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

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爲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爲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確實,生活工作中很多讓我們陷入糾結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便能快速找到突破口。

試試問自己下面這幾個問題,如果你有同樣的困擾,那麼今天的文章,你有必要讀一讀。爲了新的開始,別再被自己的心理矇騙了。

01

重新返回工作崗位,找回工作狀態是不是異常艱難?

有人說,這很正常,就是典型的“節後綜合症”,也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這不無道理,“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飛輪效應

爲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爲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這是在爲了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麼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

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寫作文,最難的是開頭;造房子,最難的是打地基;準備迎接新的挑戰,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後的問題總會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說“反正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最後結尾難”。可若是開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

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跟想打退堂鼓的心理較量,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02

是不是感覺思路固定封閉,卻不得不屈從於強大的慣性思維?

人們遵循之前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就像物體的運動產生的慣性,強大的慣性思維會使人們的思想固定封閉而形成盲點,缺乏突破和創新。

鳥籠效應,很有意思地說明這一點。

鳥籠效應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兩位學者圍繞着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

於是,詹姆斯爲卡爾森送上一隻精緻漂亮的鳥籠。 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裏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後,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裏了?”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隻鳥。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因爲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種被別人用習慣思維的邏輯推理誤解,並且最終屈服於強大的慣性思維的事情,生活中並不少見。

很多時候,我們不就是先在自己的心裏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嗎?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然後被這些事物所累。

鳥籠效應有時很難擺脫,但只要合理運用,也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幫助。

人人都知道讀書很重要,但是要養成讀書的習慣並不是很容易,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鳥籠”:試試把牀頭的書敞開。敞開的書會比合上的書更想讓人讀書。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這纔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啓迪所在。

03

很多時候,負面情緒是不是會突然冒出來,甚至像黑夜般吞噬你?

學會管理情緒,才能掌控人生。這一點,野馬結局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示。

野馬結局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

它們將鋒利的犬齒扎入野馬的身體,每當這時,有一些野馬不以爲然,但有一部分野馬會暴怒地狂奔,甩動尾巴,拼盡全力要把蝙蝠甩掉。可這完全無濟於事。

最後,這些小蝙蝠們吸飽了血,高高興興地離開,而很多倒黴的野馬卻暴斃而亡。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其實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以致死。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野馬結局”:控制不住情緒,將會招致可怕的惡果。

很多時候,你的暴怒,只是暴露了你的無能,你沒有更巧妙、優雅、智慧的方式去解決眼前的矛盾和問題,你只能爆發出原始的本能,野獸般咆哮。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

針對別人的行爲動怒,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

真正智慧的人,不會因爲他人的過錯,挑起自己的情緒,最後讓事情的發展越來越糟。

相反,他們豁達、眼界更高,他們看到的都是更重要的本質,一切指責、暴怒,在他們眼裏如同一陣風吹過,什麼也不能改變。

負面情緒就像黑夜,唯一能做的是帶光進來。當發現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冷靜一下,總沒錯,不糾結不糾纏,放大自己的格局,成爲一個有修養的人。

04

處理生活和工作中多樣的人際關係,你是不是感覺力不從心?

我們都很清楚“見人下菜”的社交法則,也熟知各種社交“潛規則”,還是很難做好“人情”這篇文章。

南風效應,這個小學課本里就提到的故事,現在看來更有一番啓示意味。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結果行人爲了抵禦寒冷,便更加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而南風徐徐地進行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陽光普照。行人因爲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這場比賽,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一旦方法錯誤,那麼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彈性”,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

感人心者,可先乎情。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不論你扮演什麼角色,記住一切從“心”開始,給人以肯定和賞識,以情動人,形成一個“溫暖”的良性循環。

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有的時候,處處給自己樹敵、只想着強硬地和對方比拼,最後喫虧的只能是自己。

但是,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這些都是南風效應帶給我們的啓示。

05

是不是覺得自己過去一年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長進?

方向不明的盲目前進,即使堅持再久也是無用功。毛毛蟲效應告訴我們,不光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毛毛蟲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爲它們的食物。

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的不停繞着盆轉圈,沒有因爲飢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很多人總是用“做了多少”來評價工作質量的優劣,並不關注結果。他們盲目地跟隨着既定的路線,從未想過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這是“埋頭拉車”,一味追求前進,但大多方向不明。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而滿足感全都來自自我感動。

有人說,我這樣的普通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安慰自己,無論經歷什麼,都將成爲我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的成長應該是,我懂得選擇讓哪一部分經歷成爲我。全盤接受不過是懦弱。

當新的工作生活來臨,每個人也需要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幹,試着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拓的視野。

認清自己的心,這是不忘初心;找對自己的路,這是聰明前行。

全新的開始,我們一起加油!

來源:人民論壇網

責任編輯:閆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