甚至有“挟纩者”,也就是带着棉袄的。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想想这些公子哥儿们大夏天都可以穿着棉袄赴宴,这冰殿的效果实在是好。所以这酒楼的设计也真是有匠心,当然,这都是大唐国舅的奢华生活。

用冰消暑的方法逐渐走向民间,《东京梦华录》里边说,在宋代汴京,老百姓去的酒楼里也都放着降温的冰盆。夏天客人酣畅宴饮的时候,还是能够解解暑、降降温的。

这些其实都跟农耕有关,都是四时节序的反映。那么,古人的消暑方式是不是能给今天的我们一些借鉴呢?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虽然说现在有了空调,有了冰箱,但是人心里的躁气,有时候也还是去不了啊!而在古代,人们则是垂钓抑暑,品茗解暑,古琴遣暑,弈棋忘暑。

闲来垂钓,坐看流光在水波纹上走过去。喝一盏清茶,就像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说的“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一个人静静地弹弹琴,感悟“琴到无人听时工”。还可以与两个好朋友手谈,安静地下一盘棋……这都是古人消暑的方式。

当然了,在古代不同人家有不同的消暑方式,如果是帝王家,那可以去行宫,例如唐太宗的铜川玉华宫,清朝的承德避暑山庄。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一般的达官显贵家还可以造个自雨亭,利用亭子顶搜集雨水,存到天热的时候,让这个水从房檐四周哗啦啦地流下来,形成雨帘,然后通过自动的水车,把雨水循环利用,能够持续降温。人在这个亭子里边饮诗作画,吃着点心闲聊天,这是有钱人家做的。

一般的农民呢,就是在家挖口深井,打开井盖会有森森的冷气冒出来,也能为房子降温。这个井还是天然冰箱,荔枝、瓜果、梨桃都是可以沉在里边的。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冬瓜在夏天成熟以后可以泡在水里,晚上还能抱着睡觉呢。

小暑养生,养心为上

关于夏天的养生,《黄帝内经》说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这时,阳气达到极盛,阴气还没有滋养起来,人要平心静气,降燥去火。

为什么咱们都讲究夏天喝绿茶呢?因为它属于不发酵茶,是清心润燥的,让人平衡。所以《黄帝内经》说夏天不能发怒。本来天气就很燥了,人如果再很躁,是不是会很伤人呢?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这个季节本来就阴气不足,人晚上睡觉的时候,虽然可以比春天稍微晚一点,但是早晨应该更早起床,顺应阳气的充盈饱满。不要怕白天的太阳太大,人有时候还是要晒晒太阳。保持情绪的愉悦舒畅,让心情像花开一样,气息很舒畅,能够流淌自如。

北欧有一些高福利国家,人过的日子也挺自在,但为什么是抑郁症高发地呢?那边的朋友就告诉我,因为日照时间太短了。在冬天,他们可能白天只有正午那两三个小时是白天,剩下就是长长的黑夜。所以虽然人们都烦夏天,觉得太热,但是真没有了大太阳烤着的话,对人的养阳是不益的。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人怎么配合季节调养自己,是中国传统的学问。夏天有时候胃口不好,老百姓有个说法,叫“大暑小暑,有米懒煮”。家里就是有米下锅,也不爱做饭。为什么?因为人好像被太阳蒸得散了架似的,吃不下东西,没胃口。

中国人原来是特别讲究食补的。在夏天,不光可以喝绿茶败火,也可以多喝莲子羮、多吃凉拌菜,还有祛湿的薏米冬瓜汤、绿豆沙……所有这些都是解暑的。

江浙一带还流行在这个时候吃黄鳝。客家人有“食新”的习惯,什么叫“食新”?就是小暑过后尝新米。所有的这些习惯,都是人在饮食上、起居上配合着大地的节奏走。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让心里头安静,不拧巴、不纠结、不烦燥,才叫真消暑。白居易曾经写过: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

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

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

——节选自白居易《何处堪避暑》

意思是说,上哪儿避暑去啊?找个背阴儿地方呗。哪儿可以有凉风啊?上池塘边上去呗。太阳起来肚子饿了,那你就吃,吃饱了那就散步去。走回来乏了吧?乏了你就睡会儿。午休起来还得想精神,喝杯茶呗。

这不就是人随着自然的节奏,渴了就喝点,累了就睡会儿吗?人不拧巴的时候,心里边就自然有清、凉、静。

小暑至,Get了这些方法让你不再度“夏”如年

一年来到最热的季节了,静静心、败败火,让自己心神从容,重要的是要制怒。所以,能不能在这个季节养生,最重要的还是看心里头是不是能通透舒畅。

古人没有现代这么好的制冷条件,他们可能也就是喝杯茶,弄点绿豆汤。但是却有一份散淡,不像今天这么忙碌。寒暑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既然我们又走到这个节气了,不妨借鉴一点农耕文明的智慧,让自己能够心安神安,降燥去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