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晚上去江邊吹點小涼風,白天這日子簡直就是上蒸下煮,“暑”就是讓人有這麼一種溼熱之感。所以雖然人們都煩夏天,覺得太熱,但是真沒有了大太陽烤着的話,對人的養陽是不益的。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標誌着季夏時節(夏季的最後一個月——農曆六月)的正式開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05度。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暑”,意爲“炎熱”。“小暑”即“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三伏40天中,小暑是頭伏10天,大暑是中伏20天,立秋是末伏10天,也就是說小暑這個時候天氣漸漸走向更熱了。

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季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二十四節氣從先秦開始發展,漢代的時候完全確立。它作爲農事活動的指南針,讓人能夠預知冷暖雪雨,是一種系統的、代代相傳的農耕民族的經驗。這裏頭有很多奧祕,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破解一二。咱們今天就說說這個“暑”字。

字解小暑

《說文解字》上對“暑”的解釋是“熱也,從日者聲”,也就是說,“暑”就是熱的意思。小篆字形中,上邊是個大太陽照着;下邊是一個“者”,這個字除了充當聲符以外,還可以表示世間的萬物。太陽照射着底下的萬事萬物,這樣的狀態就是“暑”。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小篆·暑

夏天的太陽像個大火球一樣,散發出光芒普照大地萬物。有時候,下午我們會看見花草都曬蔫了,所以在最熱的時候,人是不出門的。民間有個說法“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就是特別炎熱的開始,到大暑的時候,就是一年裏炎熱的頂點。

什麼叫“上蒸下煮”呢?你想,太陽熱辣辣在那兒烤着,熱氣騰騰,人呢,還嘩嘩在冒汗。這像不像是一口大鍋在煮着?所以《釋名》(東漢末年劉熙作)裏面直截了當地說:“暑者,煑(煮)也。”這就更接近人對天氣的體感。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怎麼來解釋這個“暑”字呢?《說文解字》更多是從字形、字義來談,但是《釋名》是從聲音上來談的。“暑”字和“煮”字不光讀音非常接近,它們的字形也是有一定關聯的,“暑”是“日”加“者”,“煮”的小篆則是“者”下邊加四點,也即火。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小篆·煮

“暑”是上邊有一團火(太陽),而“煮”則是底下有一團火。爲什麼要用“煮”來解釋“暑”呢?因爲“煮”不是一般的熱,它還有溼漉漉的感覺。

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之一段玉裁就明確說:“暑之義主謂溼,熱之義主謂燥”。說白了,就是“暑”主要是溼熱,“熱”主要是燥熱。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釋名》中也說“暑,煮也,熱如煮物也”。而“熱”是什麼呢?是“爇也,如火所燒爇也”。也就是說,煮是帶水汽的,而熱是乾燒。

所以,我們看杜甫在《遣悶》裏面怎麼消夏?他覺得這種“桑拿天”實在難受,便寫道:“暑雨留蒸溼,江風借夕涼。”除了晚上去江邊吹點小涼風,白天這日子簡直就是上蒸下煮,“暑”就是讓人有這麼一種溼熱之感。

小暑三候

早在古時候,中國人對小暑天氣的感知已經很準確了。小暑也分三候,五天爲一候。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一候,溫風至。指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二候,蟋蟀居宇。蟋蟀居宇指,五日後,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三候,鷹始鷙。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這三候看的都是生物的變化,體會風、看蟲、看鳥,這原本就是中國人對於時節、氣候、物象的把握。其實這樣一套經驗系統在今天看起來挺奢侈的,起碼城裏的孩子就沒有這套經驗。因爲農耕民族永遠是跟動物、植物共同生長在天地間的。

爲什麼孩子們放寒假、放暑假都是最熱和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爲人的身體是要休息的,這個時候人不適合再操勞。所以這裏要跟各位做父母的提倡一下,暑假和寒假就不要讓孩子上那麼滿的補習班了。它本來就是個假期,假期就是爲了讓人在極寒、極暑的時候避開自然對人的侵害。

古人是怎麼消暑的?

關於小暑,最想討論的話題就是今天的都市裏,在這麼悶熱的天氣,我們還能幹些什麼?你想想看,過去沒有空調,沒有冰箱的時候,古人又是怎麼過的?天氣炎熱,上蒸下煮的時候,古人怎麼納涼呢?

看看詩文,還真覺得那時候的日子過得有意思。比如說盡可能上陰涼通風的地待着,樹蔭底下搖着蒲扇,靠着水邊大夥兒喫點西瓜,《東京夢華錄》總結得好:“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這寫得多美,“浮瓜沉李”其實就是過去老百姓把瓜、李這些水果浸在冰涼的井水裏面,拿出來後瓜皮一碰就裂開了,喫起來也不比今天的冰鎮西瓜差。還有“遠邇笙歌,通夕而罷”,夏天天長,有時候吹笙奏歌還會玩到很晚。所以那個時候,古人就有消暑納涼的辦法。

五代十國的時候,有一本《開元天寶遺事》是記載唐代舊事的。有一段是說唐代楊國忠的子弟們“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爲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也。”

這段話是說,楊氏子弟讓匠人雕出一座座晶瑩剔透的冰山,大家舉辦宴會的時候,就在桌席邊圍起一圈冰山。這樣一來,雖然大家酣暢飲酒,但是臉上還都帶着寒色,被冰山凍得哆裏哆嗦的,甚至有“挾纊者”,也就是帶着棉襖的。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想想這些公子哥兒們大夏天都可以穿着棉襖赴宴,這冰殿的效果實在是好。所以這酒樓的設計也真是有匠心,當然,這都是大唐國舅的奢華生活。

用冰消暑的方法逐漸走向民間,《東京夢華錄》裏邊說,在宋代汴京,老百姓去的酒樓裏也都放着降溫的冰盆。夏天客人酣暢宴飲的時候,還是能夠解解暑、降降溫的。

這些其實都跟農耕有關,都是四時節序的反映。那麼,古人的消暑方式是不是能給今天的我們一些借鑑呢?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雖然說現在有了空調,有了冰箱,但是人心裏的躁氣,有時候也還是去不了啊!而在古代,人們則是垂釣抑暑,品茗解暑,古琴遣暑,弈棋忘暑。

閒來垂釣,坐看流光在水波紋上走過去。喝一盞清茶,就像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說的“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一個人靜靜地彈彈琴,感悟“琴到無人聽時工”。還可以與兩個好朋友手談,安靜地下一盤棋……這都是古人消暑的方式。

當然了,在古代不同人家有不同的消暑方式,如果是帝王家,那可以去行宮,例如唐太宗的銅川玉華宮,清朝的承德避暑山莊。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一般的達官顯貴家還可以造個自雨亭,利用亭子頂蒐集雨水,存到天熱的時候,讓這個水從房檐四周嘩啦啦地流下來,形成雨簾,然後通過自動的水車,把雨水循環利用,能夠持續降溫。人在這個亭子裏邊飲詩作畫,喫着點心閒聊天,這是有錢人家做的。

一般的農民呢,就是在家挖口深井,打開井蓋會有森森的冷氣冒出來,也能爲房子降溫。這個井還是天然冰箱,荔枝、瓜果、梨桃都是可以沉在裏邊的。甚至還有人開玩笑說冬瓜在夏天成熟以後可以泡在水裏,晚上還能抱着睡覺呢。

小暑養生,養心爲上

關於夏天的養生,《黃帝內經》說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這時,陽氣達到極盛,陰氣還沒有滋養起來,人要平心靜氣,降燥去火。

爲什麼咱們都講究夏天喝綠茶呢?因爲它屬於不發酵茶,是清心潤燥的,讓人平衡。所以《黃帝內經》說夏天不能發怒。本來天氣就很燥了,人如果再很躁,是不是會很傷人呢?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這個季節本來就陰氣不足,人晚上睡覺的時候,雖然可以比春天稍微晚一點,但是早晨應該更早起牀,順應陽氣的充盈飽滿。不要怕白天的太陽太大,人有時候還是要曬曬太陽。保持情緒的愉悅舒暢,讓心情像花開一樣,氣息很舒暢,能夠流淌自如。

北歐有一些高福利國家,人過的日子也挺自在,但爲什麼是抑鬱症高發地呢?那邊的朋友就告訴我,因爲日照時間太短了。在冬天,他們可能白天只有正午那兩三個小時是白天,剩下就是長長的黑夜。所以雖然人們都煩夏天,覺得太熱,但是真沒有了大太陽烤着的話,對人的養陽是不益的。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人怎麼配合季節調養自己,是中國傳統的學問。夏天有時候胃口不好,老百姓有個說法,叫“大暑小暑,有米懶煮”。家裏就是有米下鍋,也不愛做飯。爲什麼?因爲人好像被太陽蒸得散了架似的,喫不下東西,沒胃口。

中國人原來是特別講究食補的。在夏天,不光可以喝綠茶敗火,也可以多喝蓮子羮、多喫涼拌菜,還有祛溼的薏米冬瓜湯、綠豆沙……所有這些都是解暑的。

江浙一帶還流行在這個時候喫黃鱔。客家人有“食新”的習慣,什麼叫“食新”?就是小暑過後嘗新米。所有的這些習慣,都是人在飲食上、起居上配合着大地的節奏走。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讓心裏頭安靜,不擰巴、不糾結、不煩燥,才叫真消暑。白居易曾經寫過:

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

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

日高飢始食,食竟飽還遊。

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

——節選自白居易《何處堪避暑》

意思是說,上哪兒避暑去啊?找個背陰兒地方唄。哪兒可以有涼風啊?上池塘邊上去唄。太陽起來肚子餓了,那你就喫,喫飽了那就散步去。走回來乏了吧?乏了你就睡會兒。午休起來還得想精神,喝杯茶唄。

這不就是人隨着自然的節奏,渴了就喝點,累了就睡會兒嗎?人不擰巴的時候,心裏邊就自然有清、涼、靜。

小暑至,Get了這些方法讓你不再度“夏”如年

一年來到最熱的季節了,靜靜心、敗敗火,讓自己心神從容,重要的是要制怒。所以,能不能在這個季節養生,最重要的還是看心裏頭是不是能通透舒暢。

古人沒有現代這麼好的製冷條件,他們可能也就是喝杯茶,弄點綠豆湯。但是卻有一份散淡,不像今天這麼忙碌。寒暑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既然我們又走到這個節氣了,不妨借鑑一點農耕文明的智慧,讓自己能夠心安神安,降燥去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