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七事變”後召開的這兩次廬山談話會,爲國內外輿論所重視,特別是蔣介石以《最後關頭》爲題公開發表的演講,被視爲中國政府的抗戰宣言,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也由此正式揭開了序幕。蔣介石、林森、汪精衛、宋子文、孔祥熙等國民黨要人在山上也都有自己的別墅,廬山由此也被稱爲中華民國的“第二政治中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當時中日兩國國力懸殊甚多,朝野間議論紛紛,主和者甚囂塵土。軍委常委徐永昌認爲,中日空軍力量之比尚不足一比三,抗戰準備至少尚需六個月,他於1937年7月14日致函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主張“和平仍須努力求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教授胡適等名流也都主張“忍痛求和”,認爲“與其戰敗而求和,不如於大戰發生前爲之”。1937年7月,爲廣泛徵求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意見,國民政府在廬山舉辦談話會,共同商討對策。

第一次會議

“七七事變”後召開的廬山會議,究竟有什麼內容?

蔣介石在廬山的美廬別墅

廬山號稱民國夏都,是國民黨政府暑期辦公的臨時首都。1928年4月,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由於廬山地近南京,長江客輪一晝夜可至九江,飛機則不需一小時即可抵達九江機場,而南京氣溫較高,是中國四大大“火爐”之一,所以每當盛夏酷暑,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黨、政、軍要員總是紛紛聚集廬山,於習習涼風中商討內政外交、黨務軍事等各項重大問題。據史料記載,僅1932年和1933年兩個暑期,蔣介石就在廬山主持召開了九次有國民黨黨政軍首腦參加的重要會議;1933年7月,蔣介石又在廬山開辦了規模空前的軍官訓練團,爲第五次“圍剿”紅軍做政治和軍事上的準備。國民黨行政院每年夏季都來廬山辦公,並且還在山上廣徵土地,爲其下屬的各部、會、署建築辦公場所和宿舍;蔣介石、林森、汪精衛、宋子文、孔祥熙等國民黨要人在山上也都有自己的別墅,廬山由此也被稱爲中華民國的“第二政治中心”。

“七七事變”後召開的廬山會議,究竟有什麼內容?

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的這次廬山會議共分兩次進行。參加第一期談話會的來賓和陪客共有200餘人,大多都是知識界、工商界的名流如胡適、蔣夢麟、張伯苓、王雲五、竺可禎、梅貽琦、馬君武、吳貽芳、馬寅初、傅斯年、梁實秋等人,來賓皆以個人身份出席,不代表任何黨派、團體。他們胸前佩戴着特製的圖形爲白底藍色“五老峯”會徽,分別住在牯嶺的美國學校、仙岩客寓和胡金芳旅社,自己擁有別墅的來賓和陪客則下榻私邸。談話會場設廬山牯嶺圖書館大禮堂,佈置成“山”字形,主人坐中央,來客、陪客分坐三面,會廳裏懸掛着一副巨大垂幔:“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16日,舉行第一次會議,蔣介石、汪精衛同時到達會場,由汪主持會議。汪精衛在會上侃侃而談:“最近盧溝橋事件突發,危急情況更加嚴重,根本辦法仍是精誠團結,將全國的心力、物力溶成一片。”17日上午舉行第二次談話,蔣介石首先發言:“中國正在外求和平,內求統一的時候,突然發生了蘆溝橋事變,不但我舉國民衆悲憤不止,世界輿論也都異常震驚。”他承認盧溝橋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也承認“人家處心積慮地謀我益亟”、“人爲刀俎我爲魚肉”。隨後他慷慨激昂地指出:“我們的東四省(指黑龍江、吉林、遼寧和熱河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繼之以《塘沽協定》。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我們五百年故都的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今日的北平,若變成昔日的瀋陽,今日冀察亦將成昔日的東四省。北平若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能變成北平!所以蘆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蔣介石在談話中多次提到了“最後關頭”,他說:“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傍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

  蔣介石這次措辭強硬的發言,頗得與會的名流讚賞,但是對於這份宣言應否發表卻衆議不一,就連蔣介石自己也猶豫不定,他在7月16日的日記中寫到:“此宣言發表,其影響究爲利爲害?”最後,蔣介石決定排除阻力公開發表這篇聲明,據其日記雲:“人人以爲可危,阻不欲發,我則以爲轉危爲安,獨在此舉,但當一意應戰,核發戰鬥序列,不當再作迴旋之想矣。”

第二次會議

7月下旬,出席第二期“廬山談話會”的各界名流相繼抵達。主要人物有任啓珊、吳康、許仕廉、王芸生、洪深、章益、蔣百里、張季鸞、沈鈞儒、吳南軒、潘序倫、劉彥、戴修瓚、周北峯、張凌高、肖一山、王亞明、朱慶瀾、杜重遠、李劍農、陶希聖、楊公達、潘公展、段錫朋、經亨頤、葉楚傖等。蔣介石與宋美齡已於20日下山回南京,汪精衛留下來主持第二期會議。27日晚,汪精衛邀請來賓在廬山“仙岩飯店”聚餐,參加第一期談話會尚未下山的胡適、張伯苓、蔣夢麟等人也參加了歡迎宴會。

“七七事變”後召開的廬山會議,究竟有什麼內容?

汪精衛與蔣介石

第二期談話會於7月28日上午9時在廬山圖書館開幕,人數比第一期減少近四分之三,僅四十餘人,仍由汪精衛致詞。汪氏對國民政府以往的外交政策作了解釋,對當前的情況作了分析,整體說來與蔣介石的講話精神基本保持一致:

自從‘九·一八’以來,我們政府及人民,受不能受的痛苦,忍不能忍的屈辱。所祈求的,只是欲得一些和平的時間,以完成建設現代國家的工作,不但是中國本身的需要,並且是國際共同希望。我們相信這工作的完成,於日本正是有益無損的。因爲共存共榮,是人類之共同利益。我們因此之故,數年以來,不惜以最大之忍耐,期待中日兩國,有真誠攜手之一日。然至於今日,實已瀕於最後關頭了。過此一步,國家民族的命運,便將處於永劫不復之深淵。所以我們不能不以一致決心,殉此最後關頭。我們如果個個都願以身殉國,則其最後的勝利,必在我們。因爲侵略者之所勇於侵略,無非想佔領我們的土地,奴役我們的人民,使人民爲之服役,土地供其利用。如果侵略的結果,所得的只是滿地屍首,一片瓦礫,那麼侵略有何用處。人人如此,處處如此,侵略者便終於不能不回頭了。我們必須有了這一致的決心,方纔能向着這一定的方針,邁步前進。

隨後,王芸生、洪深等與會代表先後發言,下午,代表們又分組討論、發言,場面十分熱烈。

7月29日上午繼續開會,外交部長張羣向大會報告北方時局。談話會結束後,國民政府宴請全體來賓,並以會議名義,致電宋哲元將軍及二十九軍全體將士,電文全文如下:

第二期談話會開始之際,奉讀感電,敬悉我忠勇將士守土禦寇決心,至深欽佩。讀閱戰報,尤切激昂。頃聞移節保定,切盼與中央所派各軍同心戮力,抗戰到底。同仁等不敏,竭心力以從諸公之後。中國每一塊土地,皆滿布每一個國民之血跡。寧使人地都成灰燼,決不任敵人從容踐踏而過。謹布精誠,遙祝勝利。廬山二期談話會全體同仁。

“七七事變”後召開的這兩次廬山談話會,爲國內外輿論所重視,特別是蔣介石以《最後關頭》爲題公開發表的演講,被視爲中國政府的抗戰宣言,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也由此正式揭開了序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