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领袖”的概念,最早是从一位我十分尊敬的老领导那里听到的。他的核心思想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需要领袖,一个家庭、家族,也需要家族领袖的引领;有能力、有远见、有办法、顾大局、有担当、肯吃亏,是合格家族领袖的基本条件;家族的生存发展需要家族领袖,国家发展进步也需要大批家族领袖。

对于我来说,“家族领袖”是个新概念,也是一个很有意思、很有意义、值得思考的话题。按老领导的思想思考、观察,发现老领导就是一位合格的家族领袖,朋友中也不乏起家庭领袖作用的人。近日学习研究范仲淹发现,范氏家族八百年不衰,范仲淹居功甚伟。范仲淹就是一位合格的、甚至是伟大的家庭领袖!

一、善于处理家务事

善于处理家务事是作为一个家族领袖必备得素质。

范仲淹二岁丧父,四岁随母改嫁朱家,并改姓改名。这一身世,使范仲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由于改了姓名,不受苏州老家族人的待见;在继父家,虽然待他不薄,总体上也是寄人篱下。范仲淹22岁知道自己的身世后,离家出走,“佩琴剑径趋南都(商丘)”,到应天府书院苦读以求自立。之后,范仲淹很好处理了一系列家务事。

五年苦读,27岁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得以自立;28岁时,把母亲从山东接到商丘宁陵自己的家奉养,同时把同母异父的朱姓兄弟接来照料职田。29岁时,到苏州认祖归宗,恢复原姓名。

把这些家务事安排妥当,在仕途上走入正规之后,36岁的范仲淹才娶妻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家族领袖

38岁时,范母去世。如何安葬母亲,是件很棘手的家务事。由于母亲改嫁,母亲与生父或养父合葬都不合适,最终决定单立墓地。先葬母于宁陵,5年后又迁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也为自己身后及子孙的最后归宿做了安排。

范仲淹晚年,在为苏州族人设立千亩义庄的同时,也为养父一门购置义田四百馀亩,以报答朱氏家族的养育之恩。

清官难断家务事。范仲淹在照顾各方感受、利益的前提下,把复杂的家务事处理得妥妥贴贴。

二、树立一个好榜样

最为一个家族领袖,必须是家族成员学习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家族成员的尊重和信任。范仲淹在许多方面,均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勤学。范仲淹四岁起跟继父一块生活,继父朱文翰是科、处级官员,转官到哪里,范仲淹也转学到哪里,并养成了勤学的好习惯。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孤身离家到应天府书院苦读,给母亲承诺十年苦读及第后,再回家迎接母亲。《范文正公年谱》上说:“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结果五年就进士及第,提前实现了目标、兑现了对母亲的承诺。勤学,作为一个习惯,伴随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家族领袖

勤劳。宋人邰博在《邰氏见闻录》种记载了范公常说的一段话:"吾遇夜就寝,即自计一日饮食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果自奉之费与所为之事相称,则鼾鼻熟寐;或不然,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如此严格要求自己,自己不发达都困难,别人不服气也困难。

节俭。范仲淹青少年时代,长期过着清苦的日子。发达之后,为官清廉,仍保持节俭的习惯。据《宋史·范仲淹传》载, 他显贵之后,亦“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次子范纯仁结婚时,他听说儿媳将饰以锦罗帷幔,立即传训其子:“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儿媳是他好友的女儿,也是金枝玉叶,这点小要求,在范家也是不允许的。

忠孝。由于父亲早亡,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所以,范仲淹特别感恩母亲。在授官的第二年,就把母亲接到身边侍奉,并养老送终;对于朝廷,不管是效命疆场,还是治理地方,都又不俗的战功和政绩,一生可谓忠孝两全。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家族领袖

重视教育。范仲淹受益于教育,腾飞于科举,所以对教育情有独钟。主持应天府书院三年,把书院办成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在苏州,把本为建私宅的风水宝地捐现出来,建了苏州府学,作为地方官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在邓州,把多年的宴乐休闲之地改造成花洲书院。范公不但办学,还亲自讲课,督促学生学业。晚年设立义庄,把“义学”当作振兴范氏家族的大事来抓。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家族领袖

苏州府学旧址。现为苏州中学

行善积德。范仲淹岁一生节俭,但遇人困难总慷慨解囊。此类故事甚多,举一小例:范仲淹在浙江为官时,小吏孙居中死在任上,家贫子幼,缺路费,不能回乡。范仲淹赠钱数百缗(一千文为一缗),并派一老衙吏雇船护送灵柩和一家老小回家乡。为免途中关卡阻滞,写了一首诗,并嘱咐过关过卡,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诗云:“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乐于奉献。舍得奉献,是做为一个家族领袖最本质的要求。范仲淹把一生的积蓄都奉献给了范氏家族和朱氏家族,临终已是身无余财,可以说是裸捐。也正是范公的榜样,范氏后人对于义庄的捐献从没有停止过,到清朝,义田增加到5000多亩。

今年清明节过后,我到伊川范园拜谒。听当地老人讲,省道至范园的柏油路和范园门前的范仲淹塑像,都是范氏后人捐修、捐建的。

三、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

一个合格的家族领袖留给后人些什么最重要?范公留给后人的,除了百字家训和义庄外,还留下了被历朝历代朝野称颂的范公精神和人格。我们先看丁传靖编辑的《宋人轶事汇编》里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强盗不劫范公裔孙”:范希荣者,文正之裔孙。尝与他商行货,道遇暴客,见其姿美,问曰:“汝秀才耶?”曰:“然,吾范文正之后。”暴客曰:“好人子息也。”凡舟中之物,悉不取。

还有个“朱元璋免汝五死”的故事: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间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太祖视狱案,见姓名籍贯,遽呼问曰:“汝非范文正后人乎?”对曰:“臣仲淹十二世孙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后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家族领袖

正因为是好人范仲淹的子息,强盗不劫其物,皇帝不夺其命,这是怎样的生存发展环境。创造这环境的范公,不正是范氏家族永远的领袖。

四、建立了一个家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范仲淹一生是成功的,儿辈似乎比自己还成功。到了晚年,范仲淹考虑的不是自己一家成功就行了,而是逐渐把精力用在谋划家族的长远健康发展上。他知邓州三年后,61岁的范仲淹请知杭州,得到朝廷的批准。杭州山水美、气候适宜,适合养老倒在其次,他到这里来要做一件大事。

01、创立义庄

一个义举——大手笔、大境界、大谋划。 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十月,61岁的杭州知府范仲淹,开始实施他的家族振兴计划。首先在祖籍苏州府吴县、长州县购买良田一千亩“义田”,接着在苏州灵芝坊购买占地约二百亩的义宅一座,以供族人居住。 同时,在苏州兴办“义学”,“立塾以教其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义田”、“义宅”、“义学”组成的”范氏义庄”建设任务。

范仲淹一生节俭,应该有不少积蓄。子侄们曾劝晚年的他“治第洛阳,树园圃,以为逸老之地”,范公不以为然。小子们,你们懂什么,我这钱有大用处。为建设“义庄”,范仲淹拿出了全部的官俸积蓄,可谓大手笔!

把义庄设在祖籍苏州,范仲淹克服了个人的情感和好恶。 因为,苏州的范氏族人,是有负于范仲淹母子的。范父病逝徐州,安葬祖籍后,孤儿寡母颇不受族人待见;其母无奈再嫁,年幼的范仲淹改姓朱,更受到族人的歧视;做了官后的范仲淹,希望认祖归宗都十分困难,甚至发出“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的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设义庄以惠族人,他在《告诸子书》中阐述了他的理由:“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馀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意思是说,不管族人对我如何,我们都是范氏子孙,现在我富贵了,如果我不顾大家,就是我的不对。

更可贵的是,范仲淹还在他的第二故乡淄州长山购置义田四百馀亩,以报答朱氏家族的养育之恩。如此,范仲淹可谓大境界!

范氏族人和家中奴婢是义庄的直接受益人,周济对象特别照顾无经济收入的妇女,对再婚妇女也无歧视;但对于已做官者,不再享受义田受益;租种义田的范氏以外的乡亲和姻亲也间接受益。周济标准,除提供衣食、居住等基本的生活保障外,还对红白喜事、其他急难事宜给与周济。同时,通过办“义学”,为族人子弟提供义务教育,对于学有所成者给与奖励。

“范氏义庄”作为非政府慈善机构,通过慈善救济的方式,为范氏族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增强了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了范氏族人的繁衍昌盛。此举在保证族人生存的基础上,为家族的发展奠定了长期稳定的物质基础。如此,可谓范仲淹的大谋划!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家族领袖

千年传奇。“范氏义庄”,一个民间家族式的慈善机构,于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开始运作,一直到民国,历经近千年,这在中国、甚至世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创造这个传奇的,范仲淹是首功。他的人格魅力和他“先忧后乐”的思想,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人臣典范”的认同,“范氏义庄”才得以长期存在并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其次,“范氏义庄”的运行制度,以范仲淹手订十三条“规矩”为蓝本,经过次子范纯仁和历代范氏子孙的修订,保证了“范氏义庄”的千年勃兴。范仲淹诸子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不但投入大量财力、精力,而且对义庄规矩进行多次修订。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子弟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领钱十贯,再次赴考的减半。领钱不参加考试的,追缴。第二,子弟品行、文品出众而充任教师者,学生满十人,每月领糙米五石;学生满八人,领糙米四石;学生不满六人,领糙米三石。这都体现了乃父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贯思想。更重要的是,范仲淹直系子孙对“范氏义庄”近千年的传承和坚持。

“范氏义庄”绵延八九百年,维持了范氏家族的世家大族地位。 在家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这种前无古人的新举措,也开启了宋代慈善事业的一个新形式,对于后代的慈善事业也给与新启迪。

02、为培育一个好家风,范仲淹临终留下”百字家训 “

范仲淹是64岁去世的,临终前,他集毕生所学、所历、所感、所悟,给子孙留下了百字家训。在范公看来,保持家族的可持续发展,设立“义庄”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发挥根本作用的,是做个好人。

百字家训,既没有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样高大上,也不像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那样单一。 百字家训以修“八德”为核心,语言通俗,内容具体,便于族人理解和遵守。

范仲淹希望他的族人:“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家族领袖

作为“范氏义庄”创始人、范氏家训制定者的范仲淹, 可当之无愧的成为范氏家族领袖,一位永远的、伟大的家族领袖。

做一个合格的家族领袖是很不容易的;家族领袖有功于家族,有利于国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其实,每个家族,都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履行家族领袖义务的家族成员,在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愿你、我、他都能成为家族领袖!

相关文章