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西汉时期著名的士大夫韩延寿。

韩延寿,字长公,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翎。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韩延寿源出颍川韩氏,是韩王信的第七世孙。其父韩义,在西汉昭帝时担任过燕王刘旦的郎中。燕王叛乱时,韩义挺身而出欲阻止他自毁前程,结果“为国捐躯”。韩延寿作为“烈士”后人而被提升为谏大夫。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韩延寿因出众的治理能力,迁升为颍川太守。颍川郡的强宗豪族众多,势力根深蒂固,错综复杂,他们与地方官员狼狈为奸,危害乡里,百姓苦不堪言。前任太守赵广汉对豪强采取极为强硬的分化打击措施,虽然有效地抑制了丑恶势力的壮大,同时却也导致社会关系紧张,邻里相恶,互为仇敌,暴力冲突一触即发。总之一句话:俗多仇怨。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安颍川和涿郡安天下。

韩延寿一上任便决定进行风风火火的“扫黑除恶”行动。当然,他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采取“武力镇压”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是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采取“教以礼让”的措施来治理,具体表现为:

1. 善于纳谏。韩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表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和有品行的人,他甚至放下自己“高贵”的身份,亲自宴请当地具有威望的长者,跟他们一同商议,规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规格,要人们大体上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他修建了学校,大力推广儒家礼乐,宣扬维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观念,坚持“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 严于律己。他接待官吏,给予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者辜负了他,他总是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官吏听说后,都非常后悔,据说有一个竟然因为“太后悔”而选择了自杀。

3. 民主决策:他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有一次他巡行到高陵县,有兄弟两个因为田地的事打官司。延寿听说后非常伤心地说:“我侥幸做了这个小官,本来应当给全郡人作出表率,然而我对教化宣传得不够,以致让骨肉兄弟打起了官司,责任在我。”这一天,他闭门思过,整个县里的人都不知他在干什么。于是打官司的那家人整个宗族都责备这兄弟两个,这兄弟二人也深深地感到后悔,自己剃光了头光着上身来向韩延寿谢罪,愿意把田地互相移动一下,到死也不再相争,整个郡中非常和睦,互相告诫勉励,没有人再犯法。

4. 取信于民:一次,韩延寿出门上车时发现一个骑吏迟到了,便斥责并处罚了他。韩延寿回府时遇见骑吏,见他欲言又止就停车问他缘由。骑吏说:“《孝经》里说,善待父亲的人才有资格侍奉君主,在家中兼有母亲的爱和像君王一样值得尊敬的人就是父亲。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叹道:“如果没有你,我差点儿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于是,韩延寿特地召见骑吏,因为他勇于进谏而起用他。

韩延寿有这样的四大优点,自然得到了百姓的一致拥护,后调任左冯翎。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受到了御史大夫萧望之的嫉妒,被呈上“狡猾不道”的罪名,这时萧望之正是汉宣帝身边当仁不让的最红的人,因此,他的金玉良言,汉宣帝只有“依了”的份儿,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又一起“窦娥冤”事件上演。东风无力百花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行刑那一天,官吏和老百姓几千人将韩延寿送到法场,扶老携幼,攀住囚车,进奉酒肉,痛哭流涕,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离歌。

刀斧手问他最后有什么遗言,他把三个儿子叫到面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苦也要有骨气,再穷也不要再做官,切记,切记。

韩延寿后来被世人称为 “循吏”,清名流芳百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