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話很江湖,但同樣用於人和大自然。2018年9月16日的超強颱風“山竹”至今已過去一週,你以爲一切都偃旗息鼓了、重回正軌了,你錯了。

看看下面這些照片吧,觸目驚心——原本被人類丟在海邊或海里的垃圾,在一場颱風後還給了人類,一時之間滿地狼藉。大量垃圾漂浮在還未退去的積水上,海水混雜着漂浮物湧入大樓內,城市一下變成了大型垃圾場。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放眼望去,花花白白一片,令人作嘔。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傳說中吐一口痰就要罰款的香港島也不例外,電梯口堆積的垃圾堵住了人們的去路。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肆虐的“山竹”正在控訴着人類的惡習!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荷蘭少年7年以來的的創舉,和英國女王的一個決定,以及一部完全不同於BBC風格、讓億萬網民唏噓的經典紀錄片——《塑料海洋》。

“小孩子分對錯,成年人看利弊”,在很多人都覺得沒用的話題,在孩子們看來,關心環境、思考人類、改變世界,也是天生的創想的一部分。

荷蘭少年的創舉,和英國女王的決定

2011年,一位叫 Boyan Slat 荷蘭17歲少年,跑去希臘潛水時發現塑料袋比魚都多,然後他決定要做一項技術,讓這些垃圾塑料自投羅網。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Boyan開始了長達兩年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他不僅意識到了海洋生態的重要性,更意識到了海洋污染潛在的巨大危險。每年都有數百萬水生動物因海洋污染而喪命,人類要投入無數金錢清理沙灘上的垃圾,海洋污染還對人類身體健康有着一系列負面影響。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Boyan Slat研發的設備

最初,Boyan設想過許多工具,例如由兩艘大船拖行的巨大耙子。但這一創意經測試耗資過大,且污染嚴重,因此作罷。2012年初,Boyan設計了一個裝備有巨型漏斗的設備。這一設備憑藉洋流運動運轉,因此可以節省昂貴的燃料費用,也可避免燃料污染。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Boyan在網站上解釋稱:“與其浪費燃料追着垃圾跑,不如讓垃圾自己跑進我們的裝置裏。”他設計了一個收集設備,可以捕捉海面上的垃圾。這些被攔阻的垃圾,將會被回收,或者製成燃料。

在6個月的修改和測試後,Boyan將“The Ocean Cleanup”項目提交至非盈利民間機構TedXDelft,該機構一直致力於支持和推動令世界更加美好的項目計劃。同年,該計劃還榮獲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的“最佳工具設計獎”。

2013年,“The Ocean Cleanup”正式成形,百名志願者致力於將這一設想變爲現實,他們的目標是攔截和清理海上白色垃圾。爲了使項目更具可行性,Boyan暫停學業,並創辦第一家融資公司以處理募集來的6.5萬歐元。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後來這個項目,被TIME雜誌評爲2015年度25個最棒的發明之一。因爲它,預計用十年時間,就可以清理太平洋垃圾帶一半左右的塑料垃圾,清理成本爲4.53歐元/公斤,僅爲現有清理海洋漂浮物垃圾成本的3%。

Boyan並未止步於此。他表示將會爲海洋清理運動繼續堅持下去。

決心拯救海洋的不只有Boyan Slat ,現年91歲的英國女王也正式發起了“塑料戰爭”,她宣佈,在所有皇室地盤上,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塑料瓶。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但其實,世界上第一個頒佈限制塑料使用的法律的國家,並不是英國,而是來自於非洲,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不好,還留着它幹嘛?

藍色海洋裏的殘忍景象,一部紀錄片說盡

如今,全球各地的環保人士都在爲保護海洋環境而奔走呼籲,這樣的景象不禁讓人想起一部關於海洋污染的紀錄片——《塑料海洋》。這部紀錄片與BBC美輪美奐的《藍色星球》形成強烈對比。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塑料海洋》海報

本部紀錄片的導演克雷格·利森,本是來自澳大利亞的記者,他在尋找藍鯨的途中,發現了令人心碎的現象,由於內戰而被封鎖了30年,原本蔚藍的斯里蘭卡海域,現在飄滿了垃圾,油脂,彷彿留不出一絲縫隙。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在海面和海下一公尺的水域,滿是含有乳化的油污和塑料碎屑,這些東西幾乎侵佔全部的水下世界,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年裏,我們製造的塑料總和要比上一個世紀更多。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再深處的水域會好一些嗎?不,就算是神祕的深海也一樣不會逃過塑料的迫害,在1600米深的海底,陽光永遠照不到的地方,有很多的塑料瓶,它們很可能永遠都會停留在這裏。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克雷格花了4年時間,前往全球二十幾個地方,去探索如今海洋受污染的狀態,以及關於塑料污染的真相。這部紀錄片,終於在2016年獲得了塑料海洋基金會的支持,開始放映,裏面的殘忍景象撕扯着人們的心。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北歐挪威海域,一頭鯨魚死在海灘上。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它的胃裏沒有任何食物,取而代之的是塞滿胃的30多個塑料袋。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這是一隻被塑料袋卡住了喉嚨的海龜。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發現它的潛水大叔說:“塑料袋緊緊地卡在它的喉嚨裏,我必須用很大的勁才能將袋子拉出。海龜看起來非常虛弱,如果我再晚一點,它很有可能就被活活餓死。”

這隻海豹被塑料打包環死死套住,由於無法自己解開,只能任由它卡在自己身上。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然而海豹越長越大,塑料環卻紋絲不動,始終沒有脫落的跡象,直至最後深深地卡進了海豹的肉裏。救援人員無能爲力,只能眼睜睜看着它死去。

會飛的海鳥也不能倖免於難,哪怕是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南冰洋島嶼上的信天翁。它們飛了數千英里尋找食物,很多時候會把塑料誤認爲食物,自己喫塑料,也喂孩子喫塑料。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有一隻信天翁因爲誤食塑料牙籤,導致胃被戳破,最終死去。而在這些信天翁的巢穴旁,堆積着非常多的塑料垃圾。

比肉眼可見的慘烈景象更可怕的,是塑料煙霧,看似藍色的海洋也不一定就真的是清澈的,海洋是一個沒有邊界的一個整體,洋流將塑料散佈至全球各地的海面,美國丟棄的垃圾甚至可以漂流到南極洲。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印着中文字樣的塑料袋飄到大洋彼岸。

海洋並不是塑料垃圾的終點

有人預言,到2050年,世界海洋裏的塑料將會超過魚類總和。但是海洋並不是塑料垃圾的終點。

這些高密度分佈的塑料微粒,在殺死了無數海鳥、魚和其他海洋生物,最終都會通過食物鏈將毒素回到人類的餐桌上。

研究表明,海鮮愛好者每年可能喫進11000顆塑料微粒。在歐洲,一名海鮮食客在一年中通過海產品攝入的塑料微粒可能高達 1.1 萬粒。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電影人喬·魯克斯頓是紀錄片《塑膠海洋》的製作人,他曾對媒體談到海洋塑料污染對人類的影響。

“這些化學物質會進入食物鏈,不孕不育、癌症、自身免疫系統問題、內分泌紊亂、發育中兒童的行爲問題、以及胎兒發育問題都與其有關。還有,看在老天的份上,別用吸管了。”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山竹颱風只是提醒人類,雖然海洋展示給我們的是它美好的一面,但是海洋裏的塑料並沒有消失。它們正在以無數種不同的方式,回到人類的身邊。我們應該從此刻便開始思考,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

習慣養成背後是全球公民意識

從“山竹”還給人類垃圾,到荷蘭少年的創舉與英國女王的決定,再到《塑料海洋》紀錄片,其實都是在“重申常識”——保護地球,小就是大。

關於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的話題,作爲大人和父母的我們,可以做得更多。往小裏說,可以培養孩子好的行爲習慣。從大里說,這是在培養孩子的公民精神。有的時候,不妨把話題拋給孩子:你可以向荷蘭17歲的少年學到什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至少,用環境污染這個話題與孩子討論,刺激他們把問題看深,引起孩子們獲取新知的動機。世界很寬廣,我們和孩子一起進化。

“山竹”把垃圾如數奉還,這是在控訴人類的惡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