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要服役到2060年!美军推动“鱼鹰”飞机现代化升级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 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9月18日报道称,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加快推进MV-22“鱼鹰”飞机的大规模现代化和战备整修,以升级传感器、增加武器、维持机队和扩大任务范围——这是为将这种飞机的寿命延长至2060年而付出努力的一部分。

报道称,“鱼鹰”倾转旋翼机是近20年前首次出现的,它已在部署、任务范围和行动节奏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图为美军装备的“鱼鹰”倾转旋翼机

但海军陆战队的研发人员解释说,这种飞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跟上必要的现代化和战备能力提升的步伐。海军陆战队官员说,战斗指挥官对“鱼鹰”的要求大幅增加,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从而大大加剧了这一挑战。

海军陆战队在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2018年海军陆战队航空计划》中写道:“维护训练课程的质量、成熟度和标准化程度都没有达到战备要求。如果不作出重大改变,目前的V-22维护系统就无法实现提高和维持飞机的战备水平/可用性。航空站级别的维护跟不上需求。”

图为“鱼鹰”倾转旋翼机正在吊装火炮

鉴于这种情况,海军陆战队正在实施其《共同配置、备战和现代化计划》的关键条款。据海军陆战队发言人说,该计划“旨在实现共同配置,并提高备战状态,使整个机队至少达到75%的任务胜任率”。

海军陆战队官员说,“鱼鹰”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增强飞机倾转旋翼机技术的提升、速度和通用性,并赋予该平台未来更多的性能特点。这包括用火箭、导弹或某种新型武器能力武装“鱼鹰”,以支持其在敌对或高威胁环境下执行护航任务。

图为“鱼鹰”倾转旋翼机在航母甲板上降落

“鱼鹰”式飞机现代化的其他要素包括改善传感器、地图绘制和数字连接;提高速度和悬停能力;增强货物和有效载荷能力;配备新一代航空电子设备和新的生存能力系统,以防御来袭的导弹和小型武器火力。

《2018年海军陆战队航空计划》规定,《共同配置、备战和现代化计划》包括超过75架V-22飞机的配置。它要求改进“鱼鹰”的多光谱传感器、计算机系统、红外抑制装置技术、发电机和起落架控制装置等。(编译/洪漫)

【延伸阅读】每分6000发灭敌!游戏手柄玩转鱼鹰炮塔

近日,美海军陆战队罕见地在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上测试了最新式的“守护者”可伸缩式遥控炮塔系统,并进行打靶训练。值得注意的是,炮手竟然是使用XBOX360游戏机手柄操控炮塔,本图集就此解读。图为“守护者”遥控炮塔的火控操纵席特写,可见炮手使用XBOX360游戏机手柄直接遥控炮塔。

“守护者”遥控炮塔系统由英国BAE系统公司于2011年研发,主要用于为“鱼鹰”提供对地压制火力。

“守护者”伸缩式遥控炮塔系统由布置在机腹的光电转塔和一门GAU-17六管7.62毫速射机枪组成。

图为“守护者”遥控炮塔地面测试动态图。

图为“守护者”遥控炮塔系统的核心,GAU-17加特林转管机枪特写。

“守护者”使用的GAU-17速射机枪实际就是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M134速射机枪的空军型号,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在越南投入实战。图为美军UH-1N“休伊”直升机舱门炮手使用M134速射机枪(空军编号GAU-17)对地压制射击。

图为打靶测试前,美海军陆战队对MV-22倾转旋翼机进行地面整备。

飞行打靶前,美军军械官为GAU-17速射机枪补充弹药。

图为GAU-17转管速射机枪的供弹系统特写,可见满装的7.62毫米曳光弹。

图为布置于机舱内的“守护者”遥控炮塔火控界面,炮手可以根据光电传感器传回的画面进行判断,直接用手柄遥控对地开火。

图为进行飞行打靶测试的“守护者”遥控炮塔动态图,可覆盖360度射界,进行对地火力压制。

GAU-17对地开火瞬间,可见一侧抛出的弹壳。

图为夜视镜拍摄的GAU-17机枪夜间对地开火效果图。

夜视镜下拍摄的GAU-17机枪对地扫射视频截图。

这一角度可见GAU-17速射机枪的枪管及系统特写。

“守护者”炮塔的一大特点就是仅在使用时伸出机腹,不用时可收回机身。图为炮塔收回机腹动态图。

MV-22完成测试后,准备降落,注意“守护者”炮塔已收回机腹内。

(2018-03-29 08:54:30)

【延伸阅读】中国军迷细品美军最新“鱼鹰”倾转旋翼机

受篇幅限制,此前重点介绍了“巴丹”号两栖攻击舰的整体情况,实际笔者还拍摄了很多其搭载的舰载机的细节,本图集重点就此解读。图为CH-53E“超级种马”重型运输直升机。

或许是出于保密需要,此次“巴丹”号上仅展出了2架舰载机,而且并非AH-1Z攻击直升机或AV-8B短垂战机这样的专用作战机型,只有一架CH-53E运输直升机和一架MV-22倾转旋翼机。尽管机型较少,但这两种都是陆战队的主力机型,还是有不少看点的。

图为CH-53E特写照,机头上的“秃鹰”(Condors)绰号显示该机隶属于HMH-464重型直升机中队。CH-53E是CH-53系列中的现役主力机型,于1971年3月首飞,1981年服役。其最大巡航速度每小时278千米,标准航程10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33吨。

本图可见CH-53E巨大的旋翼局部,以及侧面舱门附近的吊车系统,可用于在执行搜救任务时吊放救援人员。红圈标出的小探头实际是AN/AAR-47导弹告警系统传感器

图为AN/AAR-47告警系统传感器特写,该型传感器可探测多种采用不同制导方式的地空或空空导弹,例如激光制导导弹和红外制导导弹。在发现导弹来袭后,系统会自动启动反制措施,并向飞行员显示导弹来袭方向。

图中的是CH-53E配备的3台通用电气T64-GE-416涡轴发动机的其中之一,右侧为进气口,有点密集恐惧症属性的黑色小点实际都是发动机空气微粒分离器(EAPS),可依靠离心力分离出大的颗粒物,防止其吸入并损坏发动机;左侧为排气口,附近有“小心尾流(废气)”的警示语。

图为“发动机空气微粒分离器(EAPS)”细节图。

CH-53E采用全铰接式7桨叶旋翼。桨叶扭转角14°。每片桨叶有钛合金大梁,采用Nomex峰窝芯和玻璃纤维环氧树酯复合材料蒙皮,桨毂由钛合金和钢制成。图为CH-53E的桨毂特写。

由于排队人数较多,我们并未进入CH-53E机舱拍摄,而是快步跑到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面前。如果把CH-53E比作是陆战队“老将”,那MV-22就是“新锐”。美陆战队的第一支“鱼鹰”中队于2006年3月投入服役,巧合的是,“巴丹”号还曾作为MV-22的舰载测试舰使用,测试该型机在舰上的起降性能。

图为MV-22的机头特写,红框部分标出的是可伸缩式受油管,在进行空中加油时可伸出。红圈中的则是与CH-53E相同的AN/AAR-47导弹告警系统传感器。

MV-22的倾转旋翼推进装置特写,每个推进装置内都搭载有一台罗罗艾利逊公司的T406 (AE 1107C-Liberty)涡轴发动机,单台最大输出功率6150马力,为驱动三桨叶旋翼系统提供动力。

展示的这架MV-22的推进装置处于“过渡飞行”状态。在垂直起降状态时,推进装置可向上旋转90度,产生升力,MV-22便可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飞、降落或悬停;巡航状态时,推进装置可转到水平位置产生向前的推力,像固定翼螺旋桨飞机一样依靠机翼产生升力飞行。

图中两个金属管实际是MV-22的空速管,用于测量飞行速度,一架MV-22通常配有4根空速管。

图为MV-22配备的AN/AAR-47导弹告警系统传感器。

图中位于机头下方的转塔是AN AAQ-16前视红外探测器,这是MV-22在夜间及复杂天候下执行作战任务的“耳目”。

终于进到MV-22的乘员舱内,可见舱壁上各种密布的管线。

MV-22的圆形舷窗,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作为紧急出口使用。

各种裸露在外的管线恐怕是MV-22乘员舱的特色,虽然看似狭窄,一架MV-22最多可搭载32名全副武装士兵。

来到乘员舱的最前方就是MV-22的驾驶舱,从仪表盘上的5块大型多功能显示器可看出MV-22的“玻璃化座舱”程度之高,基本已淘汰了传统的机械仪表。位于仪表中央附近的绿色圆形仪表应该就是AN AAR-47导弹告警系统的显示器,一旦导弹来袭,飞行员能及时看到导弹的来袭方向,并迅速做出规避机动。

MV-22的主起落架之一,上面插有“起飞前移除”的警示标。

(2016-06-10 07:53:00)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